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日本之国际品牌的动漫

《美少女战士》里的女孩们——日本原创“魔法少女”动画片的发展

文化

日本原创的《美少女战士》、《光之美少女》等动画片中的“魔法少女”们获得了全世界的喜爱。从这些取型于西方“女巫”、在日本独自进化成长起来少女英雄身上,可以窥见日本少女们围绕社会性别差异而进行的战斗。

“女巫”降临日本电视节目(20世纪60年代)——《魔法使莎莉》和《甜蜜小天使》

性格莽撞,不爱学习。也不擅长运动。平时一点都不起眼,可是一旦用魔法力量变身,就变成了强大又可爱的“魔法少女”,英姿飒爽迎战敌人……

20世纪90年代,动画片《美少女战士》在全世界走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动画片里的魔法少女(magical girl)们用魔法变身(换装和化妆)后,用魔杖等魔法道具和敌人勇敢对战,这种“变身战斗”魔法少女的形象让国内外的动画迷们记忆深刻。不过,“魔法少女”(使用魔法的少女)动画片在国产电视动画的初创期——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片中的主人公也与现在的“变身战斗”型魔法少女有所不同。

让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电视动画片中“魔法少女”的历史。电视里第一次出现使用魔法的少女主人公是在1966年。这就是动画片《魔法使莎莉》(以下简称《莎莉》)。该片讲述了魔法王国的公主莎莉,以梦野莎莉的身份来到人类世界生活,由此引起了一系列骚动。这部动画之所以有名,还因为它是面向女孩的第一部国产动画。

当时,美国情景喜剧《神仙俏女巫》的配音版在日本很受欢迎。剧中,年轻美丽的女巫萨曼莎和人类结婚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便出现了许多意外事件。据说《莎莉》就是受该剧启发制作出来的。1965年电影《欢乐满人间》上映,影片中从天而降的女巫施展魔法把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这样的女巫形象应该也对《莎莉》的诞生产生了影响,虽然作者没有提及这一点。以西方女巫为原型的女巫少女(小女巫)莎莉就是这样诞生的。

就像《神仙俏女巫》一样,《莎莉》也是一集一个喜剧故事,沿袭了“念咒语施魔法”的传统基督教女巫模式。来自魔法界这个外部世界(西方)的莎莉,给人类世界(日本)带来奇异的非日常的影响,在与人类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莎莉渐渐融入了人类社会的生活——这样的情节就像是一个隐喻,让人联想到经济高速增长期的日本迈入近代化,西方的生活方式逐渐在日本扎根、发展的过程。

在《莎莉》之后播出的“魔法少女”动画,是《甜蜜小天使》(1969~1970)。这部动画描写了普通女孩做善事后得到好报——获得魔力的故事。主人公加贺美厚子因为对父亲送给她的镜子倍加珍惜而得到了镜子精灵的奖赏——一个有魔力的带镜子的粉饼盒。用这个粉饼盒可以让她变身为其他人或动物。就这样,魔法少女动画的两种基本模式——正统女巫为人类世界带来异常影响的“莎莉模式”和普通人类变身为女巫行使特权的“厚子模式”都出现齐全了。

女权运动时代的少女:强大而娇媚(20世纪70年代)

进入20世纪70年代,沿用了莎莉模式的《魔法使恰比》(1972)和《小女巫美琪》(1974~1975)大受欢迎。尤其是《小女巫美琪》(以下简称《美琪》)的播放,令“少女女巫”这一类型的女主人公获得了一个后世通用的称呼:“小女巫”。主人公美琪是魔法界的下一任女王候选人。美琪和竞争对手安娜各自寄宿在和人类结婚的女巫家里进行修行。《美琪》一片的特点是,多个主人公(竞争对手)、无国界、女孩都很娇媚(甚至有些性感)。

在充满西欧风情的小城里,风格迥异的两个女孩——美琪和安娜时而竞争对立,时而联手制敌,逐渐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这样的故事情节在以女孩为受众的动画片中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因为与对少年友情的描述不同,描写少女友情的题材几乎只有运动励志类的动画片和电视剧。女孩身上的娇媚风情并没有被刻画成是为了讨好男性而展现出的魅力,而是被描写成女孩本身所散发的魅力(力量)。在20世纪70年代女权运动兴起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女主人公形象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女人时代”:变身为可爱版“长大后的自己”(20世纪80年代)

这类“小女巫”动画片大都是由东映动画株式会社制作的。不过,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他工作室也开始制作新的魔法少女动画了。《魔法公主明琪桃子》(1982)和《魔法小天使》(1983~1984)不仅受到女孩的喜爱,同时也征服了许多男性粉丝。前者的主人公桃子走的是莎莉模式,后者的主人公小优则是厚子模式,她们的共同点是:都是用魔法变身成“长大后的自己”。《魔法公主明琪桃子》的主人公——12岁的桃子,是魔法星球菲纳里娜莎的公主,为了让人类重拾梦想和希望,她变身为成年女性来解决以孩童之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后她失去了魔法,在一场交通事故中去世了···(其实,之前所有的故事都是桃子做的梦,从梦中醒来的桃子转世为人类,又获得了新生。)

《魔法天使小甜甜》的主人公是9岁的小优,她获得了为期一年的魔力。有一次,她在变身为长大后的自己时偶然间被演艺公司的老板相中,阴差阳错地当上了偶像歌手。不仅如此,小优喜欢的男生——从小一起长大的俊夫竟然爱上了小甜甜,小优陷入了和俊夫以及长大后的自己之间的三角关系之中。小优在偶像和小学生的世界之间穿梭忙碌,扮演偶像是她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不过最终她失去了魔法,接受了真正的自己。

成长后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对女孩来说,大人的世界固然充满魅力,但如果一直停留在大人的世界里也很麻烦。与其说是成为长大后的自己,不如说是体验了一次“能够长大”的自己,魔法让女孩们获得了自我肯定和自我表达的手段。

在80年代,政治领域有土井多贺子等人引领的“美女偶像旋风”,文化领域则有松田圣子、PRINCESS PRINCESS等女性明星活跃,因此,这个年代也被人称作“女人的时代”。1985年,男女就业机会平等法的制定拉开了“平等法”时代的大幕,凡是有关女性的言论,常常被看做是充满了希望的。魔法少女们用魔法这种手段,跨越了心目中憧憬的“姐姐”与真正的自己之间的鸿沟,不再逃避并开始积极地面对“美”与“性感”。

《美少女战士》——“女孩力量”的象征,“变身战斗”的魔法少女(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美少女战士》(1992~1997)出现了。这部动画片将“变身战斗”魔法少女这一形象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下来——“穿上可爱的制服,戴上漂亮的首饰,通过魔法道具(魔杖等)释放魔法力量与敌人进行战斗”——是的,一说起魔法少女,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样的形象。主人公小兔在故事的最初是按照厚子类型出现的,后来才明白她其实是莎莉类型(实际上小兔是月亮公主的转世)。融合了莎莉模式和厚子模式的《美少女战士》,拥有多个主人公(5人队伍),再加上换装变身、战斗、母爱(相夫教子)等主题,可谓是一部集合了多种元素于一身的作品。

《美少女战士》是将东映的特摄电视剧《宇宙刑警》系列和《超级战队》系列的模式引入魔法少女动画的产物。这部动画片在20世纪90年代大获成功。无独有偶,同一时期,在欧美的音乐界,女孩们开始演唱带有女权主义性质的宣扬强大女性力量的歌曲,“女孩力量”运动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不再依靠男性力量(“夜礼服假面”在战斗中对美少女战士的帮助逐渐消失),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战斗的美少女战士们,完全就是日本“女孩力量”的象征。

美少女战士们换上水兵服、戴好首饰、擦好指甲油、头发变长等等,这些明显都是不适合作战的装扮。在假面超人和超级战队中,变身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加强大。而美少女战士的变身,则是对“美”和“性感”这种女性特征的强调。将“美”和“性感”作为女性力量的象征,“可爱”与“强大”变得不再对立,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范式转换。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在《美少女战士》中,小兔和地场卫之间是拥有成功的两性爱情的。通过小小兔、小小的人物设定,暗示了“母亲养育孩子”的母爱元素的存在,也成为力量之外的另一个主题。这是与欧美的“魔法少女”们不同的地方(详情容后再叙)。

“两性平等”时代的多元化“魔法少女”(2000年以后)

《小魔女学园》以欧洲一所培养女巫的名校为舞台,描写了主人公阿科和朋友们的冒险故事。最初在YouTube上有限制地播放了英语字幕版,在全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然后通过众筹的方式制作了续集,剧场版也即将播出。©Y.YOSHINARI/TRIGGER

《美少女战士》之后,“变身战斗”魔法少女便成为一个符号,模仿这一模式的作品和恶搞也相继诞生。2014年,在已经迎来创作10周年的《光之美少女》系列中,初中二年级的少女们仍然在继续战斗。在《魔法少女奈叶》系列(2004~2007),《魔法少女小圆》(2011)、《穿透幻影的太阳》(2013)、《Fate/kaleid liner 魔法少女☆伊莉雅》系列(2013)等深夜播放的动画片中,获得魔法力量的代价、生与死、不合理等等这些“变身战斗”魔法少女的阴暗一面也开始被描写出来了,而这些主题在以女孩为受众的“魔法少女”动画中通常是很难加以表现的。

另一方面,传统女巫题材的动画片有《魔法少女队》(2003~2004)、以及作为“动画未来2013”的作品播出并通过互联网在全世界走红的《小魔女学园》(2013)等。这类动画片也出现了一些创新:劣等种族的人类少女向魔法界拥有特殊能力的女巫们宣扬希望和梦想,并给魔法界带来异化作用。

与欧美女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处:性质相异的强大、可爱与母性

回顾了上述历史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动画片的主题可谓千差万别——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小麻烦到攸关世界命运的战斗,然而却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结构,那就是小学或中学少女通过魔法的力量获得成长的过程。当然,欧美也有魔法少女类型的少女主人公存在,像是莎莉模式的电视剧《年轻的女巫莎柏琳娜》,美少女战士类型的电视剧《吸血鬼猎人巴菲》,动画片《魔力W.I.T.C.H.》等等(不过,《魔力W.I.T.C.H.》明显深受《美少女战士》的影响)。

不过,在这之前,少女拥有魔力的情形大多伴随着青春期的不稳定,是用一种否定的态度来刻画的(电影《驱魔人》、《魔女嘉莉》等)。力量强大的女性并不是少女,而是成年女性。以美国漫画为原型制作的电视剧《神奇女侠》、《齐娜武士公主》、根据游戏改编的电影《古墓丽影》等片中的女主角虽然被赋予了强大这一男性特征,但同时也是性感的,是作为异性爱中男人的性欲对象而存在的。

《美少女战士》之后日本动画中频繁出现的母爱元素,在欧美的魔法少女电视剧和动画片中几乎是看不到的。少女成为母亲是一种禁忌。而日本的魔法少女动画中,女主角在拥有强大力量的同时,也具备“可爱”的性格和“生儿育女”(女人特有的关爱、照顾他人的一面)的能力,传统的性别分工保证了她们的存在不会对男人产生威胁。

“公主情结”的复活和对异性恋主义的反抗

日本原创的“魔法少女”动画,吸收了西方女巫的形象并加以发展,创造出融合了可爱、强大和母爱等多元因素的、和欧美完全不同的少女形象。这种形象又再次逆向出口至欧美,欧美动画界在美少女战士类型的少女主人公的启发下,又创作出新的魔法少女类型的动画作品。

2014年,《光之美少女》系列诞生10周年,创作了纪念作品第11部《HappinessCharge光之美少女!》。目前该系列第12部作品《Go!Princess 光之美少女》正在播放。©ABC・东映动画

这类“魔法少女”动画片将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呢?其中之一应该是怀旧情绪。例如《HappinessCharge光之美少女!》等动画片中常见的“公主情结”,这类“公主情结”之所以在动画片中复活,是因为人们期待女孩回归这样一种传统的规范——少女不仅仅应该是强大而可爱的,还应该是特别且唯一的公主。

再有一个就是《魔法少女小圆》所代表的利用“百合”(女性之间的友爱关系)对抗既有规范的方向。这类动画片大多摆脱了异性恋主义,描写女性们通过共同斗争来捍卫同性之间的友爱。其中,甚至有描写少年成为“魔法少女”的动画作品(属于恶搞或喜剧题材)。

就这样,“魔法少女”动画已经成为了研究日本女孩们如何围绕性别差异进行斗争的理想素材。

(2015年1月5日)

标题图片:《小魔女学院》©Y.YOSHINARI/TRIGGER

动画片 漫画 可爱 小甜甜 魔法 女巫 魔法使莎莉 厚子 明琪桃子 美少女战士 光之美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