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探险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为社会安定,实施结构改革

历史

继上期对织田信长的介绍,本篇将聚焦丰臣秀吉的一生。秀吉为主君信长复仇后,在16世纪末实现全国统一。他统一了度量衡,并向全国派遣官员推行检地制度,以“石高”(米的产量)计算出土地的生产力,确保税收的稳定征收。此外,为了脱离战国时代的乱世并建构稳定的社会,还积极推进社会结构改革,采取的措施包括没收农民手中的武器,使其专心从事农耕,以防发生武装暴动;明确划分武士和农民的身份,等等。

实现全国统一

天正10年(1582年)6月2日,统一天下在即的织田信长在京都的本能寺被家臣明智光秀杀害。为信长报仇的是织田家的重臣羽柴(丰臣)秀吉。

秀吉出生于尾张国的低等步兵“足轻”之家(一说),仕奉信长后开始崭露头角,跃升至重臣之位。发生本能寺之变时,秀吉在中国地方对毛利氏的高松城发动水攻,得知消息后即刻与毛利氏议和,率兵返京,俗称“中国大返还”。本能寺之变仅11天后,就在京都郊外的山崎击败光秀,史称“山崎之战”。随后又在贱岳之战(1583年)中击败织田家的另一位重臣柴田胜家。同年,秀吉在石山本愿寺的旧址开始兴建大坂城,旨在昭示天下自己是信长的后继者。1585年降伏长宗我部元亲,平定四国,同年担任“关白”。次年,秀吉获正亲町天皇赐姓“丰臣”,就任朝廷最高职位太政大臣。

矗立在贱岳山(滋贺县长滨市)山顶的武将铜像(Photolibrary)
矗立在贱岳山(滋贺县长滨市)山顶的武将铜像(Photolibrary)

秀吉依靠朝廷的威势建立政权,下令禁止大名间的私斗,该法令俗称“惣无事令”。以违背此令为由,1587年出兵征讨萨摩的岛津氏,将九州纳入统辖之下,1590年灭掉关东的小田原北条氏,压制东北地方的诸大名,统一了天下。此时距本能寺之变仅过了8年。

实施独裁统治

丰臣政权的财政根基来自约200万石的“藏入地”(直辖地)收入,此外还掌控着石见大森银山及但马生野银山等重要矿山,并将京都、大坂、堺、伏见、长崎等城市置于统治之下,向富商筹措资金和必要的资材。

政治上,虽然有胞弟秀长和茶人千利休作为智囊,但秀吉实施独裁统治,即使把关白一职让给收为养子的外甥秀次后,也以“太合”(对关白职位引退者的称呼)的身份持续掌握实权。只是到晚年才设立了五奉行、五大老制度,让心腹的五奉行分掌政权,重要事宜则交由有权势的大名五大老进行合议。

此外,1582年开始对直辖领地及封赐的大名领地实行“检地”(太合检地)。此前推行的制度名为“指出检地”,由农民或家臣自行向大名申告其所有的土地面积和收获量,但秀吉不承认这项制度,而是派遣检地官员前往当地,对农田和房屋的占地面积及等级进行详细调查。通过推行检地,秀吉将全国的度量衡统一如下:

“6尺3寸(约191㎝)见方=1步,30步=1亩,10亩=1段(反),10段=1町。”

土地(农田)的等级分为上田、中田、下田、下下田四等,由派遣到当地的官员根据公定的土地标准收获量(石盛)认定,将其乘以面积后计算出生产力(石高)。 

而此前的日本,一块土地通常是数人从中获利,秀吉把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农民登录到“检地帐”(土地台帐)上,确保他们的耕作权,同时令其承担缴纳年贡和充当阵夫(战时被调去从事杂务的劳役)的义务。这就是“一地一作人”原则。另外,“检地帐”以村落为单位制作,年贡也是以村为单位征收(村请制)。年贡额度一般为“二公一民”,即收获量的三分之二上缴给领主(公),三分之一作为自己的收入(私),可见农民负税之沉重。

1591年,平定天下的秀吉要求大名们献纳领国的“检地帐”(御前帐)和领土地图(国绘图),依此正式确定大名的“石高”,并依据石高的多寡决定其应当负担的兵役数量。此项制度后为江户幕府所沿用。

实行刀狩令和身份制度

1588年,秀吉下令没收农民手中的刀、弓、矛枪、火枪等武器,这就是“刀狩令”。当时的农民需要防备敌人的袭击,或受大名征召出征,所以持有武器。为防止发生“一揆”(武装暴动),秀吉没收他们的武器,使其专心耕作。 

1591年,秀吉发布“人扫令”,禁止仕奉武士的武家奉公人(侍、小者等)转行成为町人(商人及工匠)或是百姓(农民),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和兼差(即转行为商人或工匠)。次年,以关白丰臣秀次的名义再度发布“人扫令”(身份统制令),分别对武家奉公人、町人、农民的户数和人数进行全国性调查,并且确定下来。 

通过上述太合检地、刀狩令和人扫令,制定了基于职业区分的身份制度,原则上身份之间无法转换。另外,武士和工商业者集中到都市(城下町等)居住,村落只由农民组成。如此一来,所谓的兵农分离制度得以确立。

外交政策:迫害天主教徒与出兵朝鲜

关于外交政策,秀吉起初延续了信长对基督教的保护政策,但是他在平定九州后的1587年得知肥前国的大名大村纯忠把长崎作为教会领地捐给耶稣会,有些传教士把日本人拐卖到国外做奴隶,天主教徒破坏神社寺院,便突然发布《伴天连追放令》,下令将外国传教士驱逐出境。不过,因为法令颁布后依然奖励南蛮贸易,所以法令无法彻底实行,不久后传教活动再度死灰复燃。然而,1596年秀吉听到漂流到土佐的西班牙船圣菲利普号船员的证言:“西班牙利用传教士扩张领土”,随即逮捕了26名传教士和天主教徒,翌年在长崎处死,史称“二十六圣人殉教”。日本和西班牙因此断绝邦交。

长崎市內的二十六圣人纪念碑(PIXTA)
长崎市內的二十六圣人纪念碑(PIXTA)

当时,国内的大名和富商为了交易进入东南亚市场。秀吉也在1588年发布“海贼取缔令”,以确保贸易船在海上安全行驶。不过,他也开始企图征服国势衰微的明朝,想要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国际秩序,并且要求朝鲜、印度果阿的葡萄牙政厅、菲律宾的西班牙政厅及高山国(台湾)缴纳朝贡。通过对马的宗氏命令朝鲜“吾欲远征明朝,请担任先导”,却遭到朝鲜拒绝。于是,秀吉在1592年率领15万大军从釜山登陆,开始侵略朝鲜半岛,这就是“文禄之役”。

起初,日本军队以破竹之势进攻,但李舜臣率领的朝鲜水军驾驶龟甲船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主要由民众组成的正义之师也顽强抵抗。加上明朝援军及时赶到,日军陷入苦战,战局胶着。双方一度停战进入和谈阶段,但是谈判决裂,秀吉在1597年再度以14万大军登陆半岛,企图占领朝鲜南部,史称“庆长之役”。不过这次也是一番苦战,以秀吉之死为契机,军队翌年从朝鲜撤退。两度出兵入侵对朝鲜造成了莫大的损害,但日本国内也耗费了庞大的军费和兵力,丰臣政权因此逐渐衰微。

《加藤清正朝鲜出征图》(Aflo)
《加藤清正朝鲜出征图》(Aflo)

辉煌灿烂的桃山文化与歌舞伎的诞生

这一时期桃山文化兴盛,开出绚丽之花。“桃山”这一名称来自秀吉晚年作为据点的京都伏见城。因为伏见城址多种植桃树,之后被称为桃山。信长削弱寺院的力量导致宗教色彩淡薄,很多具有现实性的作品问世,此为其文化特征。此外,秀吉统一天下,富商权势在握,加上南蛮人(当时通过航海到达日本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译注)来日等因素,既具有国际性又充满新鲜感,孕育出辉煌壮丽的文化。

另外,战国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城郭建筑蓬勃发展也是这一时期的文化特色。诸大名在广阔的势力范围内纷纷兴建以天守阁为中心的城堡,其中姫路城、松本城、犬山城、彦根城等城堡保存至今。茶道也非常流行,大名之间争相收集茶具名器,向“茶头”(茶道师傅)学习茶道,频繁举办茶会。1587年,秀吉举办北野大茶会,超过1000人参加。茶道的集大成者即是生于堺市的千利休。相传由利休所建的妙喜庵待庵茶室(两张榻榻米的草庵式茶室)留存至今。

千利休(Aflo)
千利休(Aflo)

这个时期也因受到丰臣秀吉喜好的影响,豪华绚丽的绘画大受欢迎。在装饰城郭内部、寺院的拉门、墙壁和屏风时,在金光闪耀的底色上以绿色浓彩描绘的色彩绚丽的障壁画蔚为流行。

狩野永德将水墨画与大和绘完美地融于一体,陆续绘制出构图大胆的障壁画,其代表作有《唐狮子图屏风》《洛中洛外图屏风》。其弟子狩野山乐的《松鹰图》《牡丹图》和长谷川等伯的《智积院隔扇绘》、海北友松的《山水图屏风》也不妨了解一下。

在工艺领域,以秀吉的正妻北政所喜欢用的高台寺莳绘(漆工艺技法之一——译注)文卷匣为代表的许多高台寺莳绘遗物都很精美。

在演艺领域,京都出现了以出云的女子阿国为代表的表演团体,演出身穿奇装异服且品行不良的“倾奇者”(指穿着、行为、言语及性情奇怪的人——译注)调戏女性的“かぶき踊り(倾舞)”,深受观众欢迎,这就是阿国歌舞伎。此后女歌舞伎盛行。木偶戏人形净瑠璃也很流行,用于伴奏的三味线是由起源于中国、从琉球传入日本的三弦改良而成的。另外,堺市的商人高三隆达为歌谣谱曲的隆达节(隆达小曲)也颇受好评。

服装方面,原本作为和服下装穿着的小袖开始成为外装,女性逐渐不再加袴,开始穿着一体成形的便装。男女皆流行束发,将物品放在头顶搬运的习惯消失了。用餐也从两餐变成三餐,白米成为“公家”(朝臣——译注)和武士的日常饮食,但是庶民仍以杂粮为主食。

丰臣秀吉统一天下,持续近一个世纪之久的战国时代终于宣告结束,日本社会得以恢复和平稳定。

标题图片:丰臣秀吉(Aflo)

丰臣秀吉 秀吉 织田信长 明智光秀 桃山文化 大坂城 千利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