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进阶

日本青少年自杀率世界第一是真的吗?

社会 日本进阶 日本入门

过去几年间,网上流传着日本青少年自杀率世界第一的说法,不但中国有这样的传闻,日本的媒体和社交网络上也有很多这样的报道,并且说日本青少年的自杀率还在不断攀升,这是真的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公布的数据,日本10到19岁人群的自杀率世界排名第53位,20到29岁的人群自杀率排名第24,虽然仍属高自杀率国家,但绝没有传闻中那么骇人听闻。之所以有上述传闻出现,大概是因为日本人对本国青少年的自杀问题实在充满了担忧和危机感吧。

2019年初,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了最新版的《自杀对策白皮书》,书中称2018年日本国内共有20840人自杀,自杀人数连续9年递减,自1978年日本开始统计国民自杀死亡率以来,去年的数字是最低的。这说明近年来日本的危机干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升。但令人忧虑的是,在国民整体自杀率逐年下降的情况下,日本19岁以下青少年的自杀率连续两年上涨,达到40年来的最高值。在世界七个主要发达国家当中,青少年的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一的大多是意外,只有日本,青少年的最大死亡原因是自杀。

调查显示,日本10到19岁的青少年自杀主要源自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在学校遇到困难、有健康问题和家庭矛盾。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痛苦的来源不尽相同。小学生容易因为家庭矛盾产生自杀念头,初中男生忧虑自己学习成绩不行,女生则更在意亲子关系不好。高中以上的学生最重要的自杀原因是抑郁症。在学校生活中,学习成绩不佳、对未来感到迷茫和同学关系不好,最容易让青少年产生轻生念头。

此外,校园霸凌事件和逃学也与青少年的自杀呈现高度相关。特别是霸凌和逃学两项如果出现叠加,则这个孩子产生轻生念头的可能性会非常大。此时如果他的家人、同学、朋友能够给予倾听和支持,将给予他非常大的帮助。而对于单纯的逃学现象,日本财团的相关调查显示,如果能让这个孩子及时转学到其他学校,或提供替代性的学习场所,将有效降低其自杀风险。 

虽然这一调查结果说的是日本青少年的情况,但在我国大约同样适用,毕竟东亚国家的青少年都面临着巨大的课业压力,有着相似的家庭结构,对于人际关系也比欧美国家的青少年更加敏感。他们需要周围的人为其营造更加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此外,日本校园的体罚现象也与青少年自杀有所关联。《参考消息》报道,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曾呼吁日本政府采取更多措施,杜绝学校和家庭对儿童的体罚,避免给他们施加过多压力。该委员会专家小组成员之一的希尔斯滕·桑贝格说:“我们呼吁日本方面确保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不要让社会竞争影响孩子的童年和身心发展。”虽然现在日本法律已经禁止学校实施体罚,但这一禁令“并未有效实施”。此外,很多孩子在家中也遭受体罚。联合国专家认为,日本应为儿童设立24小时的全天候求助热线。

对此,日本外务省官员大鹰正人回应说,日本希望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体系,使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安享幸福生活。去年7月,日本政府已承诺采取紧急行动,争取到2022年让儿童福利事业从业者增加2000人左右。

日本公布的《自杀对策白皮书》中,除了青少年自杀率逆势上扬让人印象深刻,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女性自杀率一直较高。当然这个“较高”是和其他国家横向比较得出的结论。根据2018年的数据,日本男性自杀率是十万分之23.2,女性自杀率为十万分之10.1,男性自杀者占总数的近七成。那为什么要说日本女性自杀率高呢?因为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的男性自杀率都是大大高于女性的,发达国家尤其明显。相比之下,日本女性的自杀死亡率十分突出。这说明日本社会对女性非常不友好,可能存在一些针对女性的歧视和不公平的对待。

女性自杀率偏高是东亚国家的普遍现象,韩国的女性自杀者比例和日本差不多,而我国更是世界范围内极其罕见的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村20至30岁女性的自杀人数是农村男性的两倍,是城市男性的四倍。所幸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日益开放,农村女性的自杀率大幅下降,目前已经和城市男性的水平大体相当。据分析,这和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女性经济独立、地位提高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自杀不仅是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一种社会问题的体现。

不论在哪个社会、哪个国家,自杀者往往是他所处的家庭或群体中的最弱势者。当家庭、群体中的愤怒、悲伤、矛盾和压力不断累积,它会自然地寻求一个出口,如果这时有一个人在群体中相对弱势、无力抗争,并被大家孤立、分化出去,那他很快就会成为群体情绪和压力的承载者,成为一个宣泄的出口,其最极端的形式,就是造成这个人自杀。所以,在传统农耕社会,身体衰弱、无法参与劳作的老人最容易自杀;在青壮年男性中,无业、失业、离婚、郁郁不得志的人更可能选择自杀;在男权的世界里,女性容易自杀;在强调集体主义、整齐划一的校园里,与众不同、不合群的孩子容易轻生……如何对待自杀者,实际体现出一个社会对待弱者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在某个领域成为弱势者,因此积极关注弱者,及时发现轻生者发出的求救信号,给予他们支持,给予希望,其实是对社会的一种普遍关爱。

标题图片:PIXTA

体罚 自杀率 女性自杀率 WHO 自杀对策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