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伟人传

三岛由纪夫:以切腹自杀完成“作品”

文化 历史

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到今年11月25日将届满50年。其死亡对当时的日本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人们也疑惑,为何正值45岁壮年的他要选择自杀?本文以其遗作为线索,试图解开这个谜团。

1970年11月25日,作家三岛由纪夫(1925—1970年)将其连载中的小说四部曲《丰饶之海》最后一篇的稿件交给编辑,同日在呼吁自卫队奋起之后,便在东京市谷陆上自卫队东部总监室里切腹,并在同伴的“介错”(帮助切腹自杀者补刀——译注)下殒命。也就是说,作品的完成与人生的终结是同时到来的。这个事件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冲击,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全世界的人们仍不断叩问着其死亡的意义。但令人意外的是,其选择迈向死亡的具体经过却鲜为人知。究竟三岛是何时决意赴死的?其自杀与文学作品又有着何种关系?

从初期作品以来,三岛便重复书写死亡。比如三岛20岁时,在二战结束的1945年8月前后写下短篇小说《岬角物语》(1946年),描写一个在海边山中迷路的少年看到一对美丽男女殉情的场景,从此便在心中抱持着对死亡的憧憬。短篇小说《忧国》(1961年)则是描写一对中尉夫妻,由于中尉的挚友加入二二六事件(1936年日本发生的一次政变)的奋起部队,以自身立场必须前去讨伐该部队,因而深陷苦恼之中。这部小说在1966年由三岛自行拍成电影,电影中切腹殒命的中尉由三岛自己饰演。1968年,三岛与一些学生共同组织私人武装集团“楯之会”,这便是后来闯入并占领陆上自卫队市谷驻屯地总监室的团体,可以说三岛在1968年时便已让人感受到他具有随时可以赴死的觉悟。

三岛由纪夫自杀时使用,后被没收的日本刀(上)与刀鞘(时事社)
三岛由纪夫自杀时使用,后被没收的日本刀(上)与刀鞘(时事社)

然而,书写死亡、饰演死亡,或是抱持死亡觉悟,这与实际选择自杀仍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在三岛死亡那年,1970年1月,三岛还说《丰饶之海》写完之后,下一部想要以歌人藤原定家(1162—1241年)为主题写一部历史小说,也就是说,此时三岛还没有决定11月要赴死。藤原定家的家系与权倾一时的藤原道长(966—1027年)相连,但他在政治上却不受重用,反而在文学的世界被崇敬为神祇,三岛似乎也把定家视为值得效法的理想对象。但最后三岛却否定了这个想法,同时也放弃了小说的创作计划。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从窗户碎裂的陆上自卫队东部总监室里抬出的作家三岛由纪夫的遗体。东京新宿区陆上自卫队市谷驻屯地1号馆,代表摄影(时事社)
从窗户碎裂的陆上自卫队东部总监室里抬出的作家三岛由纪夫的遗体。东京新宿区陆上自卫队市谷驻屯地1号馆,代表摄影(时事社)

解开自杀之谜的线索,最后的长篇作品

《丰饶之海》是由四部曲组成的长篇作品,主角在各本书中不断轮回转生。第一册《春雪》(1967年)是大正时代贵族子弟的恋爱故事,男主角松枝清显与即将嫁往皇室的绫仓聪子发生关系并使其怀孕,其后聪子堕胎出家,清显最终没能与聪子重逢而病殁。

但是,清显在第二册《奔马》(1968年)转生为主角饭沼勋,这部小说描写昭和时代初期的国家主义运动与恐怖主义,勋在刺杀财界黑幕之后,自己也切腹自杀。

第三册《晓寺》(1970年)中,第一册里主角清显的挚友本多繁邦已是位迈入老年的律师,他对勋的转世,亦即泰国的金让公主展开诡异的跟踪行为。繁邦扭曲的恋情最后并未修成正果,公主回国之后因故身亡,繁邦却活了下来。三岛将这部小说的文稿交给责任编辑,是1970年2月20日的事。

其后三岛在杂志上的连载中止了2个月,并用这2个月来思考第四册的故事大纲。他的想法之一,是让年老的繁邦继续寻找继第三册之后的下一个转世者,并遇见几个有可能的人,但每个都是冒牌货,最后繁邦终于找到真正的转世者,迎接幸福的死亡。另一个想法,是让繁邦与其中一个冒牌转世者对决,在这个想法中,繁邦最后也会幸福地死于真正的转世者手里。三岛的创作笔记中写着,若按这个大纲来写的话,约需要1年4个月的时间才能写完,也就是说,全书将在1971年7月左右完成。由此可见,三岛此时仍没有在1970年11月赴死的想法。

已经读过第四册《天人五衰》(1971年)的读者可能会感到相当惊讶,上述的计划与实际发表的《天人五衰》结局完全相反。实际的《天人五衰》中,繁邦认为少年安永透是下一个转世者,收养他作养子,后来得知他是冒牌货后,便前往尼庵拜访已经成为住持的聪子。然而聪子却对繁邦说,自己并不认识松枝清显这个人,甚至质疑这个人可能根本就不存在,这等于完全否定了轮回转世的故事。繁邦受到莫大冲击,感觉自己的存在正在逐渐消失,他来到蝉鸣阵阵的尼庵庭院之中,领悟“自己来到了既无记忆,也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的地方”。“记忆的丧失”也意味着“生之丧失”,这就是全书的结局了。

作品的完成与自杀融为一体

按创作笔记来看,三岛舍弃初期构思,开始思考现行的《天人五衰》大纲,是1970年3、4月时的事。同时从三岛事件的判决纪录来看,也可得知他们开始具体策划闯入市谷,也是同时期的事。换句话说,《丰饶之海》故事大纲从美好结局转变为悲伤结局的时期,与三岛决意赴死的时期,正好是重叠在一起的。

1970年11月25日,三岛由纪夫偕同“楯之会”部分会员闯入陆上自卫队东部总监部时,写给该会会员的“遗书”(时事)
1970年11月25日,三岛由纪夫偕同“楯之会”部分会员闯入陆上自卫队东部总监部时,写给该会会员的“遗书”(时事)

这个事实究竟意味着什么?1960年代正值日本高度经济成长期,三岛也参与电影演出、照片登上杂志封面,看起来相当享受这个时代。但这些都只不过是表象而已。伴随着日本社会的大众化,大家的价值观渐渐趋向统一,看起来虽然自由,实际上大家都怀抱着类似的生活情感,三岛身在其中感到相当窒息。作为小说家,在1956年发表《金阁寺》之后,《镜子之家》(1959)、《宴后》(1960)等作品都未得到充分的评价。繁邦年老之后重复着愚蠢行为的《晓寺》,以及冒牌转世者四处乖张的第四册的故事大纲,这种灰暗色调正确地反映了三岛所看破的时代真相,以及活在其中的痛苦。

即使如此,原本让繁邦遇见真正的转世者并迎接幸福死亡的结局草案,显示了三岛其实还相信着生命的可回复性。如此想来,结局构思的反转或许也就意味着三岛最终舍弃了这种可能性。三岛肯定是这样想的:与其在《丰饶之海》第四册提出一个压根就不存在的救赎图景,不如勇敢地写下眼前现实的可怖。那么,究竟是什么事物让三岛做出如此决定呢?这个提问等于是在叩问三岛自杀的理由,有好几个论点可开展,本文无法逐一具述,仅在此提出一个大众极容易忽略的历史事实。

这个事实就是,大阪在1970年3月15日举办了世界博览会。这次世博与1964年的东京奥运并列为日本战后复兴的顶点,但在三岛看来,这些都不过是虚幻的表象,三岛自觉必须把这种光明图景的假象给彻底剥除——这就是《天人五衰》的中心思想,而同样的问题意识,也形成了三岛对时代进行死谏的原点。自身之死与作品的完成,对三岛而言,这两者是同一件事。

三岛预见了21世纪的日本现实

三岛死去的1970年还是高度经济成长期,同时代读者根本没有发觉眼前的光明图景只是假象,因而未能去理解三岛迫切的问题意识,大家只认为切腹自杀是搞错时代、莫名其妙的愚蠢行为,而《天人五衰》虚无的结局则代表着江郎才尽、创作力的枯竭。半个世纪之后,我们周遭的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奥姆真理教事件、东日本大震灾与海啸、核电事故,接着是新冠疫情,这些接二连三发生的灾殃,使得人们日渐反思,或许日本的高度成长与经济复兴——不,或许从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开始,这一切不过就是种虚妄的建构物?我觉得,或许《天人五衰》已经预见了21世纪的现实。

美国作家寇特‧冯内果(1922—2007年)将艺术家比喻为“煤矿坑里的金丝雀”。据说从前矿夫进入矿坑时,会带上关着金丝雀的鸟笼,若坑内空气恶化,金丝雀会先于人类发现,并提醒人类状况异常。伟大的作家身负比其他人更敏锐地感受时代的氛围,并对社会敲响警钟的使命。半世纪前的读者或许对三岛企图以死亡传达的讯息漫不在乎,但对于被无妄的虚无感不断折磨的我们当代人,或许更能直接地接收到他所欲传达的讯息。

标题图片:与“楯之会”4名成员一同闯入东京市谷陆上自卫队东部总监部,并在阳台上演说的作家三岛由纪夫,1970年11月25日摄(时事社)

(版权声明:本网站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版权所有。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请事先获得授权。)

环境 自杀 文学 三岛由纪夫 金阁寺 高度经济成长期 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