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研究萎缩,诺贝尔奖也将变得高不可攀?
科学
日本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正在持续萎缩。虽然现在可谓是诺贝尔奖常客,但今后能否继续培育出国际化的研究人才?政府对此抱有危机感。
-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2019年发布的《科学技术白皮书》显示,作为衡量研究数量和质量的指标,从论文数量的国际比较来看,日本在2004~2006年期间,平均数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但2014~2016年期间,这个排名降到了第四位。各领域论文的被引用数量“前10%”从2004~2006年的平均第四位降到了2014~2016年的平均第九位。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从第五位上升到了第二位。
科研论文数量排名前十的国家
2004〜2006年 | 2014〜2016年 | |
---|---|---|
1 | 美国 | 美国 |
2 | 英国 | 中国 |
3 | 德国 | 英国 |
4 | 日本 | 德国 |
5 | 中国 | 意大利 |
6 | 法国 | 法国 |
7 | 加拿大 | 澳大利亚 |
8 | 意大利 | 加拿大 |
9 | 荷兰 | 日本 |
10 | 西班牙 | 西班牙 |
出处:2019年版《科学技术白皮书》
基础研究是破解科学基本原理,需要踏踏实实地去做学问,白皮书中指出“(基础研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收获可见的成果,并且在很多时候,这些成果无法立刻知晓可派上什么作用”。现代社会,人们更重视商业化开发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基础研究容易受到轻视。
基础研究停滞不前的背景原因在于环境的恶化。白皮书显示,国家给国立大学的拨款,法人运营经费在截至2018年度的四年间几乎处于原地不动的状态。与2004年度相比,2018年度减少了11.6%。此外,2002年时,理科类大学教师的研究活动占到了全部上班时间的56.9%,但2013年时下降到了51%。而教学时间的占比从20.5%上升到了22.7%,凸显出教师在指导学生等方面投入了更多时间,研究时间减少了。
迄今共有26名日本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仅在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和化学这三个领域,就有23人获奖,历来可谓是“科学大国”。但2016年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隅良典先生表示,目前日本对应用研究的重视度令他“非常担心”,指出“不搞好基础研究,就不会有新的进步”。白皮书也对未来“是否能继续培养出创造世界级出色成果的研究人员”表示了担忧。
图片:PIX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