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大阪,2025年即将第三次举办世博会

社会

大阪是西日本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即将于今年6月召开G20峰会,2025年举办世博会。让我们翻开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感受其魅力之所在。

古代交通要冲“NANIWA”

大阪是一座“水城”,市内的河道纵横交错,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并成为支撑人们生活的基础。以巨大广告牌林立的道顿堀为中心的南部繁华商业街,公共设施完备的中之岛,被护城河环绕的大阪城,环球影城和海游馆所在的港湾地区等等,这些游览胜地大多靠近河流或海洋而建。

大阪南部地区的标志、繁华商业街道顿堀(提供:公益财团法人大阪观光局)
大阪南部地区的标志、繁华商业街道顿堀(提供:公益财团法人大阪观光局)

回溯历史,发源于琵琶湖的淀川和汇集奈良盆地之水西流的大和川,在注入海洋的河口处形成了古代的大阪。除了形似半岛状的上町台地之外,还有由上游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上面散布着众多沙洲的湿地——“难波八十岛”。

这片土地自古以来被称为“NANIWA”,可以写作“浪速”“难波”“浪花”“浪华”等不同的汉字,无论是哪种写法,都令人联想到面向大海、水流湍急的地区。

大阪的发展,主要源于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在古代,大和川上游兴建了飞鸟京、藤原京和平城京。难波位于连结内陆城市和海洋的交通要塞,这里修建了名为“难波津”的港口。搭载着被派往大陆的遣隋使和遣唐使的船只,也由此启航。

曾为港口城市的难波,起着辅助首都功能的副首都作用。另外,这里作为首都,645年修建了难波长柄丰碕宫,744年设置了难波京。大阪作为城市的历史可追溯到7世纪。

难波京遗址。难波京是古代日本在难波(现大阪市)修建的都城(提供:公益财团法人大阪观光局)
难波京遗址。难波京是古代日本在难波(现大阪市)修建的都城(提供:公益财团法人大阪观光局)

如今依然承载着人们虔诚信仰的住吉神社,是令人回想起大阪这座城市发展历程的圣地。神殿面向西方的大海排列,犹如大海中航行的船队一般。供奉的三尊神像也都是海洋之神,亦为航海守护神。

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大坂”

难波在15世纪时开始被称为“大坂”。交通要塞往往也是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据点。各个时代的当权者都想努力控制这片土地。1532年,本愿寺第八代主持莲如建造了被称为“石山本愿寺”的寺内町(以寺院为中心发展而成的聚落——译注)。历经石山会战(本愿寺势力和织田信长的战役——译注),丰臣秀吉于1583年在此地兴建了“大坂城”。

1615年,丰臣家在“大坂夏之阵”中被歼灭之后,江户幕府将大坂纳入直辖领地,开始纵横交错地开凿沟渠,正式建设城下町(以领主居住的城堡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城邑——译注)。对湿地松软的地基进行了改造,为了排水而挖凿的河道起到了承载船运的运河作用。让商人和手艺人从各地移居至此,奠定了这座城市繁荣至今的基础。

最后,大坂成为被誉为“天下厨房”的物流据点城市。经由濑户内海或以太平洋沿岸为航线的海运发达,各地的物产被运送至此,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市场。此外,还完善了经由淀川与京都相连的航运系统,并建构起了以大坂为起点的街道网。

菱垣新绵回船河口开船图。全国各地的物产通过水运被运送到各藩储藏兼出售粮食的栈房,此后大坂被为“水城”(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藏)
菱垣新绵回船(*1)河口开船图。全国各地的物产通过水运被运送到各藩储藏兼出售粮食的栈房,此后大坂被为“水城”(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藏)

在大坂的经济活动中,各藩的栈房起到了尤其重要的作用。各藩向幕府缴纳租税时,必须将自己领地收获的年贡米送到沿大坂河岸设置的栈房,再根据行情换取货币。在堂岛滨设置的大米会所,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期货交易的市场,因而留名历史。

世界上最早开始实行期货交易的堂岛大米市场(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藏)
世界上最早开始实行期货交易的堂岛大米市场(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藏)

大坂不仅是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从17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大坂成为所谓“元禄文化”的中心。以致富的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除学术外,文艺、上方歌舞伎(关西地区的歌舞伎——译注)及人形净瑠璃等戏剧也相当兴盛。井原西鹤描写市井百姓生活面貌及商人价值观的文学作品,以及近松门左卫门的戏曲都备受欢迎。戏园林立的道顿堀作为主要演出场所蓬勃发展起来。

(*1) ^ 菱垣:用柏树板或竹子在船舷两侧做成的交错的菱形船围。新绵回船:运送秋季新棉的定期海运商船。

由“东洋的曼彻斯特”到“大大阪”

到了近代,“大坂”改写为“大阪”。据说幕府末期,西方人到访这座以运河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将其誉为“东方的巴黎”。有人看到沿着河道店铺林立的街道风貌,称之为“东方威尼斯”。

明治政府面向河流设立了造币局和炮兵工厂等现代化工厂。民间也兴办了机械工业、造船业等产业。特别是纺织业等纤维相关产业繁荣昌盛,堪比工业革命发祥地的英国城市,因此享有“东方曼彻斯特”之美誉。

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阪的人口急剧增长。此外,1923年(大正12年)关东大地震发生后,从东京及周边地区迁移而来的受灾者更是为人口的增长推波助澜。为了确保新的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建设,1925年以邻近的44个村镇为对象进行了大合并。其结果是,大阪市的面积增至181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11万人,超过东京,成为亚洲最大规模的工商业城市。大阪成为和纽约、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相媲美的国际化大都市。市民纷纷赞叹城市的繁荣,将市域面积扩大后的大阪自豪地称为“大大阪”。

与此同时,城市规划公路、高铁及上下水道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进一步完善,此外还扩建了大阪市中央公会堂、电气科学馆、天王寺动物园,以及内部为历史博物馆的大阪城重建天守阁等文化设施。

日本屈指可数的公会堂建筑——大阪市中央公会堂,2002年被指定为国家重要文化财产(提供:公益财团法人大阪观光局)
日本屈指可数的公会堂建筑——大阪市中央公会堂,2002年被指定为国家重要文化财产(提供:公益财团法人大阪观光局)

“日本最早的水上公园”中之岛公园是仿照巴黎设计的,而中央批发市场则学习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先例修建。作为主要街道的御堂筋,为了建成不逊色于国际化大都市的美观的商业大街,全面实现了电线地下化,完善了路灯的照明。林荫道的树种选择了原产于东方的银杏树,体现出这座亚洲第一大城市的骄傲。

现代都市文化也诞生于此。心斋桥筋和堺筋的百货店纷纷开设高层店铺,繁华街的咖啡店很受欢迎。郊区电车各条线路都延长了走向,仿效英国田园城市的新住宅区在近郊开发建成。同时,铁路公司也开始运营体育设施、海水浴场和游乐园。平时将上班的乘客运往市中心,节假日载着许多家庭前往郊外。交通枢纽梅田和难波等地,车站大楼里经营百货店,周边设有电影院和剧场,成为新的城市文化据点。

此外,“大大阪”也是一座向世界敞开大门的港口都市。美国汽车制造厂商在港湾地区开设了装配工厂。由大阪港出发经由濑户内海,连接朝鲜半岛、中国乃至东南亚各国的航线也相继开通,大型客船开始频繁往来。

第三次举办世博会的国际大都市

在太平洋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中,大阪市中心曾经夷为一片焦土,战后实现了令人惊叹的复兴。

作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象征,1970年在千里丘陵举办了“日本世界博览会(1970年大阪世博会)”。这届世博会为亚洲首次举办,以“人类的进步与和谐”为主题,创下了观展人数6421.877万人的国际博览会记录,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外,1990年还在鹤见绿地举办了“国际花与绿博览会(花卉博览会)”,向国内外展示了城市绿化的重要性。

大阪世博会场馆内部及太阳塔,参观者熙熙攘攘(摄于1970年,时事社)
大阪世博会场馆内部及太阳塔,参观者熙熙攘攘(摄于1970年,时事社)

回顾上述历史,可以看出大阪的本质正是其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一面。从古代到近世、近代乃至现代,大阪随时意识到与世界的联系和关系,作为商业城市和港口城市发展至今。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大阪人普遍具有开放的心态。因为接纳了来自各地的许多人,所以对不同的价值观和新文化的自由融合能够予以包容,思想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同时,大阪人对于那些和别人想法不同、个性强的人很容易持肯定态度,觉得他们很有趣。

2018年,大阪第三次申办世博会成功,当选“2025年大阪与关西世博会”的主办城市,濒临大阪湾的人工岛“梦洲”将成为主会场。主题为“让生命绽放光彩的未来社会设计”。通过与世界人民的共创(Co-Creation),相互认同彼此的多样性,提倡建构让每个生命都得以绽放光彩的理想社会形态。该博览会强调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性发展目标(SDGs)做出贡献,从开放的“水城”向国际社会、向未来不断发送新的信息。

谷歌地图

标题图片:在石山本愿寺遗址修建的大阪城。位于大阪市中心,被护城河环绕,是“水城”大阪的象征(提供:公益财团法人大阪观光局)

大阪 城市 G20 大阪世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