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中的传统美“Cool Traditions”

侘、寂、幽玄:日本的传统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文化 历史

“侘、寂、幽玄”这三大美学概念被视为日本文化的精髓。我们往往认为,这几种传统审美观念是在和歌、能乐、茶道和俳谐等艺术形式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过,这三个词合起来概括日本的审美,却是在东京奥运会(1964年)和大阪世博会(1970年)举办前后的事了。那么,它们是如何演变为日本美学标签的呢?

经常有国外的日本文化研究者问我,日本美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此时有一组词可以信手拈来,用于表达贯穿日本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这就是“侘、寂、幽玄”。当然,我很清楚这几个词并不能涵盖日本美学的全部,此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但每当这样回答时,不知为何我自己内心也会非常认同。这组词似乎具有神奇的魔力。不过,一旦被问及“侘”与“寂”有何不同,“幽玄”指的又是什么时,我立刻就感到为难了。

话说回来,“侘、寂、幽玄”究竟从何时起被视为“日式事物”的代名词呢?人们大概是在反复被灌输这组词是日本文化的精髓这一观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逐渐接受的。或许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印刻现象”吧。

基于能乐、茶道、俳谐等“日式事物”的演变,我对“侘、寂、幽玄”如何成为人们心中的日本美学核心这一过程进行了探究。

中世出现的美学关键词

在追溯其演变之前,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侘、寂、幽玄”的含义。

1. 侘

据茶道史专家熊仓功夫解释,“侘”指的是“在贫寒、简陋与匮乏中寻求内心充实的意识”。他指出:“在《万叶集》(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所收诗歌的年代为4至8世纪——译注)时代,‘侘’表示恋情无果的痛苦状态,绝非表达审美观的词语。”

进入平安时代(794-1192年)后,“侘”除了表达痛苦悲惨的心情,也用于表达寂寥之感。到了中世(12世纪末至16世纪后期),“侘”逐渐用于表达淡泊、超凡脱俗的心境。受禅宗的影响,比起明亮的满月,中世的人们更加欣赏云层中若隐若现的月色,他们认识到了残缺之美,“侘”也成为这种中世审美意识的一部分。在室町时代(1336-1573年)后期的市井文化中,“侘”与茶道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深入人心。后来,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8年),崇尚闲寂的茶道亦被称为“侘茶”。

2. 寂

能乐与歌舞伎研究者堀越善太郎认为,“‘寂’是表达在闲寂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深奥或丰富之美的词语”。

孤寂与宁静的事物愈发静谧,老旧的事物随之进一步劣化;在冰冷的景象背后,隐约可见深邃的清新和博大的世界。这种与表面的华丽截然相反的美被称为“寂”。

“侘”与“寂”表达的都是日本的审美观,即“不受世俗之事的困扰”和“不过分执着,超然淡泊”,尤其通过茶道,两者交融贯通、相互影响。其中,中世时期在日本兴盛的佛教,特别是禅宗思想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

3. 幽玄

与“侘”“寂”不同,“幽玄”是个汉语词。在中国的佛教中,幽玄指的是“深奥且不易理解的佛教思想”。在日本,直到平安时代末期,幽玄一直表达这一含义。到了室町时代,逐渐被赋予了“高雅、‘优美’的情趣”“妖艳”“花”等含义。在室町初期著名能剧作家世阿弥的能乐理论著作《花镜》中,幽玄被定义为“美丽而柔和的身体”。

尽管“侘”“寂”与“幽玄”在含义上有重合之处,但各自亦具有不同的特点,尤其是“侘”“寂”,这两个概念和“幽玄”的含义大相径庭。若说“侘”“寂”是在闲寂淡泊的意境中得到的审美观念,那么“幽玄”则表达了隐藏在背后的深邃意趣。不过,我们也能从中看出这三者都与佛教,特别是禅宗所讲的“无”的境界相关联,有着互融、共通之处。

传统的审美观,却兴起于20世纪

自中世以来,“侘、寂、幽玄”逐渐成为日本传统审美观的代名词,但在当时,这三个词并非固定搭配。它们是从何时起组合在一起的呢?查阅各种文献后我意外地发现,竟然是到了20世纪后期之后。

许多现代人认为“侘、寂”是自千利休时代起一脉相承的茶道精神,但日本文化研究者岩井茂树指出,若翻阅17世纪至今的茶道著作就会发现,“侘、寂”并非自始至终都是茶道所追求的根本理念。

元禄年间(1688-1704年)的茶书中对“侘、寂”进行了许多讨论,但纵览整个江户时代,这样的书籍少之又少。明治时代(1868-1912年),讲到茶道的根本理念时使用的词语是“简朴、朴素、质朴”,大正时代(1912-1926年)则是“和敬清寂”。使茶道闻名于世界的冈仓天心在他所著的《茶之书》(1906年)中则写道,茶道的核心在其“优雅精致”。

此外,松尾芭蕉在俳谐论中所述的“寂”也并非贯穿整个江户时代的主流审美观。那时候,市井文化中的主流审美是“粹”。

人们常说,能剧中展现了“幽玄”的意境。然而,在江户时代论述能乐的文献中,并没有提倡过“幽玄”。这种说法是20世纪之后才兴起的。被誉为能乐理论经典的世阿弥之作《风姿花传》(成书于15世纪初——译注)中曾提出“幽玄”这一说法,但这本书一直被封建领主秘密保管,直至1909年才公诸于世。到了二战后,能乐传承者们才开始广泛谈论“幽玄”。

“日式事物”的本质

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但是,一个国家自古沿袭的传统文化仍然深深扎根于国民心中。不过,对于这些“日式事物”自古代代传承这一观点,我持保留意见。“侘”“寂”“幽玄”这三个概念分别兴起,最早也已经是日俄战争(1904-1905年)前后的事情了。当时,文化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这三个词随之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到了二战期间,在日本主义思潮盛行的背景下得到广泛宣传。二战后,随着国际化的推进,这组词传播至海外,逐渐成为人们心中日本美学的精髓。

“侘、寂、幽玄”成为表达日本美学观念的固定搭配,是在东京奥运会和大阪世博会举办期间,那是一个注重展现国力的时期。实际上,任何国家都不存在纯粹的文化。一个国家独特的审美,也是在与他国的竞争,或是在借鉴他国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可以说,这三个词组成的固定搭配,其实是为了向国外宣传日本文化的优越性而打造的标语。这组概念真正盛行起来,比国外年轻人开始谈论“酷日本”(Cool Japan)也早不了多少。

如今,提到日本美学,除了“侘、寂、幽玄”之外,我们还会想到“物哀”“粹”等词语。普遍认为,“物哀”是王朝文学中的审美理念,《源氏物语》正是基于这种审美创作而成的;而“粹”则通过九鬼周造的《“粹”的构造》等作品,作为江户市井文化中一种风流潇洒的美学,逐渐深入人心。

为了让这些历经演变、传承至今的“日式事物”中的美学流传后世,我们应该对各个时代的时尚和趣味的变迁进行深入研究,去探寻这些词语的本质。我想,追溯这种演变的过程一定非常有趣。

标题图片:正在观赏京都龙安寺方丈石庭的外国游客。当谈及这种枯山水庭园的精髓时,“侘、寂、幽玄”便会成为重要的关键词。不过,当初建造这座庭园时并没有这样的概念。上世纪30年代之后,日本庭园在欧美举办的世博会上展出,被报刊杂志广泛报道,日本人由此逐渐开始认识自身的审美观(AFLO)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

民族主义 传统文化 奥运会 茶道 能乐 千利休 松尾芭蕉 世阿弥 俳谐 日本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