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茶醉”的境界:佐野典代著《茶与中国思想的故事——茶改变了三千年的历史》

图书 文化 饮食 历史

在中国,茶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健康长寿的灵丹妙药。茶作为健康饮料,与儒释道思想密切相关,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为历代皇帝、文人和百姓所爱的饮茶文化——本书将引领读者进入意趣深远的茶文化世界,让大家领略其中的魅力与魔力。

与中国茶结缘30多年的倾心之作

“身体轻飘飘地浮在半空中。哦,不,只是感觉如此。……仿佛整个人伏在大鹏鸟的背上,恍惚间有种不知今世何世之感,让我的身心感受到奇妙而愉快的满足。”

作者如此记述初次饮用乌龙茶珍品岩茶时的神秘体验。一种称做“茶醉”的现象。

这是1984年春作者到访中国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时的经历,此后她便迷上了中国茶。1988年在东京都内开设了日中文化交流沙龙“岩茶房”。她每年到中国各地旅行,品尝了不计其数的名茶。

“好茶是会醉人的,这是我30多年来'人体实验'的结果。”多次体验了茶醉的作者,在书中引用名人故事与汉诗,纵谈“茶”对中国思想与历史的影响及轶闻趣事。本书是作者与中国茶结缘半生的一部倾心力作。

醉心于乌龙茶的珍品“岩茶”

茶相传是由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农业之神神农氏发现的。将茶作为饮料并栽培茶树也起源于中国。茶的种类多如繁星,据说有五千种以上,它们的产地、形状、汤色(冲泡时的颜色)、滋味和香气都各不相同。

茶是以山茶科茶树(学名:Camellia sinensis)的叶子为原料的。中国人根据发酵度将茶叶大致分为绿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普洱茶)和红茶六大类。

绿茶是不发酵茶,将鲜叶采摘下来后立即用高温蒸熟或炒熟,通过加热来抑制鲜叶中氧化酶的活性。白茶是微发酵茶,青茶是半发酵茶,红茶则是全发酵茶。黄茶与黑茶是由绿茶发酵而成的后发酵茶。黄茶的发酵度不高,接近于绿茶,而风味独特的黑茶是利用曲霉菌进行后发酵制成的。

作者所痴迷的岩茶在六大茶类中属于青茶,即乌龙茶的一种,它品质独特,是武夷山的特产,又被称为“武夷岩茶”。

岩茶以其独特的“岩韵”著称。所谓岩韵,是指茶叶吸收了武夷山风化的岩石表面的养分(矿物质),冲泡出来后产生特殊的香气和滋味,余味和回甘独具特色。

以“三十六峰九十九岩”著称的武夷山,是由大小135座奇峰怪岩连绵而成的山系,据说是恐龙鼎盛的白亚纪,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形成的。

“岩茶应具有这样的魅力:太古时代岩石中的矿物质凝结而成的醇厚的滋味和馥郁的芳香,宛如交响曲一般起伏跌宕、浑然一体。这就是岩韵。岩韵是带给人肉体和精神以有益影响的重要滋味和香气。”

传说中进献给皇帝的“大红袍”

岩茶有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等多个品种,其中最著名的是世界上价格最昂贵的“大红袍”。对此作者给出了定评:“武夷岩茶是茶中之极品,其滋味和香气醇厚馥郁,甘冽可口,有益身体健康,而武夷岩茶之王则是大红袍。”

大红袍的母树颇具传奇色彩,据说有茶到病除之功效,生长在武夷山天心岩地区陡峭石壁的半山腰处。“现在有三株古树扎根于天心岩的悬崖峭壁之上,已历经了五百年沧海桑田。”大红袍作为贡品长期进献给皇帝,是名副其实的茶中之极品。

作者在书中披露,“听小道消息说,毛泽东也喝大红袍”。她还详细记述了自己饮用大红袍后神飘魂荡的奇妙感受。

大红袍的母树现在已采取保护措施严加管理并停止采摘,普通人是喝不到的。上世纪80年代利用扦插技术实现了批量生产。不过,市场上销售的大红袍几乎都是土壤栽培的假货。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可以卖出高价,而且不了解大红袍真正滋味和香气的有钱的中国消费者会被'大红袍'这个名字所吸引”,“中国人是造假名人”。

茶圣陆羽,寻访佳茗的旅人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陆羽的《茶经》成书于8世纪的中国唐代(分为上中下3卷),以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专著而闻名。

《茶经》从“一之源(茶的起源)”到“十之图(茶之图)”共分十节,全面论述了茶的历史、制茶法、茶器、饮用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可谓茶之圣典。还有翻译版,为一代代人阅读,从而成为一部不朽名著。

《茶与中国思想的故事——茶改变了三千年的历史》这本书也是由十章构成,作者似乎以《茶经》为范本,反复多次地出现了有关陆羽的记述,可见其对于陆羽的仰慕之情多么深厚。

“痴迷于茶的陆羽仿佛已然洞悉了1300年后的未来才逐渐开始解释清楚的大脑记忆结构,此人出乎意料地无畏和有趣,而且他那种从茶叶制作之初就可不拘一格之类的论述,甚至让人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难以名状的男子汉魅力。”

陆羽也是贡茶之最“顾渚紫笋茶”的发现者。紫笋茶是产于浙江省长兴县顾渚山的绿茶,茶名在《茶经》中已有明确记载。

陆羽本是弃儿,在现在的湖北省天门的寺院中长大。有一段时间他想成为戏曲家,人生经历跌宕起伏。他学习儒学,富于文才,但绝不趋炎附势,因此与政治无缘。

陆羽决定终生与茶为伴,而时常与这个年轻人交流并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既有诗僧皎然,也有身为朝臣,因不屈服于权势而遭朝廷贬谪诗人、书法名家颜真卿等。他们也和陆羽一样醉心于茶。

陆羽也是一位寻访佳茗的行旅之人,他的人生浓缩成为一部《茶经》。而迷恋岩茶的作者,一年一度要到访武夷山,且“迄今已在中国各地喝过200多种绿茶”。作者或许是想让自己的人生更贴近陆羽亦未可知。

“长生不老”背后是百姓的牺牲

“中国人为什么古来讲究喝茶呢?这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中国人长生不老的思想。”

中国的皇帝最后都希望长生不老,这是道教思想。“信奉道教的皇帝和权臣,将永生于世的愿望,寄托在了缓慢作用于身体的仙药,即茶上。”

以进献给皇帝的贡茶为代表,中国的茶最早是当权者独享的饮料。向往万寿无疆的皇帝们命令民间生产能延年益寿的极品茶叶。而另一方面,数以万计的农民被征召去采茶,并承担着制茶以及将茶叶运往都城的繁重劳动。

书中介绍了唐代中期孤高自傲的诗人卢仝的名诗《饮茶歌》,卢仝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友人所赠顾渚山的新茶,饮用后感觉“凡身飘飘欲仙,神清气爽” 。诗人最后咏叹道“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这首茶歌体现了“反朝廷的色彩”。卢仝不愿进仕,拒绝朝廷的征召,后来唐文宗年代爆发了朝廷官员和宦官之间的战斗,即“甘露之变”,他被卷入其中而丧命。

唐宋元明清,代代延续的茶史

中国人普遍开始饮茶始于7~10世纪的唐朝。通读本书,可以纵览历代王朝与茶的历史。 

唐朝饮茶,是将饼茶(茶叶蒸过后定型的固形绿茶)打碎后煮沸饮用。而进入宋朝(10~13世纪)以后,饼茶不再盛行,取而代之的是制作更加复杂精巧的固形茶“团茶”。宋朝的第八代皇帝宋徽宗以嗜茶而闻名,著有《大观茶论》一书。

元朝(13~14世纪)也在武夷山和顾渚山设有皇帝专用的“御茶园”。打败蒙古军队的明朝(14~17世纪)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农,他说自己不喜欢喝茶,下令不要再让农民历尽辛苦制作饼茶了,想喝茶的人就直接用茶叶好了。

 “朱元璋想拯救农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将饮茶方式改为喝可以简单制作的茶叶。我们平时喝的叶状茶,就是从那时开始盛行的。”

极尽宋代之奢华的“团茶”从此销声匿迹了。明代鼓励人们冲泡茶叶,普及“散茶”,

不再制成固形茶。绿茶的主要制作方式为用高温炒熟使其停止发酵。乌龙茶始产于武夷山,茶壶作为新的茶具开始使用也源于这一时代。

清代(17~20世纪)是中国的茶文化大放异彩的时代。名品茶不断涌现,各地都开设了茶馆。第四代皇帝康熙巡游江苏太湖时,爱上了清香的绿茶,将其命名为“洞庭碧螺春”。

清朝第六代皇帝乾隆在历代皇帝中最爱茗茶。他及其欣赏浙江省杭州的顶级绿茶“西湖龙井”,也非常喜爱湖南省岳阳出产的珍贵黄茶“君山银针”,命令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

向朝廷进献贡茶一直持续到清代。不久后,中国茶进入了饱受非议的时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时代“茶被定性为王侯贵族的奢侈品、封建时代的残余物,茶田毫不留情地被荒废了”。在文革的冲击下,很多茶馆关门歇业。 

“现代的茶真正恢复生机是在经济发展奖励政策加大实施力度的1990年以后。中国各地都有很多历史悠久的茗茶。茶农、文人、全中国饮茶的普通百姓为茶文化的复兴开辟出了新的天地。”

中国茶使人神清气爽身体健康

这本书的魅力恐怕在于其对中国茶的“光与影”详略得当的描写。 

作者在开篇写道:“从生活在公元前五到四世纪的老子和孔子起,直到唐宋时代,出现了为数众多的优秀思想家、宗教家、诗人、书法家、皇帝及政治家,形成一座蔚为壮观的'高山'。”继而得出结论:犹如通奏低音一般将这些形成巍峨'高山'的人们串联在一起旋律线条,便是茗茶。

“纵观历史,中国茶与注重药效的道教渊源颇深,显然是以道教为本源的。……从茶的世界来讲,中国人都是道教信徒,他们至死都在追求精神饱满身体健康的终极快乐。……从中可见中国人的道教思想。”

中国有句俗话说“嗜茶让人倾家荡产”,作者身为寻访中国茶的行旅之人,屡屡动用自己的存款克服各种难题,包括中国在茶税和贸易方面的各项规定以及复杂的手续。作者遇到了值得信赖的中国人,建立起了购买珍贵岩茶的渠道。

任何一种高级茶饮用后都会迅速融入身体内,茶醉同时伴有一种飘飘欲仙之感。作者沉迷于中国茶的玄妙世界之中,达到了神仙思想的所谓“羽化登仙”的境界。

“品好茶,则心情愉悦。人们聚集在开心之地,可建立起心心相通的关系。和这样的人一起饮茶,则神清气爽,有益健康。这就是中国茶的真谛。”

《茶与中国思想的故事——茶改变了三千年的历史》

佐野典代 著
发行:平凡社
开本:B6
页数:224页
价格:2200日元(不含税)
发行日期:2020年3月25日
ISBN: 978-4-582-83835-0

中国 绿茶 乌龙茶 岩茶 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