与时俱进的校服

社会

源于军服的男子校服,始于袴装的女子校服。日本人是如何看待随时代发展演变为水手服和布雷泽西装的校服的呢

今年,位于银座的泰明小学因“阿玛尼校服”问题备受热议。即便在校服文化繁荣的日本,公立小学也很少要求学生穿校服,占比大约也只有10-15%。但是到了中学,无论公立私立,要求穿校服的学校非常之多。校服是一个学校的象征,也是点缀中学生青春时代的重要元素。对于所有人都穿同样款式服装的校服制度,向来褒贬不一。日本又是为什么如此广泛地,而且是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校服文化的呢? 

校服发源于学习院

校服是一种社会符号,标志着“某某学校的学生”身份。在日本,西装夹克配裤子或裙子构成了校服的整体印象,这是所有校服的共通之处,而每所学校又通过诸如颜色和裁剪、校徽等细节来各表特色,以示区分。看似相同却又不同的校服设计,可以帮助日本人确认穿着者的身份。这种校服语言是通过一百多年的时间逐渐形成并普及的。

为了让学校的所有学生都穿着同一款式的校服,着装义务的规定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校服的置装费还需要学生家庭自掏腰包。日本最早就这类校服做出规定的是私立学校学习院。

身穿校服的国立综合大学学生(1906年)(图片提供:作者)
身穿校服的国立综合大学学生(1906年)(图片提供:作者)

作为日本贵族阶级“华族”的学校而创立的学习院, 1879年对男学生的校服做出了“立领西式上装配长裤加学生帽”的规定。立领上装是以明治早期引入的西式军服为模板。当时的学习院,培养军官也是教育目标之一,并设有马术、枪剑术等科目,因此要求校服具备军装的功能。只不过当时西服昂贵,能够负担得起校服费用的也只有上流阶层。

当时,学习院的校服还只是某个特殊学校的学生穿着的制服,但此后它逐渐演变成了男子校服的模板。这一过程中,国立综合大学的校服规定起了很大的影响。国立综合大学在1886年对男子校服作出规定:立领西式上装配长裤加方顶帽。与现在相比,当时的大学生相当金贵,是超级精英,想必他们身穿的校服也能吸引到无数羡慕的目光吧。而最高学府采用的制服也引来全国初高中纷纷仿效,逐渐普及开去。

就这样,融入了近代西服元素的男子校服开始走进精英学生的生活中。不仅校服,在当时的日本,身穿时尚西服本身就代表了其人在社会中的特权地位。因此,对于男学生而言,能够传达身份和所属学校信息的校服,就成了他们向社会炫耀自己出类拔萃和前途无量的服装。

女子校服,从袴演变到水手服

而女子校服最早普及的是袴。日本战前的教育制度下,小学之后就需要男女分校了,部分女孩在小学毕业后,升入女子中学。而作为女中的校服,女袴在1900年前后固定下来的。

“袴”最早是武士穿着的长裤样式服装,明治初期,女学生也都穿这种男袴,并因此而受到诟病;于是便出现了裙裤样式设计的女袴这种新型服装。

身穿女袴的学生(1900年前后,御茶水女子大学收藏)
身穿女袴的学生(1900年前后,御茶水女子大学收藏)

当时的女中为了增进健康而盛行体育教育,身着男袴,可以避免衣冠不整,防止他人从下摆中看到腿部,适宜于体育运动中穿着,因此受到学校的推崇。而且,女学生也对袴抱有憧憬,很喜欢穿用。这是因为女性穿袴,会让人联想到皇室和宫中的贵族女性,有一种高贵的印象。自古宫中女性都着袴,未婚女性为紫色,已婚女性为红色。而女中的校服袴,在设计上融合折中了宫廷女袴和男袴的特点。顺便一提,明治时期,女学生穿的女袴,大多是绛紫色。

憧憬喜欢袴的女生,有的自发穿袴上学,有的向校长提出穿着申请。袴之所以作为女子校服固定下来,可以说其背后是这些女学生在积极地推动。进口羊绒制做的女袴,配上丝带、阳伞等西式物件,明治时期的女学生们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了“日西”混搭的时尚潮流。

进入20年代后,女子校服开始西服化,而其中备受女生热捧的是水手服。据回忆,当时甚至有女学生冒着违反校规的风险,改短上衣,增加裙子的褶皱,硬把校服改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式。从这些女学生的行为可以看出,她们不愿被校规束缚,希望能够改良校服,表达自我。为了校服而不惜违反校规的行为,即使在今天的学校里也屡见不鲜。为实现心中的愿望而勇于打破规则的学生和严打犯规的教师之间,那种犹如猫捉老鼠的游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似乎都没有改变。

大众化、抵制制服,到设计的多样化

回顾男女校服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校服的种种不同看法。乖乖遵守学校着装规定的校服历史,和渴望摆脱规则、将愿望和理想投射到服装上的校服历史,可以说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从大正到昭和,升学进入男女中的人数不断增多,成衣行业的发展使西式服装在百姓阶层开始普及,此后,一直以来专属于精英男生和时尚女生的校服也逐渐走向大众化。大家都穿一样的服装,不仅能彰显“平等”, 也包含了希望通过校服掩盖贫富差距的用意。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日本经历了激烈的学生运动时期,校服的存续受到威胁。此时,校服被视为以管理主义为导向的教育体制的象征,备受非议,有些学校掀起了废除校服或自由化运动。但是这种动向仅限于东京的部分学校,校服制度并未完全废除。80年代后期,一些学校开始将立领校服和水手服改为布雷泽款式,校服设计风格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对校服的评价也逐渐好转,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寄托在校服中的美好回忆

为什么校服屡屡饱受诟病,却始终没被废除呢?被烦冗的规则束缚,时而会感到不快,并且校服费用与快时尚相比也显得很不划算,但为什么至今依然有很多人还穿校服呢?

其实,对日本人来说,校服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在校期间。一些人毕业后,看到有学生穿着母校的校服,会忍不住上去打招呼,也有人在母校计划修改校服设计时,表示出强烈的反对。很多人对学生时代的回忆都与校服重叠在了一起。校服之所以不会轻易消亡,或许很大原因就在于支持者的基数巨大、在记忆中对校服的美化以及寄托于校服上的怀旧情结吧。当回忆起学生时代,回首自己的初心时,校服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开关。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校服。有人也曾因为被迫和大家穿同样的衣服而感到憋屈,也有人正在经历这种痛苦。此外,制服抹杀个性的一面、置装费问题、如何应对性少数群体(LGBT)等,校服还面临堆积成山的问题。然而另一方面,每当开学季看到身穿崭新校服的学生们,面对这样一幅春日的场景是,也会让人不禁欣然微笑。这种爱怨交织的情绪,或许恰恰就是校服文化多义性和多面性的证据吧。好坏兼俱,既爱又恨。为什么要穿校服?答案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的。

标题图片:站在黑板前的高中生(Aflo)

教育 学校 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