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文化中的拟人化

文化 动画

约有800年历史的国宝《鸟兽人物戏画》,借助拟人化的兔子乌龟等动物,风趣幽默地描绘了人类社会。《鸟兽戏画》如今还被拍成了动画片,周边也很有人气。而且,现代的日本,不仅动物,国旗、车站、血型等万事万物都可以拟人化形式出现,堪称拟人化大国。让我们来看看这种现象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将各国国旗拟人为武士

将各国国旗拟人化的项目“World Flags”备受热议。该项目是将各国的国旗拟人化后,再通过插画和漫画的方式来介绍世界各国的历史和文化,这样在举办各种活动时,便能有效渲染气氛。当然了,这个策划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给明年的东京奥运会造势。

其角色的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帅哥武士”。从中可以看出策划方的意图:武士这个词汇众所周知是日文本化的象征,因此策划方希望通过这一内容把地球人的眼球吸引到日本身上。此外,体育报道中也喜欢使用这个词汇,作为向世界传达信息的日本产角色,在理念上也是很适配的。

这次没有用老少咸宜的吉祥物角色,也没有用大受男性欢迎却饱受非议的美少女形象,而是用了“帅哥”形象,这点很有意思。帅哥/美少女拟人叫做“萌系拟人”,是00年代后开始在东亚各国流行开的,但在其他地方却没有太大水花。各国的反响如何呢?此外,就拿受众群体来说,这个帅哥拟人能在男性群体和中老年群体里获得多大支持呢?我们在等待东京奥运会的过程中又多了一个有趣的八卦可以讨论。

左起依次是日本、西班牙、法国、俄罗斯、英国的国旗拟人角色©WORLDFLAGS
左起依次是日本、西班牙、法国、俄罗斯、英国的国旗拟人角色©WORLDFLAGS

角色创作

创作新角色时,主题肯定不能只限于一个。比如各地区的吉祥物角色,构成角色的元素里要有该地方的特产、著名景点、当地的象征性花鸟,还要有著名的历史人物等。我居住在埼玉县上尾市,隔壁桶川市的吉祥物形象就是头戴市花红花,一身江户旅人装扮,体现的是中山道桶川宿这个保留了江户风情的历史景观。

桶川市吉祥物“小桶”
桶川市吉祥物“小桶”

在这些具体元素之上,再加入“未来”“和平”等抽象概念元素,就拼凑出了如今地方政府和企业、以及各种活动相关的吉祥物了。

如果把这种各元素混搭出来的角色姑且叫做复合型,那么与此相对,也就会有一个主题创造一个角色的情况。

各个车站、各条铁路、各个商场、各个咖啡店、各种血液成分、各种计算机语言、各种节假日等等。一个车站对应一个角色,一条铁路对应一个角色,类似这种根据单一元素创作的角色,我们权且叫作单一型。

复合型是为了创造新角色,而“将符合理念的多个元素融为一体”。拿各地吉祥物来说,那就是要加入当地的特产和名胜等元素了。

与此相对的,单一型就是在创造新角色时,“只是用某个特定的主题元素”。例如用天王州ISLE车站来创作新角色。从名字来说,适合设计成日本人和欧美人的混血儿。然后再用人的形象来表现车站。换句话说就是“将车站拟人化”。于是拟人化角色就诞生了。 

就像这样,拟人化在如今的日本随处可见。更准确地说,在创作角色的时候,拟人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法。角色文化,无论边缘还是主流,如今已然渗透到日本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这种手法已经必不可少了。

业余创作活动的普及

稍微回头看一看前些年,拟人化这种表现手法早就在业余网民创作的同人志、博客或SNS发帖中使用了。

本来拟人化作为一种比喻手法被发明出来,从古以来就是用于启蒙或讽刺。尤其是近代社会,除了讽刺恶搞之外,还广泛应用在儿童教育启蒙、儿童用产品或家用产品的宣传上。

如今,这一功能依然在沿用,不过另一方面,作为创作角色的一种手段,使用拟人化手法的场景也陡然增多。

其背景是90年代的同人文化,尤其是各种作品和作家的粉丝文化受众群体(尤其是女粉丝)使用的表现手法。在特定作品或作家的粉丝群体这个封闭的圈层内,用喜欢的作品角色来创作原版故事中没有的新故事,或在全新的场景下展开新剧情,这种二次创作活动非常兴盛(如今也有大家耳熟能详的面包超人拟人BL本子等)。这类粉丝特有的创作行为再往前追溯,就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以粉丝俱乐部的会员杂志或动漫杂志投稿栏等为媒介兴盛起来的,然后不断改变形态一直延续至今。

让形态发生变化的一大契机就是互联网的普及。个人网站、博客、SNS等匿名性高的发声平台不断涌现。在这里网民不再局限于特定的作品和作家,更加松散的创作者/受众关系开始形成。

想要创作能获得大多数人共鸣的角色,已不再需要使用只有粉丝之间才通用的既有角色,也不需要从零开始创作原创角色,只要用众所周知的主题要素来做就行了。身边的东西——学校的硬件设施(黑板、粉笔、课桌、理科实验室的器具、音乐教室的乐器等等)、上学上班使用的轨道和车站、放学下班后去的咖啡店或商场、购物使用的各种卡、饮食类的则有回转寿司的寿司食材、甜品、红酒,其他的还有地方政府、寺院神社、政党、大学等等,从日常社会的各种东西一直到不可目视的抽象事物,进入00年代后,万事万物都变得可以拟人化了。

潮流刚刚兴起时,很多人都爱玩一些不为人知的新鲜梗(回转寿司的18禁BL本子或蟑螂美少女化、宪法第九条等都引发热议),后来“啥都可以”逐渐变得日常化,最后比起玩梗,大家还是更看重作品质量过不过硬了。

走进主流文化

说起来,从政府、图书馆和警察等公共机构、企业、大学,到地方的工商界业会、商业街都开始跑去搞吉祥物角色了,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受90年代兴起的本土吉祥物(软萌吉祥物)的影响。

面向社会大众的角色,基本路线还是走来源于儿童文化的吉祥物那种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接受的形象。有时也有采用来源于阿宅文化的萌系角色路线,但是女性角色露肉太多的话,又容易让人觉得是性暗示,所以这点多少受到了些批判。

公共机关中最喜欢利用亚文化作品的当属自卫队,他们创作了很多拟人角色,基本上各地方基地都有自己的专属角色。

此外,自卫队的萌系角色中还有设定为人形机器人的美少女存在。这与始于80年代的机甲少女一脉相承。

自卫队山口地方协力本部的机甲娘
自卫队山口地方协力本部的机甲娘

是拟人化,还是制服美少女,抑或是人型机器人,这些都是创作者设定的问题,从最终得到同样效果这点来说,这都是一样的。总之,要达成创作萌系角色的目的,我们有“拟人化”这么一个选项。

文化史中的拟人化

日本从中世起就创作了各种拟人化的故事。“十二生肖”“海鲜类”“酒”“《源氏物语》各卷”等,选择一定的范畴,在此范围内进行角色化处理,创造出与其他范畴相对立的构图——这种文化一直延续至今(参见伊藤慎吾的《拟人化与异类合战的文艺史》)。站在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就能看出这种充满拟人化创意的文化传统,如今又在新的文化语境下重生了。

这种深谙“拟人化”创意的传统文化,如今似乎在融入同人志即卖会Comiket等亚文化热度和互联网普及等的现代要素后,又再次焕发光彩。今后又将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

标题图片:WORLDFLAGS“帅哥武士”(左起依次是日本、中国、美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国旗拟人角色)©WORLDFLAGS

自卫队 拟人化 World Flags 帅哥武士 萌系拟人 小桶 吉祥物 机甲娘 伊藤慎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