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节目为何少不了搞笑艺人?

社会 文化

如今电视上没有一天会看不到搞笑艺人吧。他们活跃的身影除了出现在搞笑节目里,还有综合资讯节目(Wideshow)和综艺节目等。本篇文章将分析他们搞笑的机制,思考他们被看重的原因。

门人六千、成功数十的独木桥

2019年12月22日朝日系电视台直播的《M1漫才大赛》,以横空出世的黑马“牛奶男孩”过五关斩六将,打败常胜将军的老牌艺人,获得优胜的最终结果落下帷幕。这对漫才组合一夜爆红,变得妇孺皆知,被称为“男版灰姑娘”,成为媒体新宠。

在日本,做着这种“日本梦”,每天努力写段子的年轻搞笑艺人简直如过江之鲫。实际上,行业龙头吉本兴业的艺人培训学校“吉本综合艺能学院”,每年都有无数年轻人削尖了脑袋往里挤。理由其实很简单。在演艺圈,拼脸就不用说了,还得拼唱功拼演技,甚至还有拼家世的“星N代”,竞争非常残酷。然而,在 “不管是好是歹,只要好笑就能卖座”的搞笑行业却充满了一夜爆红的机遇。只不过,现实依然很骨感,即便是吉本兴业,在六千余名的搞笑艺人中,真正赚钱的也就只有寥寥数十人而已。换句话说,“靠搞笑吃饭”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

发笑,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再熟悉不过的情绪表达。只要有几个人聚在一起,那里就会有笑声传出。可是,发笑是需要条件的。首先,需要不符合常理的、不自然的东西。其次,造成这种不自然感的人或物还得让我们产生一种亲近感。再其次,对于这种不自然,我们还不能是当事人,最后,我们才能从这种情况中解放心灵,发出笑声。当然,对于自然不自然的认识,每个人都不同,而且是否有亲近感,是否能让我们置身局外做壁上观,时间和地点不同,结果也会相应变化。因此,发笑是一个非常个体化的行为。所以把逗人发笑当做生意来做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在大众的面前满足上面所有的条件。只有拥有这种高超的特殊技能的人,才能成为搞笑圈的王者。

文章开头提到的《M1漫才大赛》就是这种能力的竞技场。不过想想逗人发笑的条件,就会发现它与艺术或体育的竞赛又截然不同。本来为了保证竞争机制能够顺利运转,就必须确保竞争的内容具有同质性,而且评价标准也必须是明确的。因为不同的东西没法拿来比,评价标准模糊不清,则可能影响公平性。但是电视上播的搞笑大赛想要满足这些条件,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为了方便比较而让选手讲“同样的题目”,那么类似内容的段子听多了,观众就会腻味。另外,如果选手讲的是比较“内涵的段子”,其不自然度的识别难度就较大,那么不同裁判的评价就会不一样,最终就会变成段子合口味的就打高分,不合口味的就打低分。这次《M1漫才大赛》杀进决赛的三对选手,我感觉都有成熟的编段子技巧,而且都达到了“艺术”的高度。最终胜负,拼的就是大家对艺人的亲近感了。

备受重视的敏锐观察力和灵活的脑子

这些通过搞笑节目走红的艺人,涉足的范围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宽。例如漫才组合极乐蜻蜓的加藤浩次就长年担任综艺资讯节目《Sukkiri!!》(日本电视台)的MC。“爆笑问题”则在《SUNDAY JAPON》和《爆报!THE Friday》(皆为TBS电视台)等担任MC。这些都不是搞笑节目。讲时事段子的《Viking》(富士电视台)每次也都会请几位搞笑艺人来当主播。然后博多华丸·大吉,作为《朝一》的嘉宾已经逐渐成为NHK“晨间门面”。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由于日本“搞笑”的特殊性。艺人想要打开国民度,就必须上电视。不过,要上不特定的多数人观看的电视节目,说话用词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不雅的俚语和歧视性词汇都是禁区,也不允许发表侮辱特定人群的言论。近年来,批判政权类的笑话也开始被视为禁区。对于发觉世间的不自然之处,并且将之变成笑话段子,解放听众内心的艺人而言,这些用词限制的存在就给写段子铐上了无形的枷锁。实际上比如以冲绳为活动据点的演艺集团FEC的《搞笑美军基地》——讽刺吐槽高度依赖冲绳的日本防伪系统的小品,是绝不允许上电视的,即便是市面贩卖的DVD也经常会听到消音的“哔——”的一声。此外,鹿儿岛出身的搞笑艺人松元Hiro以各种吐槽宪法第九条的搞笑段子出名,他的节目我们在电视上也绝对看不到。换句话说,艺人想要打入主流世界,就需要“言行得体”。

一般来说,不自然的东西大多存在于不那么得体的场景,活跃于日本的艺人,每天要挑战的日课就是“如何从看似自然的东西里找出不自然的地方”。这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脑子。因为如果用跟普罗大众一样的视角去观察,就没法找出不自然之处,如果看不到事物的可笑之处,就没法编出段子。然后,这种能力在综合资讯节目和综艺节目中都非常受重视。这些节目确实也在讨论时事问题,但又不同于“正儿八经”的讨论节目和报道节目,它们不需要深挖多少,观众看的时候其实也不是很想动脑子。所以,嘉宾聊到某种程度,把气氛炒热了,就差不多该转移到别的话题上去了。只不过,一个题目讨论得不清不楚的就强行终止话题,会让人觉得这个节目做得不走心。这种时候就需要搞笑艺人出场了。因为他们都是高手,会巧妙地将那些难以得出结论的话题变成一个搞笑的段子,然后把话题模糊地一笔带过。

搞笑段子不会与世间的不自然之处正面对峙,也不试图去消解它们。一旦接受并玩起了搞笑的思维方式,最后就会解放内心,一句“嗨,就这么着吧”,一笑了之。这种方式对于把电视节目当娱乐节目看的人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救赎。搞笑艺人之所以受宠,还是因为观众有这样的需求。

AI抢不了搞笑艺人的饭碗

现在人类开始害怕,今后随着人工智能(AI)的进步,是不是人类所有工作都会被AI取代?搞笑艺人的饭碗也会被AI抢走吗?2018年10月NHK播出了一个实验性节目,《AI育成搞笑大战 师傅×弟子》。内容讲的是搞笑艺人当师傅,培养AI弟子。师傅将自己的段子输入AI,AI以此为基础学习编段子。结果还算凑合,AI对于给出的题目,差不多也学会了编些搞笑段子。

不过,要是问AI能否从此就能一举习得专业艺人的技能,我想目前门槛还是有点高。因为想要达到搞笑效果,在发现不自然之处的同时,你创作的段子还需要让人有“亲近感”。感受不到亲近感的人,就算他讲的笑话再搞笑,也绝对没法引人发笑。心理学家的研究也已经证实,我们对于冷冰冰的机器感受不到亲近感,就连与真人极为相似的机器人,我们也感受不到亲近感。所以AI能干的充其量也就是为编写段子提供些参考。至于在怎样的地点,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讲这些段子,那就得看搞笑艺人的本事了。想到发笑的发生机制的复杂性,我感觉搞笑艺人目前的饭碗还是稳当当的。

标题图片:《M1漫才大赛2019》上取得优胜的漫才组合“牛奶男孩”(提供:吉本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演艺圈 搞笑 搞笑艺人 漫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