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伟人传

川端康成:与古代美术交融的名著,日本文学史的金字塔

文化 历史 艺术

川端康成的作品以优雅的风格细腻地描绘了日本之美,从而享誉海内外,在1968年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人。《雪国》、《山之音》等杰作是如何诞生的呢?本文将从美术和文学的角度揭开这个秘密。

文学作品是在何时、以及如何获得灵感,又是如何将其具体化为一部作品的呢?当然,这会因人而异千差万别,不过有时灵感就可能来自于偶遇的一幅画。

1947年11月,川端康成前往金泽出席德田秋声的文学纪念碑揭幕仪式,正是在那里,他观赏到了一组六扇屏风。川端也是一位美术收藏家。战后,他对古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收藏有很多国宝级的作品,如浦上玉堂的《冻云筛雪图》、池大雅和与谢芜村的联手之作《十便十宜图》(两者均现存川端康成纪念馆)。这些作品在川端获得后均被指定为国宝,可见川端有着敏锐的审美眼光。然而,川端对美术的热爱并不仅仅局限于业余爱好的范畴。在金泽与屏风画的邂逅,也激发了川端创作新作品的灵感。

川端康成在位于日本神奈川县逗子市的家中查看其收藏的古董(1972年4月摄,Afro)
川端康成在位于日本神奈川县逗子市的家中查看其收藏的古董(1972年4月摄,Afro)

用电影手法去描绘的美和官能的世界

在观赏屏风画的时候,川端文学正迎来创作《雪国》的关键时刻,该作品后来成为享誉世界的名著。

1899年,川端出生于大阪府茨城市,以《伊豆舞女》(1926年)等作品被公认为是一位新锐作家,该作品描写了一个旧制高中的学生与一群流浪艺人之间的相遇与告别。之后,他以关于浅草的报告文学作品《浅草红团》(1929年-1930年)、和采用了被称为“意识流”的新心理学手法撰写的《水晶幻想》(1931年),以及描绘了一个讨厌人类、只爱小动物的孤独者的感受的《禽兽》(1933年)等作品,确立了自己的文坛中坚的地位,此时他正致力于《雪国》的创作。

在《雪国》中,主人公岛村从东京乘火车穿过铁路隧道来到雪国的一个温泉小镇。他被镇上艺妓驹子的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所吸引,但仍旧对她冷漠无情。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形象、隐喻典故和不固定观点的灵活叙事方式等表现手法,巧妙地描绘了两人之间的徒劳无果的恋情。在美国哈佛大学长期讲授日本文学/日本文化的板坂元指出,该作品利用电影的手法,故意以特写镜头展示驹子的睫毛和嘴唇,从而表现出岛村和驹子之间的距离以及感性的气氛,是一种新颖的写作技巧。可以说,川端将这些文学技巧作为自己的囊中之物,在追寻美和官能的世界的过程中,完善了自己的作品世界。

《雪国》是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创作而成的,他从1935年起,断断续续地在几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的短篇小说,后来将它们合并为一部作品。该作品于1937年以《雪国》为总标题出版,之后又有一系列的续篇和修订版。在1947年的《小说新潮》的10月刊上最终连载完成《雪国续篇》后,第二年,即1948年,又重新编辑为单行本出版。这正是《雪国》的最终版本。在1972年川端自尽身亡后,人们发现了他用毛笔自书的《雪国》的简短浓缩版本,名为《雪国抄》。川端在这部作品中倾注了他的心血,直至离世。

位于新潟县汤泽町的旅馆高半的房间“霞之间”,川端康成在这里创作了《雪国》(时事社)
位于新潟县汤泽町的旅馆高半的房间“霞之间”,川端康成在这里创作了《雪国》(时事社)

由此可见,《雪国》是一部经历了复杂创作过程的作品,但由于是1947年(昭和22年)在各种杂志上发表后完成的,因此可以说这一年是川端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外,在翌年的1948年,伴随着《雪国》的最终版问世后,他还准备开始出版自己的著作文集,这将是其文学作品的汇总。因此,他在金泽与屏风画相遇时,正值他试图重新整理自己从战前开始的工作(作品),并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与古代美术的交融,开辟了新的文学视野

川端遇到的屏风画是什么样的呢?他在给志贺直哉的信中写道,他在金泽的一家古董店里观赏到了尾形光琳的菊图屏风。这是一组六扇的屏风,用白胡粉(颜料)在金地屏风上勾勒出白色菊花。

观赏完这个屏风后,他开始创作了另一部杰作《山之音》,它与《雪国》一样,在1949年至1954年期间断断续续地在几家杂志上连载,后来被合并成一部作品。

在《山之音》中,以战败后满目疮痍的日本社会为背景,主人公是年过六旬的尾形信吾,描述了他的衰老和家庭的问题。其标题的“山之音”指的是位于镰仓的尾形家后山的鸣响声音,当尾形听到这个声音后,他感到无比的恐惧,仿佛已被宣告了死亡。除了他自己的健康问题之外,他的女儿和儿子也都家庭不和睦,这让作为父亲的他感到心痛。在那些令人沮丧的日子里,尾形暗中将自己年轻时仰慕的大姨子的形象,叠加在儿媳菊子的身上。每当看到鲜艳的红叶就联想到他的大姨子、以及用 “菊花”命名的菊子,她们的美在秋天的美景中更显突出。

2017年,在川端康成的故乡茨城市,发现了他的散文《我的故乡》的亲笔手稿,从中可以看到他反复推敲的痕迹。川端从3岁到18岁一直生活在茨城市(大阪府茨城市提供)
2017年,在川端康成的故乡茨城市,发现了他的散文《我的故乡》的亲笔手稿,从中可以看到他反复推敲的痕迹。川端从3岁到18岁一直生活在茨城市(大阪府茨城市提供)

《山之音》中尾形所仰慕的两个女性形象,菊子可能是来源于川端在写作期间遇到的屏风画而获得的灵感,而主人公的大姨子可能是他考虑到菊花和红叶的传统搭配而创作的。换句话说,“尾形菊子”这个名字是作为嵌入到作品中的一个象征符号,表明该人物是来自尾形光琳的菊图屏风。与古代美术的邂逅使川端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文学境界。

川端康成在《浮夸十事》(1962年)中写道,在《山之音》的连载结束之后,他于1957年访问了英国的西敏寺时,在听唱诗班合唱的时候,他意外地想起了光琳的弟弟乾山的作品。川端对琳派美术的兴趣,从俵屋宗达、本阿弥光悦到尾形光琳、乾山,都是显而易见的。川端特别提到了根据藤原定家的和歌创作的《定家咏十二个月和歌花鸟图》(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等);根据《伊势物语》创作的《八桥图》(文化厅收藏,重要文化财产);以及描绘了三条西実隆(室町时代后期的宫廷贵族和学者)的和歌以及秋季的花草篮子的《花蓝图》(福冈市美术馆收藏,重要文化财产);还有描绘了白鹭和四季植物的《四季花鸟图屏风》(五岛美术馆收藏),这些画作和乾山的画作中所描绘的日本之美使身处异国他乡的他深感乡愁。其中,《四季花鸟图屏风》可以确定是川端的旧藏品,在这套屏风(六扇×两组,共计十二扇)的左侧,描绘了红叶和白菊,与《山之声》中的女性形象相对应。他在《山之音》中,将在金泽邂逅的光琳作品菊图屏风和琳派的各种绘画交融在了一起。

川端还在《浮夸十事》中提到了美术史家小林太市郎的学说,小林把《花篮图》和《四季花鸟图屏风》中描绘的花鸟,解读为《源氏物语》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说,这一提及彰显了川端对美术与文学交融的非凡兴趣,而这正是他作品的核心所在。

此后,川端创作了《湖》(1954年),该作品描述了一个不由自主地尾随少女的中年男子;以及《睡美人》(1960年至1961年),该作品描述的是在一个秘密旅馆里,被药物催眠的美女与老人们共眠的故事,等等。川端在探索人之“性的深渊”的同时,也深化了自己的文学世界。于是,在1968年,他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

标题照片:川端康成肖像照片,摄于1957年 (时事社)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

日本文学 源氏物语 诺贝尔奖 美术 三岛由纪夫 川端康成 琳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