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发展求变的大都会,东京

由德川家康一手打造的巨大都市东京:几经毁灭与重建,江户终归是东京根基(上)

历史

400年前的东京,海湾就在城前咫尺,居住空间极少,是块寂寥的土地。经历过好几次毁灭危机的东京,屡屡浴火重生,更加壮大。究竟东京是如何演变为今日的模样呢?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东京的历史。

联合国于2016年公布的《The World’s cities data booklet》中,将全球31座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加以排序,其中名列榜首的就是东京。若再加上紧邻东京的神奈川县、埼玉县、千叶县,这所谓的“东京圈”人口约有3800万人,比加拿大的总人口还多。

如今,东京有林立的摩天大楼、高度发达的交通网与熙来攘往的人潮,是座名符其实的国际大都会。然而在400年前,这里却只有广阔的树林与湿地,是块寂寥的土地。这400年来,东京直面过好几次毁灭的危机,却仍屡屡浴火重生,并更加壮大。究竟东京是如何演变为今日模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东京的历史。

百万人口的都市大江户的诞生

东京(当时称为江户)真正开始着手开发,要追溯到1590年,丰臣秀吉下令德川家康移封至关东一带。那时候的江户城就建在现在的皇居所在地,海湾近在城前咫尺,居住空间狭小,是规模很小的村落。于是,家康把城池北边被称为“神田山”的丘陵地铲平,以此填海造地,这就成了今日的丸之内/有乐町一带。城池周遭分别设置内濠与外濠以防备外敌,同时还修建了沟渠,让船只能前往城池近处,从而建立起了物流网。

明历大火(1657)后重建的江户城天守台,高11公尺,东西长41公尺,南北宽45公尺,全由花岗岩建成。座落于皇居东御苑,现向一般民众开放。
明历大火(1657年)后重建的江户城天守台,高11公尺,东西长41公尺,南北宽45公尺,全由花岗岩建成。座落于皇居东御苑,现向一般民众开放

待上述环境整顿好,接下来让江户快速发展的原动力,便是“参勤交代”,即各藩的藩主隔年轮流往返江户驻扎的规定。各地大名率队,带着家臣从领地至江户之间往返,而正妻与继承人则必须常住于江户,实际上就是人质。幕府把江户城周边与西侧台地划分给各个大名兴建宅邸,大名家族与其所率领的家臣团队遂在江户住下,使得武士人口增加,为了满足他们带来的庞大消费需求,商业由此兴隆。虽没有明确数据佐证,但一般认为18世纪时江户人口已突破百万大关,成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市。

其中,日本桥是整个江户最为兴盛繁华的地区。“日本桥”在1603年首度搭建成,与家康当上征夷大将军开创江户幕府同年。隔年,日本桥被指定为主要干线道路“五街道”(即东海道、中山道、日光街道、甲州街道、奥州街道)的起点,当时,经由街道往返领地与江户的各地大名自不在话下,从全日本各地来到江户的旅人身影也不断穿梭于日本桥之上。

数度吞噬江户的大火

人口急遽成长之下,町人(江户时代社会阶层的一种,主要是商人、工匠以及零工——译注)居住的下町(城市中平民百姓聚居的工商业地区——译注)人口密度变得极高,狭窄的土地上挤满粗糙的木造长屋,平均每隔几年就会因为用火不慎或刻意纵火而发生延烧数个街区的大火灾。甚至有俗话说“火灾与闹事是江户之华”,火灾简直可以被算作江户特色之一。

其中,尤以1657年(明历3年)冬天发生的明历大火,灾情最为惨烈。大火延烧的影响范围诸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以现在的千代田区、中央区、文京区为主,江户市街惨遭烧毁的面积达六成之多。江户城除西之丸外也悉数遭殃,大火烧尽550间大名宅邸、770间旗本宅邸,以及寺庙神社350栋、桥梁60座。

这场大火后,幕府把原本位于江户城内的御三家(尾张、纪伊、水户的德川家)藩邸以及大名宅邸搬迁至城外,并于旧址建造了马场与药草园等等,作为防止火势延烧之用。于是,一连串大规模搬迁工程随之展开,为了确保武士住宅和寺庙及神社的搬迁,隅田川对岸的本所和深川一带被开发,受灾的町人们则集体移居至多摩地区与三鹰市,推动了当地的开垦。数度被大火吞噬的江户,几经重生,逐步拓展其范围。原本那座紧邻海湾的小村落,已然在家康进驻江户的100年内,茁壮成长为号称“大江户八百八町”的一大都市。

借助外国技术实现欧化的明治政府

1867年大政奉还后,德川幕府下台,政治权力回到了天皇手上。在一千多年的长河里始终定于京都的一国首府,也随之转移到了江户,此后,江户便改称为东京(东边的京城)。

明治政府举国倡导近代化,遂与来自欧美各国的专业技术人才与行政官员签约,聘请所谓“御雇外国人”到官厅与大学工作,以汲取先进的技术和知识。1872年,在英国工程师莫雷尔(Edmund Morel)的指导下,连接新桥与横滨的日本第一条铁路正式开通。在皇居所处的东京中央地带,木造的旧大名宅邸纷纷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由御雇外国人建筑师建造的一幢幢砖石结构的西洋建筑。位于霞关的中央合同厅舍6号馆(法务省旧本馆),便是由德国建筑师布克曼(Wilhelm Böckmann)与恩德(Hermann Gustav Louis Ende)设计,1895年建于米泽藩上杉一族的宅邸旧址,是当年红砖建筑的代表事例。

位于千代田区霞关的法务省旧本馆。除红砖外墙,其余均在1945年东京大空袭时烧毁,1994年改建工程后重现当年竣工时的外貌。现在,这栋建筑是各种政府相关机构所在的合同厅舍,三楼法务资料展示室开放免费参观。
位于千代田区霞关的法务省旧本馆。除红砖外墙,其余均在1945年东京大空袭时烧毁,1994年改建工程后重现当年竣工时的外貌。现在,这栋建筑是各种政府相关机构所在的合同厅舍,三楼法务资料展示室开放免费参观

此外,三菱合资公司从明治政府手中统一收购了皇居正面的旧军营用地,规划要打造一个彷彿伦敦市区般的一流商业街。1894年,由御雇外国人任期结束后仍选择留在日本的英国人康德(Josiah Conder)设计的丸之内首座办公大楼“三菱一号馆”正式竣工。随后,附近又盖起了三层楼高的红砖办公大楼,使得该区获得了“一丁伦敦”之称。附带一提,“三菱一号馆”于1968年拆除,后在2009年时尽可能依原样重建了精细的复制品,就是“三菱一号美术馆”,妆点着今天的丸之内地段。

日本首座办公大楼“三菱一号馆”于2009年恢复旧貌,成为美术馆,乃做工十分精细的复制品,不只还原了外观,也用当年的制造工法与素材依样重现了内部空间。
日本首座办公大楼“三菱一号馆”于2009年恢复旧貌,成为美术馆,乃做工十分精细的复制品,不只还原了外观,也用当年的制造工法与素材依样重现了内部空间

标题照片:从东京押上的晴空塔俯瞰东京街景
撰文/摄影:nippon.com日本网 编辑部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

东京 江户 技术 人口 摩天大楼 德川家康 江户城 日本桥 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