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安倍长期政权的评价及前景展望

运用强大的权限贡献业绩:迎来六周年的安倍晋三首相第二次政权

政治外交

安倍晋三首相在自民党党首选举中实现了三连任。成功维持长期政权的原因何在?笔者将以内政为中心,概观安倍政权迄今的业绩,思考当前的课题。

即将成为在任天数最长的长期政权

安倍晋三首相在9月20日举行的自民党党首选举中获胜后,于10月2日对内阁进行了改组,并对自民党的高层人事安排进行了调整。

虽说是进行了改组,但官房长官菅义伟、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外务大臣河野太郎、经济再生担当大臣茂木敏充依然继续留任。内阁的核心成员并没有发生变化。高层人事安排方面,首相让干事长二阶俊博和政调会长岸田文雄继续留任,起用了前厚生劳动大臣加藤胜信担任总务会长,原经济财政大臣甘利明担任选举对策委员会委员长。同时,任命了原文部科学大臣下村博文担任修宪推进本部长。首相还屡次对修宪表现出积极意向。

修宪推进本部负责整理自民党向国会提交的修宪案,总务会负责审批。下村和加藤都跟首相走得很近,意味着首相摆出了要在准备修宪的党内事务程序方面充分反映自身意志的阵势。

第二次政权成立即将满六周年。这一期间,安倍首相成功实现了稳定执政。支持率的变化非常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尽管今年的不支持率长时间高于支持率,但在其执政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支持率都超过了不支持率。到首相三年任期届满之时,加上第一次内阁的任期,安倍首相的在任天数将超过目前第一位的桂太郎,成为历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首相。即使从2012年12月重新执政算起,也将成为执政时间超过八年的长期政权。

本文将分析安倍首相成功维持长期政权的原因,并以内政为中心,概观政权迄今的业绩,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当前的课题。

通过制度改革而变得强大的首相权限

安倍首相成功维持长期政权的一个理由在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后,首相权力得到了强化。1994年实施政治改革后,原来的中选举区制度被改为了小选举区和比例代表制。另一方面,对政治资金加强规范,引入了政党补助金制度。

这样一来,自民党内的权力结构就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在中选举区制度下,众议院议员大选时,展开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选战,无党派候选人容易获胜。但变成小选举区比例代表制度后,选举活动以政党为中心,无党派候选人变得难以当选了。同时,对政治资金加强规范,引入政党补助金制度后,政治资金开始向政党集中,政党以外的组织和政治家个人筹集政治资金的难度就增大了。

如此一来,党派管理层所掌握的公认权和政治资金分配权就具有了重大的意义。而站在管理层顶端的人正是首相。

于是,对于自民党的议员和派阀而言,要想反对首相推出的政策就变得比以前更加困难了。而首相却能够比过去更加自由地行使阁僚人事权了。在1955年体制下,首相在组阁时必须尊重派阀推荐的人选。这种顾及派阀情绪的必要性现在已经越来越弱化了。

此外,2001年中央政府部门改组,强化了首相在制定政策方面的权限,充实完善了辅佐部门。内阁法第四条和内阁法第十二条被修改后,首相获得了自行制定政策的权限,拟定政策方案被划归为了内阁官房的正式事务。同时,新设了辅助首相制定政策的内阁府和内阁府担当大臣。

按照改革以前的内阁法的机制,拥有制定政策权限的基本上都是大臣。在法律上,几乎没有任何领域是首相可以制定政策的,首相仅仅拥有调整政策的权限,以及政策确定后的指挥权限。改革后,首相可以利用内阁官房和内阁府,主导政策的形成。

安倍首相在执政过程中不断运用着得到强化的首相权限。必须注意的是,安倍内阁正在进一步加强首相的法定权限。2013年11月通过了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修正案,同年12月和2014年1月,分别设立了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和内阁安全保障局。如此一来,首相在制定安全保障政策方面的权限又得到了强化。2014年4月,通过了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法案,5月新设了内阁人事局。结果就是,首相对各部门高层人事安排和组织结构的影响力再次得到了加强。

精心维持政权运营

除了依靠制度外,在政权的运营工作上安倍首相也比第一次内阁时期花费了更多心思。比如,增加首相、官房长官、官房副长官、总理秘书之间日常性的交谈机会,致力于促使政权中枢的意见沟通保持顺畅(*1)

此外,限定了重点政策的数量,致力于向国民简明展示内阁正在追求实现什么目标。第一次政权曾试图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同时解决结构改革、贫富差异对策、教育再生、安保政策、修宪程序等众多政策课题。致使国民无法充分理解政权是在追求实现怎样的目标,进而导致政权饱受舆论诟病。比如,针对2007年的“骨太方针(经济财政运营和改革的基本方针——译注)”,舆论就非常尖锐地批评称“仅面面俱到地列举课题是不够的”(*2)。同时,首相的整体执政情况,也遭到了抨击——“截至目前来看,实在难言成功地给国民留下了领导能力强的印象”(*3)

对此,第二次政权在2015年末以前始终致力于实施俗称“三支箭”的经济发展政策和安保政策。2015年秋季以后,提出“一亿总活跃(调动全民为经济发展做贡献——译注)”“劳动方式改革”,展现出重视社会福祉与劳动政策的姿态。

在经济和劳动政策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接下来再看看政权留下的成绩。宏观经济方面,2013年以后,除了2016年外,其他各年份的通胀率均为正值,成功摆脱了通缩状态。从2013年到2017年,年均GDP增长率为1.276%,名义GDP从2012年的494万亿日元增长到了2017年的546万亿日元。2014年4月已将消费税率上调到8%,两次延期后,预定在2019年10月上调到10%。

经济增长政策方面,电力自由化、法人税减税、企业治理改革等政策已经开始落实。同时,致力于扩大访日外国人规模,去年已增至2860万人,与2012年相比,多出了大约3万亿日元的经常收支盈余。

社会福祉与劳动政策方面,加强了针对劳动时间的限制,针对过去可以无限延长的加班时间全都无一例外地设定了上限。同时,扩大劳动力供给,自政权上台到2017年7月,总共增加了400万就业人员。

对外政策方面,已经分别于2017年12月和2018年3月完成了日欧经济合作协定和TPP11的谈判工作。

安全保障领域,设立了国家安全保障会议(日本版NSC),提升国家层面的安保政策制定能力,在2015年通过了安保相关法,允许在一定条件下行使集体自卫权。

权力扩大的副作用:森友、加计问题

总体而言,首相做到了稳定执政。但首相权力的强大化,也带来了副作用。2017年2月曝出森友学园问题,3月以后加计学园问题又引发了关注。在这两起问题事件中,学园经营者都与首相或其周边人士关系密切,导致大量民众普遍猜测他们受到了特殊优待,或者是政府官僚“揣度”了首相的意思。此外,在森友学园的问题上,甚至曝出了出售国有土地的审批文件遭到篡改的丑闻。

财务省理财局长太田充在众议院财务金融委员会上就财务省审批文件遭篡改一事致歉(前排右)。前排左为副总理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2018年3月16日,国会内(时事社)

首相始终否认自己与上述事件有关。但对其解释表示认可的国民很少。读卖新闻7月实施的舆论调查显示,多达77%的受访者表示不能接受安倍首相的解释。党首选举时首相的党员票获得率仅为55%,背后的原因就在于这两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之所以引发如此高度的关注,背景原因无疑在于首相权力的扩大。比如加计学园的问题,就是围绕首相本人亲自操刀的战略特区政策发生的。

(*1) ^ 田崎史郎《安倍官邸的真面目》讲谈社现代新书,2014年。

(*2) ^ 2007年6月20日《日本经济新闻》

(*3) ^ 2007年1月18日《日本经济新闻》

实现三连任后的课题堆积如山

实现了三连任的安倍晋三首相将要致力于解决哪些政策课题?

眼下的课题是,为了扩大接收外国劳动者,需要通过出入境管理法和难民认定法修正案,新设“特定技能”这种外国人在留资格。如果法案获得通过,那么农业、渔业、建筑业、餐饮业、护理等行业就可能迎来更多的外国劳动者。

作为更具中期性质的课题,应该会继续推动实施社会福祉与劳动政策。首相在党首选举时明确表示要在改组内阁后致力于推进“全年龄段社会保障改革”(*4)。作为具体措施之一,他表示将努力促进老年人,具体来说是65岁以上人群的就业。预计将由未来投资会议主导制定具体方案。

另一个措施是扩大针对在职年龄层的社会保障。安倍首相在2017年9月解散众议院时,曾表示将把上调消费税率所得到的一部分增收用于实现教育无偿化。之后,人生100年世代构想会议成立,2018年6月制定了教育无偿化的具体方针。

按照这一方针,安倍内阁计划在今后大幅推进幼儿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无偿化。比如,预定从2019年10月起全面实施3岁到5岁幼儿的教育无偿化,从2020年4月起实施低收入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无偿化。

对外经济政策方面,尤为重要的是与美国之间的日美货物贸易协定(TAG)谈判。在9月26日的日美首脑会谈中,安倍首相与特朗普总统达成一致,今后将由经济财政担当大臣茂木敏充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代表莱特希泽主要就下调货物关税问题展开谈判。

包括日本在内,特朗普总统一直将美国与各国之间的贸易赤字视作一个问题(2017年的对日贸易赤字为688亿美元),并表示最迟将在5月以后针对美国进口的汽车征收关税。日美首脑在TAG谈判期间,就避免征收进口汽车关税达成一致,目前日本暂时不会被征收汽车关税。但如果今后美国提出强硬要求,恐怕安倍首相将为此大费周章。

此外,明年还有各种重要的典礼、国际会议、政治活动。明仁天皇将于4月30日退位,皇太子将于5月1日即位成为新天皇,10月将举行即位典礼。6月将在大阪举行G20首脑会议,8月将在横滨举行TICAD(非洲发展国际会议)。首相必须保证这一系列典礼和会议顺利举行。

其间,4月将举行统一地方选举,夏季将举行参议院议员选举,10月还预定要上调消费税率。

修改宪法:如果内阁支持率提高,或将发起动议

最后想探讨一下安倍首相一直热衷的修宪行动的可能性。

包括在宪法中明确自卫队的地位在内,自民党梳理出了四个修宪项目。在党首选举之前,首相曾表示将向临时国会提交自民党的修宪案。但现在他表态称,只是会在临时国会上表达自民党的观点,暂时不会正式提交修宪案。

问题在于,首相是否会谋求近期在国会上发起修宪动议。

关于这一点,修宪动议和参议院议员选举的关系是一个问题。现在,所谓的“修宪势力”,也就是支持修宪的议员在众参两院占据了超过三分之二的议席。而参议院选举后的议席分配情况尚不明朗。因此,首相或许会在稳稳占据超过三分之二议席的时期谋求实现修宪。如果是这样,那就可能会在明年的例行国会上发起动议,形成参议院选举和修宪公投同步进行的局面。

不过,如果首相谋求修改宪法第九条,那就可能遭到部分舆论的强烈抵制,导致国民投票的走向不明朗。同时,这可能会对参议院选举产生不利影响。即便如此,依然不能否定明年发起动议的可能性,因为实在难以想象执政党会在参议院选举中遭遇不过半数议席的败局。

此外,内阁支持率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发起动议的步伐。如果支持率高,发起动议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观察自民党高层人事安排可以发现,安倍首相显然把修宪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在谋划。或许他会一边考虑支持率波动对参议院选举造成影响的可能性,一边判断发起动议的时机。

标题图片:在自民党党首选举中实现三连任的安倍晋三首相坐在总裁办公室的椅子上,2018年9月20日,东京永田町自民党总部(时事社)

(*4) ^ 《朝日新闻》2018年9月15日

安倍晋三 自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