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KonMari的“怦然心动整理法”,看日美整理文化的差异

生活 日本进阶 社会 文化

整理咨询顾问KonMari,也就是近藤麻里惠,她在网飞(Netflix)上的节目大受欢迎,在美国成为受邀参加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的知名人物。本文探讨KonMari家喻户晓的主要原因,以及日美两国整理家务的思维方式有何不同。

KonMari,也就是近藤麻里惠,她的快乐整理法在美国掀起了一股风潮。前些天去美国时,与朋友一同外出参加某个聚会,讲者在台上呼吁大家捐赠物品时,幻灯片放映出近藤的大幅照片。讲者开玩笑说,整理家务时会丢弃许多物品,我们就能收到不少捐赠,所以请大家像KonMari一样整理家务,将物品用于义卖捐赠。当这位家喻户晓的话题人物的照片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全场气氛沸腾。顺带提及一下,她的著作《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2010年在日本出版后引发热议,2014年在美国翻译出版,书名为《The Life-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 The Japanese Art of Decluttering and Organizing》,十分畅销。2019年1月以来,因网飞(Netflix)节目的播出,近藤的人气再度飙升。

在日美掀起家居整理风潮的近藤,其关键词却是看似与整理行为风马牛不相及的“怦然心动”。本文希望通过“怦然心动”的整理法,思考日美两国在物品管理和家务整理方式上的差异。

与极简主义者不同的“精神内涵” 

近藤的整理术首先从静心安坐开始。在具有典型东方人外貌的近藤正坐的瞬间,美国的这档“实境节目”呈现出极为震撼人心的力量。身材纤细娇小的近藤和体格健壮的美国人一起正坐静心的场景饶有趣味,足以构成一幅意趣盎然的画面。 

不过更让美国观众感到惊讶的,恐怕是开始整理之前的“凝神静气”这一思路。“整理”用英语表达为“clutter-cutting”,字面意义就是将一大堆杂物清理干净的作业,他们肯定未曾想过,居然在清理杂物这种行为开始之前,要经历一个曲膝正坐、如同祷告般凝神静气的过程。

此外,她逐一触碰手上的物品,以是否产生“怦然心动”(spark joy)的感觉作为判断舍弃与否的标准。换言之,通过留下有感情的物品这种方式,在整理杂物的过程中倾注自己的情感,这恐怕也是欧美的家居整理法中前所未有的思路。 

从美国广为流传的“极简主义”的某些部分,也可以窥见这种精神内涵。依我所见,美国的极简主义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因极为现实的需求而成为极简主义者,他们意识到,若能真正精简物品,就会减少平时整理时耗费的心力。比如有些人家中子女多,整理东西很累人,或是家中有人患有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所以需要将家中物品减到最少,以减轻其心理负担。

另一种类型则是,憧憬“禅”所体现的简朴生活并信奉极简主义的人,他们倾向于强调“不为物品所累”的富有,特别是精神上的充实富足。美国人对“禅”的印象也许可以理解为简朴之美、纯净至极。从如此禅意中衍生出的极简主义,乍看似乎与KonMari的精神内涵相通,但前者所倡导的充实感与内心的平静,要在舍弃物品之后才能获得,那些无法舍弃物品的人对此则难以产生共鸣。而KonMari的整理法提倡的是在舍弃过程中心存感恩,通过珍视心中长久的情感和过往经历这个过程,每个人在舍弃物品的阶段都能感受到这种精神内涵,而且以视频的方式表现出来,也非常易于观众理解。我估计这恐怕就是她在美国大受欢迎的原因吧。

从“我做不到断舍离,真没用”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那么,在日本这个普遍推崇“惜物”精神的国度,近藤为何能够博得如此声望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心怀感激之情触摸自己珍视的物品,经过拣选后舍弃,这种行为是否正是“惜物”精神之所在,因而深深触动了日本人多情善感的内心呢?而且,心怀感激之情舍弃物品的方法,或许可以让人从“我无法舍弃物品,真是个没用的人”这种强迫观念中解放出来,这一点与以往的“断舍离”有很大的差异。

“断舍离”已成为流行语,我身边几乎所有人都从“做得到”“做不到”的角度来谈论这个概念。从周围人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很多日本人似乎将所谓断舍离当作一种卓越的能力,他们在谈到自己真正做到断舍离的时候,就如同那些减肥成功的人一样,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只要有人表示自己断舍离成功,大多会受到称赞:“真够强大!”“实在是厉害!”

另一方面,美国的极简主义者崇尚“禅”的境界,通过践行切身体会到不为物品所累的内在精神的富足,进而论及极简主义的妙处,但就美国社会整体而言,对极简主义并非赞誉有加,极简主义者有时反倒被当成“怪人”。然而在日本,做得到的人比起做不到的人,显然会受到众人的尊崇。

这其中隐约可见“质朴刚毅”“朴素节俭”“避免奢华”等日本固有的价值观。在此想顺带提及的是,朴素节俭的精神可以追溯到幕府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的“享保改革”,其后历经明治维新,此价值观被“军人敕谕”(1882年明治天皇向军人下达的敕谕)所继承,并进一步渗透到学校教育中,“不慕奢华”、“简朴低调”成为战后生活指导和校规中的固定说辞。日本的中学生从小被灌输的就是“避免奢华”“朴素最美”的观念。 

受此影响,日本社会从孩童到成人对这一价值观都深信不疑,因此,那些无法舍弃物品并拙于整理家务的人,则被视为懒散无用之人。由此,社会上形成这样一种总体印象,断舍离的践行者抬头挺胸自信满满,而做不到断舍离的人在他们面前则抬不起头。

但KonMari却不这样认为。她不会冷酷地拒绝那些拥有很多物品又难以舍弃的人,而是对他们说:“请珍视你自己的心情、回忆与情感,尊重自己‘惜物’的心情。对于那些无法让自己怦然心动的物品,就心怀感激之情向它们告别吧。”有些人认为“浪费不好”“也许以后用得到”,因此无法下定决心舍弃物品,最后只好生活在杂物之中,他们的内心是否会被近藤的话语所触动,从而萌生出自我肯定感呢?

在日本,整理家务是女性在家中的工作

如此看来,近藤的整理方法之所以在美国受到瞩目,是因为在实用主义的“clutter-cutting”之中注入了东方的精神内涵,而在日本,则是在逐渐打破“不整理不行”这一强迫观念禁锢的过程中,引导人们着手进行整理。或许正是与断舍离的这一差异,让近藤的整理方法赢得了大众的好评。

目前,近藤在美国非常活跃,观看她在Netflix上热播的节目,我注意到日美整理方法的另一个差异,这就是男性作用的不同。美国男性参与整理的机率非常高,近藤指导他们如何整理,而且进行整理的地方也延伸至办公场所。我并没有认真观看过整理家务类的其他节目,因此上述结论也许只能针对KonMari的节目而言。 

或许这与近藤曾经担任过社长的整理咨询顾问这一经历有关,在日本,很少有节目将整理地点设定在办公场所,日本人对于将职场或是公私之中公的部分呈现在滑稽可笑的节目秀中,可能还是怀有抵触情绪。也许是因为一提到整理,出于某种原因,在日本从来就被理解为整理家务吧。

在介绍整理技巧的日本电视节目中,接受指导的大多是女性,也许正因为如此,我总是有这样一种印象:是不是女性不善于整理物品呢?而在Netflix的节目里,很多情况下都是夫妇一起接受指导。一位美国朋友笑着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许美国媒体更注重男女平等,也比日本更加关注男性的整理行为。

通过以上对日美两国整理行为的比较,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虽然在日本有很多女性因不善于整理家务而烦恼,但媒体的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很可能会导致性别分工,或是在部分人的头脑中形成自己不善于整理的意识。

(写于2019年3月)

标题图片:近藤麻理惠在美国纽约出席媒体宣传活动(2018年7月11日,AP/aflo)

女性 生活方式 住宅 家务 家事 女性 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