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他人之事:通过微缩模型思考孤独死

社会 生活 家庭 健康与医疗

孤独死,指的是在无人看护的情况下孤零零死于自己家中,死后数日才被人发现的状态。在整理遗物的工作中观察过许多孤独死现场的作者,希望制作微缩模型将这种现实状况展现给世人。

孤独死是别人家的事?

据说日本每年有3万人死于孤独死,常常作为社会问题被电视和杂志报道。到现在,“孤独死”已是世人皆知的词汇了。然而,即便知道这个词,绝大部分人依旧没有当事人意识,总觉得那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别人家的事。

2014年我入职了一家遗物整理清洁服务公司,当时“遗物整理”“孤独死”这类词汇尚不为大众所知,大家基本上都不知道我们到底是干什么的。我觉得世人关注度提高,大概是在2019年之后。我们的工作是代替死者家属进行特殊清扫、除臭、除菌、整理遗物,将故人去世的房间整理还原成生前的模样。我们并不是单纯地将遗留在房间里的物品当做垃圾处理掉,而是从中寻找出值得回忆的物件和贵重物品,进行分类后再交给死者家属。这是一份崇高的职业。我们为了安抚痛失亲人的家属,会诱导他们聊一些死者生前的快乐往事,也会为悼念逝者,献上一捧花或三支清香。

自学制作微缩模型

为了让世人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工作,我们公司参加了2015年举办的丧葬相关展会“殡葬产业展”。为了让大家能够理解遗物整理和特殊清扫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职业,首先我们想让参观者看清一个事实——即便在如此和平的日本,孤独死也随时在发生。

在殡葬产业展上,我们介绍了死于自家后长时间不被发现的孤独死正在逐年增加,它绝对不是离我们遥远的别人家的事,很可能就会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或身上。但是听了我们介绍后,大半丧葬产业人士和普通参观者的反应却是“日本才不可能有孤独死”。而且他们都自信满满地认为“我们才不可能孤独死”。

“孤独死后留下了多只宠物猫”的微缩模型。房间最里面还幸存一只猫
“孤独死后留下了多只宠物猫”的微缩模型。房间最里面还幸存一只猫

我觉得很恐惧。因为一直以来我见过的死者,大多也都认为“我肯定没事”。不能这么下去了。我该做点什么......这时我灵机一动,想到了微缩模型。我可以重现孤独死的现场,让大家认清这种活生生的现实呀。用了微缩模型,就不必拘泥于特定死者的房间,可以将多人的特点和共通之处都糅杂在一起,制作一个虚构的房间出来。而且这也是对死者的隐私和对死者家属的尊重。

“吊死在家的年轻人的孤独死”微缩模型。墙壁上用胶带留下了最后的遗言
“吊死在家的年轻人的孤独死”微缩模型。墙壁上用胶带留下了最后的遗言

我虽然没有制作微缩模型的经验,但从房间的框架到具体的家具,我也依样画葫芦地拼凑了出来。利用眼影之类的化妆用品,精细地还原了房屋的污损程度。遇到不会做的东西,我就到视频投稿网站去参考微缩模型作家的视频。购买与墙壁材质类似的涂料,集齐各种道具,努力将死者的生前故事融入每一个微缩模型当中。

多数是12:1的比例,但每个模型的比例尺又略有不同
多数是12:1的比例,但每个模型的比例尺又略有不同

日常交流不足导致发现太晚

第一个模型是“50-60岁的孤独死”。

“50-60岁的孤独死”模型
“50-60岁的孤独死”模型

“50-60岁的孤独死”模型特写
“50-60岁的孤独死”模型特写

我想通过这个模型传递的信息是“请大家多多保持联系”。实际上这个年龄层的人死于孤独死的情况很多,而且死后过很久才被发现的也是这群人,原因是不论自己还是家人都觉得“还年轻,没事”。连邻居很多时候也觉得这类人“还不到猝死的年纪”。他们中很多人即便有人上门也爱装作没人在家,长时间不露面,别人也不会意识到出问题了,所以都发现得很晚。其中甚至有死后近半年才被发现的人。

所以我希望邻里之间能多打招呼,多聊聊天。这就是我想这些模型传递的信息。

第二个模型是“骤热刺激下的孤独死”。

“泡澡受骤热刺激下的孤独死”的模型
“泡澡受骤热刺激下的孤独死”的模型

制作这个模型是想呼吁注意预防骤热刺激。骤热刺激多发生在冬天的浴室或厕所。从温暖的场所来到走廊或换衣间这类寒冷场所后,受到骤冷刺激,体温骤降会引发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如果在这种状态下直接进入澡盆泡澡暖身,就会使血管扩张,血压骤然下降。血压波动过大,会增加心脏负担,造成心梗或脑卒中,就容易直接溺死在澡盆里。这样离开人世的死者的房间,我见过不少。

不要让身体经受骤冷骤热的温度差,去走廊的时候要穿拖鞋,在换衣间和厕所里放个小型电暖气都是很重要的。也可以提前打开花洒,用热水提高浴室内温度。澡盆里的水温也要注意,不要超过40度。此外也希望大家在坐便器上花些功夫,比如加个保暖垫或用加热马桶圈之类的。如果能避免骤热刺激,或许也不会失去宝贵的生命了吧。

第三个模型是“垃圾屋里的孤独死”。

作者与“垃圾屋里的孤独死”模型
作者与“垃圾屋里的孤独死”模型

堆满垃圾的垃圾屋离我们就更不遥远了。我想通过模型传递的信息是“也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哦”。绝大部分人看了这个模型后会说:“我一向爱干净,不会变成这样的。”但住在这种垃圾屋里的死者也并不是天生就邋遢的人。我们也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让自己的房间沦为垃圾屋。“离婚”“失恋”“失业”“霸凌”“工作繁忙”“痛失爱人”“痛失宠物”“精神疾病”等,人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丧失活下去的勇气,很多人就会变得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即便如此,你还敢断言“我没问题”吗?

真正意义的孤独死只是一小部分

最近受新冠疫情影响,越来越多人因为远程办公或失业赋闲,待在家里的时间变多了,也会自己亲自整理遗物了。受此影响,我们公司接到的整理遗物的委托变少了,但反过来孤独死导致的特殊清扫的需求却增多了。奔赴死因不明的孤独死现场的频率也比前一年多了。

死亡何时何地会降临,我们谁也说不准。周围有人的话,是可以早发现的,但也不见得就有人守在床头送终。“结婚了有老伴,肯定没问题”“有孩子,不会那样的”——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但有时候这类人也会面临孤独死。一直以来,我在第一现场亲身经历过很多孤独死,很多死者既不是无依无靠,也不是没结婚、没有孩子。

“富裕老人的孤独死”模型
“富裕老人的孤独死”模型

遭遇亲人孤独死的家属,有时会被毫无关系的他人的“抛弃了死者”“造成孤独死”这类无心之言所伤害。但是希望大家不要误解了。孤独死绝不是坏事。在生活惯了的房间里去世,真要说起来,其实也算是件幸事了。

只不过,“孤独死”这个说法有问题。只因为用了“孤独”一词,很多人就会联想到“孤单死去的可怜人”。但实际上真正无依无靠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人都有家人,也有很多朋友,还经常出去旅行。即便是没有朋友,也能自娱自乐,讴歌人生,有人在去世的几天前,子女还带着孙子孙女过来承欢膝下......很多人远远谈不上“孤独”,而是过着各自幸福的生活。

所以,对真正孤零零离开人世的人,称“孤独死”,是可以理解的,但将在家里去世的人都归为“孤独死”,我感觉还是有些粗暴了。如果把在家里去世的情况改为“自宅死”,会不会世人的接受度就会有所改变呢?最近,关于孤独死的新闻报道也多了起来,“孤独死也可能发生在身边”“不想因为临终身边无人而后悔”——这种的意识也逐渐提高了。或许是因为这种原因,死者从去世到被发现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了。

“在厕所里因骤热刺激导致的孤独死”的模型
“在厕所里因骤热刺激导致的孤独死”的模型

看了这篇文章的你,如果有珍视的亲友,如果有想为他们做的事情,希望你不要犹豫,赶紧执行,别等失去了才后悔。然后,如果自己有想做的事情,也希望能赶紧行动起来。死亡会公平地降落在每一个人头上。希望大家牢记这点,让自己的每一天都不留遗憾,活出精彩。进行遗物整理工作的时候,我每每都会在心里许下这样的愿望。

图片摄影:小岛美羽
标题图片:“整理出很多遗物的孤独死”的模型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

自杀 垃圾屋 新冠疫情 微缩模型 孤独死 遗物 社会问题 特殊清扫 殡葬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