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十年 选择与海共生之路的城市——气仙沼的复兴(下篇):对超级海啸有备无患的城市建设

社会 防灾

2020年,气仙沼水产市场的渔获销售额达到172亿日元,在北海道加东北地区这一片独占鳌头。尽管发生了东日本大地震地震,仍然保持了生鲜鲣鱼渔获量连续24年稳居日本第一的记录。寒暖流交汇形成的三陆冲渔场是全球屈指可数的优良渔场,气仙沼市凭借得天独厚的水产业优势实现了长足发展。当地的海港节、拜海神习俗、海之歌全国民谣大赛等信仰和文化也都与海洋密不可分。

在海边生活的觉悟

要想永远在海边生活下去,就必须对海啸的来袭做好心理准备。

位于海啸多发地带的气仙沼市,早在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以前就一直致力于应对海啸。该市积极向民众宣传可能遭遇的灾害情况,制作避难地图,并多次开展避难训练。然而,由于过度拘泥于预估的灾情,导致一些生活在非预估水淹区域的民众在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没有及时避难。超出预估程度的超级海啸造成了多达1246人丧生。

为了吸取这次教训,该市将遭到破坏的县立高中作为地震遗迹保留了下来。

教学楼四层的墙上,留有被海啸冲来的水产加工厂撞击的痕迹。还有冲进三层的汽车、教室里散乱的课本,都原封不动地保持着当时的状态。

参观完教学楼后,还可以在附设的震灾传承馆观看影像资料,资料中介绍了在当时成为避难所的阶上中学体育馆内举行的毕业典礼。失去了三名同学的毕业生代表含着眼泪说道:“为了理解生命之重,我们付出了太大的代价。但就算身陷困境,也不能怨天尤人,而要与命运抗争,相互扶持,努力生存下去,这就是我们的使命。”看着他们坚毅的身影,想必参观者都能感受到这里的人们下定与海洋共生的决心是多么不易。

虽有严酷的一面,但也不能忘了海洋的温柔。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一年后,气仙沼市举办了一场追悼仪式。一名高三女生作为遗属代表发表了讲话。尽管曾经一起生活的父母、妹妹和祖父母等7位家人都在海啸中遇难,如今只剩下孤身一人,但她依然坚强地表示:“虽然大海夺去了许多珍爱的亲人和回忆,但我还是爱着大海。妈妈他们永眠的大海、一如往昔的大海,是我永远的最爱。”

作为地震遗迹保留下来的教学楼。留在三层的汽车向人们讲述着海啸的威力
作为地震遗迹保留下来的教学楼。留在三层的汽车向人们讲述着海啸的威力

9000户灾民的选择

尽管一直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同步推进防范海啸的对策,但到底是继续在海边生活,还是搬走,遭受过灾害的人们在决断上出现了分歧。

大约9000户灾民中,10%左右选择了入住防灾集体转移小区,20%左右选择了入住灾害公营住宅。大约140户提出希望获得土地规划整理后填土加高的住宅用地,其他人有的选择了修缮自家房屋,有的选择了自行寻找搬迁地点,有的选择了入住民间公寓。

要在安全区域寻找防灾集体转移点和灾害公营住宅用地非常困难。由于内陆地区的整片空地优先用于建设临时板房,所以其他的全是需要大规模挖掘修整或修建交通道路的土地。开始进行挖掘修整以后,协调确定沙土堆放点所花费的时间也远超了最初的预想。

灾害公营住宅于2017年全部建成,防灾集体转移小区于2019年建成。其间,由于年龄增长,家庭成员结构发生变化等原因,转变想法,希望入住灾害公营住宅的人逐渐增多。

大批民众迁往高地会产生什么结果?让我们以2020年9月完成土地规划整理的南气仙沼地区为例,来思考这个问题。

地震发生前,这个地区遍布着商店、水产加工厂和住宅,有1560户居民生活在这里。这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海边滩涂填土造地而生成的一片街区,这次地震时曾遭到浪高5至7米的海啸侵袭。为防范海啸,现在填土加高了3米左右,大型书店、药店、诊所等设施相继开业后,2020年末住户恢复到了501户,不过其中344户都是灾害公营住宅的住户。

南气仙沼地区的航拍照片,摄于2020年10月31日(摘自气仙沼市官网主页)
南气仙沼地区的航拍照片,摄于2020年10月31日(摘自气仙沼市官网主页)

尽管政府推出了支援制度,为那些没有土地利用计划的土地产权所有人和希望购买或租赁土地的企业牵线搭桥,努力解决土地空置问题,但目前这个地区的活力还未恢复到地震前的水平。没有利用计划的土地变成了复兴市民广场和防灾公园用地,或者成为水产加工厂聚集地,这也是导致居住人口减少的一个原因,但另一个原因在于,虽说填土加高到了安全的高度,但仍有很多人对返回曾经遭受海啸侵袭的地区居住仍然感到犹豫不决。

土地规划整理进度缓慢也产生了影响。项目完工时间比最初计划晚了差不多两年半时间,因为要想加高土地,必须先拆除海啸后修缮的建筑,除了必须确保从临时板房回到这里的居民能有临时住处外,上下水管等地下设备的移建也花费了不少时间。

调集砂石也遇到了问题。为开展市内重建复兴工程,沿岸堆土、修建防波堤等项目需要大约1300万立方米的砂石,而为了在高地修建搬迁小区开辟的山石大约为1000万立方米,缺口部分采用外购方式进行了补足。由于高地开山的时间和沿岸堆土的时间并不一致,所以还必须找到一块地皮来临时存放砂石,协调工作颇费了一番周折。

大型翻斗车一次可以运送5到6立方米的砂石。由于要运送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砂石,所以重建初期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

结果,尽管选择了与海洋共生,但住在海边的人却出现了锐减。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前,享受海风吹拂本是普通的日常生活。所谓失去后才知道珍贵的幸福,说的或许就是这种情况。

完成土地规划整理后依然留有大片空地的南气仙沼地区
完成土地规划整理后依然留有大片空地的南气仙沼地区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前的南气仙沼地区(中间道路上方区域)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前的南气仙沼地区(中间道路上方区域)

重建复兴的未来

回顾地震发生后的十年可以发现,第一年全部精力都用在了修建临时板房和处理废墟等保障最基本生活条件的工作上,第二年才开始认真思考恢复正常生活和地区重建。到了第四年,灾害公营住宅和集体转移小区逐渐完工,生活稳定后,才正式开始着手讨论修建防波堤的问题。第六年以后,开始着手重建旅游设施和市民活动中心等,新的市立医院、水产市场和商业设施相继完工、三陆自动车道和大岛大桥开通、2021年春季开始播出的NHK晨间剧《欢迎回来,百音》选定气仙沼作为场景舞台,等等,令人振奋的消息接踵而至。

气仙沼市的政府和民众都在积极尝试新的努力,比如,专程考察瑞士的采尔马特,建立了观光推进机构这样一种全新体制;建立了支持年轻人和移居人员尝试挑战的机制;建成了一直想要修建的公园高尔夫球场;团结原来的竞争对手一同建起了造船新区;成功招徕啤酒企业前来设厂,等等,整个城市都在努力践行“创造性复兴”活动。而这一切行动的推动者,是那些曾经参加救灾志愿活动、后来又搬到气仙沼来居住的年轻人,以及在地震后重新站起来的市民们。

虽然光是气仙沼市一个城市就投入了超过1万亿日元的政府经费进行重建复兴工作,但这里的人口却在加速减少。

2011年2月的统计人口为74000人,2021年1月末已经减少到61000人。相较于地震造成的伤亡,不断加剧的少子化和人口净流出造成的影响更大,在重建复兴的背后,许多学校和托儿所都在进行合并。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推算的数据显示,到2045年时,本地人口将减少至33000人,加上作为支柱产业的水产业渔获量持续减少,民众的情绪一直在对复兴的希望和对未来的不安之间摇摆不定。

那些受到大地震影响的自治体,在平成大合并(平成时代大规模的市町村合并——译注)后的十年间,一直在开展精简职员人数和梳理业务工作,为迎接人口减少型社会做好了准备。但受灾的自治体不得不专注于重建,导致这方面的准备工作没有跟上。十年重建工作完成后,必须加快追赶步伐,但之前的重建工作已经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和能量。

气仙沼的剑鱼捕获量位居全国第一,水产市场内摆满了新鲜的剑鱼,超过300公斤的大个头也并不鲜见
气仙沼的剑鱼捕获量位居全国第一,水产市场内摆满了新鲜的剑鱼,超过300公斤的大个头也并不鲜见

经历过大地震的我们眼中的新冠疫情

现实中的这一年与人们原来想象的震后第十年完全不同。

起初,大家想象的情景是,届时将举办许多感恩活动,参与支援工作的团体、志愿者和那些曾经被派来协助重建工作的职员们再次聚在一起,分享欢乐时光。大家也曾相信,重建的商店和餐饮店也会因为这些再次聚首的人们变得热闹起来。莫如说,人们甚至曾经担心过,三陆自动车道的全线开通与地震十年纪念,还有NHK的晨间剧场景舞台这几个要素叠加,蜂拥而至的游客会引发秩序混乱。

地震灾区也同样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响。让人们感到痛苦的是,住宅和工厂的重建高潮过去五年之后,贷款的只付利息期已经结束,现在恰好是需要开始偿还本金的时期。甚至有的人为此濒临精神崩溃。因为他们本来就承受着失去至爱和家园的悲伤,还要付出重建所需的精力和能量,精神压力巨大,唯一的精神慰藉就是与亲朋好友的沟通、与志愿者的交流,但在居家抗疫的大环境下,又失去了释放压力的渠道。

尽管如此,克服震灾的经验已经成为人们勇往直前的动力。我们深知,没有永久的黑夜,越是艰难的时刻,彼此扶持越显得弥足珍贵。同时我们也能理解,身处灾祸之中,要兼顾守护生命和维持工作生活,要去衡量它们孰轻孰重,这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新冠疫情平息之后,希望大家都来到重建一新的气仙沼,亲眼见证这一切。或许由此也能够切身体会到“与海洋共生”的真正意义。

从安波山上眺望气仙沼湾。市区的重建已经进入收官阶段
从安波山上眺望气仙沼湾。市区的重建已经进入收官阶段

文中图片:笔者拍摄

标题图片:气仙沼的传统仪式“送船出海”的场面,人们用播放音乐和挥舞大渔旗的形式祈求渔船平安无事、满载而归,2020年3月10日(共同社)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

东日本大地震 海啸 共生 气仙沼 重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