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网络社会的阴暗面

系列报道:日本网络社会的阴暗面(1) 悄然靠近的“网络杀人”

社会

震惊社会的座间市9人连环碎尸案已过去1年有余。意欲自杀的人们通过网络被约至同一住所后接连遇害,此类案件其实早已初现端倪。随着网络的繁荣,“网络杀人”也越来越穷凶极恶,本文向读者介绍网络杀人方式的变化。

“有这么多痛苦,要不要去死?”

2017年10月30日,神奈川县座间市一处公寓内发现9具被分尸的男女遗体,被告人白石隆浩因抢劫、强奸、杀人等罪名被起诉。他在推特等社交平台上寻找流露出自杀意图的女性,利用其脆弱心理谎称“一起去死吧”,将受害人诱骗至家中。

被告人白石隆浩与女高中生在LINE上的聊天记录
被告人白石隆浩与女高中生在LINE上的聊天记录

被告人白石不仅将魔爪伸向了9位被害人。有时仅在转瞬之间,死神便擦肩而过。神奈川县的一名女高中生曾与白石在LINE(类似微信的一款即时通信软件——译注)上有这样一段对话。

被告人白石:“有这么多痛苦,要不要去死?”

女高中生:“上吊两次都失败了,感觉特别焦虑不安。”

被告人白石:“绳子的系法、缓冲物、高度、药品,这些功课都做好就能死成了。”“那些感觉痛苦、难受却没能死成的人,他们只不过是因为没做好功课,不知道轻松的自杀方式而已。”“要不你上吊试试,要是难受就算了,先试试看?”

被告人白石隆浩在立川拘留所与媒体见面时,谈到自己的作案动机,称“只是为了劫钱劫色”“杀人是为了毁灭证据”“没有丝毫悔意”,毫不掩饰其自私冷漠之心。

从“怪医奇利柯事件”到“网友见面杀人”

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杀人案至今已屡见不鲜。其中距今时间最久的,应该是1998年12月曝光的“怪医奇利柯事件”吧。在这起辅助自杀案件中,一名有自杀意图的女性(当时24岁)因服用快递送到家中的氰化钾而死亡。

这起案件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在有关安乐死的网站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名为“怪医奇利柯门诊”的线上论坛。该论坛中的某位男性为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出谋划策,并以“代为保管”为名,向包括受害人在内的多人寄送氰化钾。氰化钾被他们称为“救命胶囊”,大家约定5年后返还给该男子。据说这种做法是出于“有药就随时可以死了,不如姑且先活着”的考虑,也就是说,这名男子寄送氰酸钾并不是为了辅助自杀,而是想要帮助他们放弃自杀的念头。

然而,本案中受害的那名女子却服下了胶囊。随着警方调查的不断深入,这名男子也服用氰化钾自杀身亡。因嫌疑人死亡,警视厅将相关材料送交检察厅并就此结案。

在日本,1995年被称为“互联网元年”。那一年,Windows95上市发行,互联网开始走进千家万户。而在“怪医奇利柯事件”发生的1998年,网络的个人普及率已达到13.4%(总务省调查数据),首次突破了10%。

与此同时,这一年的全年自杀人数也达到了3.2863万人(警察厅调查数据),首次突破3万人。

在“怪医奇利柯事件”中,有自杀倾向的人通过网络手段获得了“赴死的工具”。然而网络相关案件的性质却在进一步发生变化。通过网络相约见面,最终导致杀人事件的发生,这就是俗称的“网友见面杀人”。

在2001年1月发生的一起杀人未遂案件中,居住在埼玉县岩槻市(现埼玉市岩槻区)的家庭主妇(当时32岁)被栃木县宇都宫市的一名男高中生(当时18岁)用刀刺成重伤。而将二人联系在一起的,便是一个匿名的异性交友网站。这名女子因为照顾母亲而疲累不堪,于是便寄希望于网络聊天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某日,这名女子向男高中生发去邮件称“想让你把我杀掉”。男生虽然一直对其进行劝说,但该女子却仍执意如此。于是在高考5天前,男生对学校谎称感冒请假,前往女子的住处。但最终男生仍未能说服女子,反而与女子产生了“共鸣”,终于举起菜刀刺了过去……

同年4月,京都市发生一起杀人案,这就是京都网友杀人事件。受害人是一名女大学生(当时19岁),她在告诉朋友“去见网友”之后便在外惨遭毒手,不幸遇难。因涉嫌杀人等罪名被逮捕的土木工人(当时25岁)和这名女大学生通过交友网站相识,因金钱往来发生矛盾继而杀人。这名土木工人随后还将同一交友网站上认识的女白领(当时28岁)杀害,并将其挎包等物品拿到当铺换钱。

“网络自杀”接连不断

基于上述情况,2003年9月日本出台了《交友类网站规制法》,明确禁止未满18岁者登录以异性交友为目的的网站。地方政府层面也灵活运用《青少年保护健全育成条例》等法规积极开展网络过滤工作。然而,网络上总是不断涌动出新的潮流,甚至出现了公然宣称以“杀人”为目的的留言。

2003年9月,东京都中央区某公司社长(当时46岁)遇刺,埼玉县川越市一名少年(当时19岁)被捕。在这起委托杀人未遂的案件中,二人通过网络论坛相识,社长主动提出想让对方杀掉自己,企图借此获得死亡保险金,用于偿还公司债务。该少年从社长处拿到了数十万日元的定金,并获得了一张约100万日元的“借据”作为事成后的报酬。

这一年日本国内的全年自杀人数高达到3.4427万人,是有史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年。从2001年度到2003年度,日本的失业率超过5%,经济状况持续恶化。网友相约烧炭自尽的“网络自杀”案件接连不断。

“自杀网站杀人”“暗网事件”时有发生,网络犯罪愈发残忍

其后发生的案件可谓座间市9人连环碎尸案的开端——犯罪分子巧妙抓住那些深陷苦恼之中意欲自杀者的心理,就此实现自己的“快乐杀人”计划,这就是所谓“自杀网站杀人”。

2005年2月,大阪府河内长野市的防沙大坝附近发现一具无业女性(当时25岁)的遗体。半年后,堺市的派遣职员M(已执行死刑)因杀人等罪名被警方逮捕。他假意邀请在自杀网站中留言的女性一同赴死,将其残忍杀害。

这起案件的罪行令人发指。犯罪分子用扎带将前来碰头的女性手脚捆死,限制其行动,而后又用胶带封住受害人的口鼻,使其神志昏迷。其目的是为了观察女性昏死过去的表情。而后他又拍打受害者脸部,待其恢复意识后再次使其窒息昏迷,如此反复施虐约半小时后,受害人最终气绝身亡。在受害人遗体被发现到M被逮捕期间,他又用同样的方法杀害了一名初中男生和一名大学男生。

大阪府警搜查员搜查“自杀网站连环杀人案”中嫌犯丢弃被害者挎包等物品的池塘(大阪府和泉市光明池)(2005年8月12日,时事社)
大阪府警搜查员搜查“自杀网站连环杀人案”中嫌犯丢弃被害者挎包等物品的池塘(大阪府和泉市光明池)(2005年8月12日,时事社)

以违法犯罪为目的的“暗网”开始见诸媒体也正是在此时。在被称为“幕后职业介绍所”“黑职业介绍所”的网络论坛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毒品买卖信息、“犯罪人才”招募等反社会信息。

其中最令世人震惊的是2007年8月发生的一起“暗网杀人事件”,名古屋市的一名白领(当时31岁)遇害。通过暗网相识的三名男性本想合伙实施抢劫,但因计划仓促未能如愿。气愤之下,三人突发奇想,决定绑架女性以获取其钱财。

“那就随便找个人绑架吧?一不做二不休,绑个年轻女的才带劲。”就凭着这样荒唐的理由,他们将一位偶遇的女白领拉入车里,用锤子猛击其头部,将其残忍杀害。三名犯罪分子中,一人被判处死刑,两人为无期徒刑。

用“黑话”或“隐晦说法”召集犯罪同伙

针对日益猖獗的网络犯罪,警方也在不断强化网络巡管工作,处理含有杀人预告、委托杀人等具体信息的留言。2006年开设的“网络热线中心”由警察厅委托运营,主要用于监控网络上发布的与犯罪或自杀相关的“违法及有害信息”,及时通知警方并要求服务商删除相关内容。2008年《青少年网络环境整备法》出台,规定手机必须配备网络净化筛选业务。

虽然服务商不断封锁暗网,赤裸裸地助长犯罪行为的言论也在日益减少,但使用“黑话”或“隐晦说法”召集犯罪同伙的网站却仍然存在。

2018年6月,类似“暗网事件”的残暴案件再度上演。滨松市的一名女护士(当时29岁)从健身房回家的途中,被三名男子连人带车绑架并残忍杀害。而此前从未谋面的三位犯罪嫌疑人此番却不是通过“暗网”,而是通过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轻松打开的“地域密集型”人气网络论坛结识的。

“2~3人的团队行动。全国到处跑,行动利落的话年龄性别不限。当天就能集合。有意向者邮件联系。”

在一则题为“大把赚钱!”的帖子中,疑似主犯的男性(当时39岁)在案发前两天发布了上述内容。2人应邀报名,他们在滨松市碰头并实施了犯罪行为。案件曝光后,疑似主犯的这名男子在新潟市一家宾馆内身亡,经鉴定其为自杀。

互联网的普及衍生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交友方式和商机,与此同时却也勾勒出了社会的阴暗面。不稳定的工作、失业、对未来的绝望——犯罪分子的这些共同之处并不是“网络犯罪”的专利,而是社会问题的缩影。

采访、撰稿:涩井哲也
编辑:POWER NEWS编辑部

标题图片:嫌犯白石隆浩乘车离开警视厅高尾署,被移交检察厅(2017年11月1日,东京都八王子市,时事社)

互联网 犯罪 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