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新冠疫情教训,构建社会“新常态”

科学 社会 自然与环境 健康与医疗

当前,尚无法预测新冠肺炎疫情何时能够平息,但全世界已经开始探索被称为“绿色复苏(Green Recovery)”或“重建得更好(Build Back Better)”的新的经济和社会形态。那么,如何才能创建新社会新常态(New Normal),而非回归到原先世界的旧常态呢?让我们听听环境政策专家、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松下和夫先生解读后疫情时代的社会。

新冠肺炎疫情的教训

新冠病毒在各国夺走了许多民众的生命与健康,沉重打击了经济,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当前(2020年7月5日),全世界的感染者已超过1千万,死者也已超过50万人。

健康安全的生活,是依靠健全的地球环境来支撑着的。但是,气候危机和森林破坏因为经济活动全球化而进一步加速,导致生态系统紊乱,未知病毒因之产生并蔓延,使人类罹患传染病的风险越来越高。单看2000年以来,全世界范围就爆发了SARS(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以及新冠肺炎这三次传染病。这些传染病,可以认为是由于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等种种原因造成自然环境遭受破坏,人类与野生动物的接触方式发生改变而产生的。而且,全球化导致人和货物快速移动,传染病瞬间就会向全世界扩散开去。

此外,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大气污染与新冠病毒有密切关系,长时间暴露在细颗粒物(PM2.5)等大气污染物质之中的人,新冠病毒致死率更高。

正如上述所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是自然破坏危机、人类生存危机,以及人类社会与政府面对这些危机准备不足等复合型危机导致的结果,而这些危机又因不平等和贫富差距变得更加严重。

新冠危机,说明了基于科学认识正确把握风险,未雨绸缪预做准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根据科学的说法,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其程度远甚于新冠危机,且更加长期化。为了防止这些危害,必须从此次危机中吸取教训,尽早实现低碳社会。但我们也非常担心,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举措会因疫情而被延后实施。新冠病毒和气候变化问题都事关人类的生存,是需要国际社会协调合作应对的重大课题。

传染病专家指出,由于当前世界经济体制存在根本性问题,即便这次新冠问题得以解决,以后陆续爆发新传染病的可能性仍然很大。我们有必要从长远出发探索创建一种经济社会形态,既能使世界性大流行病难以发生,又能解决气候变化危机。

寄予厚望的“绿色复苏”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世界范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大气污染得以改善。人们希望这不要仅仅作为一个临时现象就此完结,而要从新创建一种比以前更具可持续性的经济体制,与此相关的讨论正在联合国和欧洲各地深入开展。这就是所谓的“绿色复苏”和“重建得更好”理念。联合国秘书长、国际能源署(IEA)秘书长以及全球性企业的首席执行官(CEO)们等各界领袖呼吁,“我们的目标不是恢复原样,而是恢复到更有韧性、可持续发展的‘更好状态’”,并建议重建经济政策应该成为实现低碳社会的契机。欧盟虽然面临新冠疫情导致经济衰退的问题,但依然明确表示要坚持并切实推进“欧盟绿色振兴计划”(让经济和生产消费活动与地球协调发展,并服务于人民大众,既努力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又促进就业增加和科技创新)。

当前,世界各国政府朝着摆脱新冠危机恢复经济的目标,在实施收入补贴和停业补偿等紧急应对措施的同时,正推动研究中长期经济对策。此次意图将经济从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不景气中恢复过来的经济对策,其规模也将是史上最大规模级别,其内容将极大地影响今后的社会结构。因此,“摆脱新冠经济衰退,走向绿色复苏”的风潮正在全世界日益高涨。

从本质上看,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其实就是一种向新的经济体制的转型,包括向可持续性能源的转型,向改善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依赖于物质消费的生活方式的转型等等,这种新的经济体制将带来更高质量的生活,能为人类幸福做出贡献。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措施推出的财政政策,诸如向完善可持续性基础设施和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投资,我们应视为是对未来的投资,完全可以期待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但如果经济复苏政策仅止步于支持化石燃料集约型产业和航空产业,或者像以往一样变成扩大公共建设项目的经济刺激政策,那么即便短期内实现了经济复苏,从长期来看也是无法指望实现向低碳社会的转型和结构调整。因此,作为摆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经济衰退的长期经济振兴政策,还必须使之有助于实现向低碳社会转型。不是“回到和以往一样的世界(Old Normal)”,必须是向“新社会(New Normal)” 转型。

创纪录的熊本大雨灾害 市区被洪水浸泡 2020年7月4日,球磨川泛滥,水淹熊本县人吉市市区(共同社)
创纪录的熊本大雨灾害 市区被洪水浸泡 2020年7月4日,球磨川泛滥,水淹熊本县人吉市市区(共同社)

什么是后疫情时代的“新社会新常态(New Normal)”

欧盟的绿色振兴计划,值得关注的是,其不是仅仅出于环保目的去限制经济活动,而是通过采取环保措施来提高本区域应对气候变化和传染病等问题的韧性,进而实现可持续性的、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虽然发生了疫情,但这一进程不仅没有被遏制,反而更加进化。

这次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现有经济系统被迫暂停运转。在修复被破坏的组织体系时,不要停留在恢复原样上,而要当作是重新创造新体制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绿色复苏”。借助这一机会,使资金、资源和人才在本地区范围内循环流动,意图尽可能实现自立而又稳定的生活。今后,全球化可能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减速。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导致经济停滞萎缩。但另一方面,这些对策引起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出现一些变化,比如居家办公、错时通勤、远程会议等。这些变化有助于形成环境负担较小的经济活动、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此外,部分城市自行车的使用逐步扩大,完善自行车道的时机正在形成。尽可能与当地生产者合作,实现农产品(粮食)自产自销和地区经济独立自主,这样的运动也在扩大发展。

就像这样,有必要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在当地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向能够对更高质量的生活和人类幸福做出贡献的经济体系转型。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发挥新技术的作用,在利用物品和服务的同时,建设节能环保贯穿整个生活循环的自立分散型区域社会(区域循环共生圈)。

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日本企业以个体形式正在做出努力。比如,加入承诺本企业将百分之百使用可再生能源的“RE100”组织的日本企业在不断增加。全世界235家“RE100”企业中,有34家是日本企业(2020年6月数据,包括理光、三得利、永旺、花王、索尼、富士胶卷、NEC、欧力士等)。但是,如果日本没有明确宣示此为国家发展方向,日本企业就无法在国际社会上发挥领导作用。日本政府应该强化基于巴黎协定确定的温室气体排放削减目标(到2030年削减40-45%,到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即在一系列的人类活动中,使排放的二氧化碳,与被吸收的二氧化碳在量上相当),在国内停止新建煤炭火力发电厂,停止用公共资金援助海外的煤炭火力发电厂建设项目,加速普及可再生能源。

在吸取新冠肺炎疫情教训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尽快走向不使用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低碳、可持续发展社会,是日本及世界应该追求的方向。这个转型意味着,包括经济、社会、技术、制度、生活方式等在内的整个社会系统,都转向零排放、可持续发展的形态。毫无疑问,这必须通过民主、公开的程序稳步推进。

标题图片 © Pixta

气候变化 新型冠状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