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与圣德太子

历史

圣德太子曾作为日元纸币上的肖像,现在也通过历史教科书为人们所熟知。今年2021年是圣德太子逝世1400周年,在据传由圣德太子修建的法隆寺,将举办圣德太子1400年忌法事。此外,还将在奈良国立博物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圣德太子与法隆寺”特别展。为什么一千多年来圣德太子始终受到日本人的尊崇呢?甚至直到最近也屡屡成为话题,包括有人说圣德太子是虚构的人物。本文我们将探究这位对大家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圣德太子的功绩及其延续至今的魅力。

迷离扑朔的圣德太子真实形象

圣德太子是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皇族政治家之一,也是一位文化人。他生于公元574年,以虚岁49岁之龄逝于公元622年。日本的历史,是以远东几个岛屿为舞台,由以日语为通用语言的人群主导发展而来的。所以,一千多年前出现的有名人物不乏其人。

但像圣德太子这样,生卒年份明确,且有具体事迹记载的名人却很罕见。这大概是因为圣德太子死后不久就受到尊崇,留下了许多相关资料和传记的结果。今年是圣德太子逝世1400周年,预计一直到明年与圣德太子有缘的寺院都将举办法事,除了渊源颇深的奈良、大阪,东京也计划举办相关文物展。让我们来再次回顾圣德太子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

尽管留下了各种各样的文献或文物,不过,像圣德太子这样真实形象迷离扑朔的人物还真是少见。有迹象显示,圣德太子不是在死后,而是在他晚年时期就已经备受尊崇。逝世之后,人们对他的尊崇更是进一步发展。人们在与圣德太子相关的传记中加入各种传奇要素,不久就被尊为观音菩萨转世,成为人们的信仰对象。

“圣德太子”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在这一神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从历史学角度看,叫他“厩户王”才准确。“圣德太子”的意思,就是“具备圣人之德的皇太子”,是他死后人们对他的尊称。这一尊称在他死后不到一百年之内就出现了,充分说明他从很早之前就被人们特别看待。

被理想化了的圣德太子形象

普通日本人对圣德太子的印象通常是这样的——593年推古天皇即位,其外甥圣德太子被立为皇太子,当上了代为处理政务的“摄政”。601年,圣德太子在位于当时都城飞鸟的西北方一个叫斑鸠的地方营造了宫殿,4年后移居到这里,并在紧邻宫殿的西侧建造了斑鸠寺(法隆寺)。

他还制定了以头冠区别官员等级的冠位十二阶制度,意图根据才能选拔官员,并制定了“宪法十七条”,向朝廷官员宣扬以和为贵思想,推动奉行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活动。此外,笃信佛教的圣德太子还为《胜鬘经》《法华经》作注并宣讲,派出遣隋使,努力接纳大陆文化。

晚年,他与当时的朝廷重臣苏我马子编撰日本历史。圣德太子的政策引导日本从7世纪后半叶正式走向中央集权国家。不过,壮志未酬的他621年就去世了(据《日本书纪》《圣德太子传历》等)。

这种标准式的圣德太子生平,是根据他死后100年左右完成的《日本书纪》和较早的圣德太子传记形成的。但其中有不少经过理想化加工的内容,难以直接采信。有很多历史研究人员早就指出了这一点,也对所谓圣德太子事迹进行了大量考证。

确实,有些传统上认为出自圣德太子之手的政策,比如前面提到的制定冠位十二阶制,旧有史料上完全没有记载与圣德太子有关。遣隋使的派遣也是如此。即便是明确记载为圣德太子亲自制定的“宪法十七条”,其正文中的表述和主题有些也与当时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无法不令人生疑。虽然一般认为圣德太子当上了皇太子,但事实上皇太子这个名位,直到7世纪末期才正式确立为制度,“摄政”这个职位的出现就更晚了。

刻在法隆寺释迦三尊像背光上的铭文

不过,撇开皇太子与摄政的问题不论,这种考证工作得到的结果也只能是存疑,拿不出明确的证据。为了不陷入莫衷一是的扯皮,就需要有无可辩驳的事实。对于1400年前发生的事情,原本似乎不太可能确切地证实。但我注意到,在关于圣德太子的众多资料中,正好有一些是可以证实的。那就是刻在法隆寺金堂本尊释迦三尊像背光上的铭文。

该铭文位于铜镀金佛像背光的背面,一共196个汉字,以行数跟每行字数相等的方式成文。根据铭文可知,这尊佛像是为621年及次年相继死去的圣德太子之母及太子夫妇祈愿而建造。圣德太子的忌日是622年2月22日,铭文中太子被尊称为“法皇”这一点尤其引人注目。当然,这尊佛像和铭文自古以来就很有名,有人选择直接相信,也有人认为铭文是后来刻上去的,长期以来两派一直对立。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也不算什么新资料,但如果仔细研究铭文的雕刻方法,就能发现一个新的事实。铭文一共14行,每行14个字,呈正方形,位于背光的背面。和周围相比,该部位处理得很平整,形成一块比铭文整体大一圈的正方形空间。也就是说,当时人们在制作佛像背光的时候,就预留了铭文的这块位置。而且,在这块空间上还能看到镀金时附着的点点金箔。这些事实表明,这个铭文与佛像是同时制作的。如果仅是反复探究铭文的内容,是很难完全消除后人伪作嫌疑的。但如上所述,物件本身起到了决定性证明作用。

从释迦三尊背光铭文中,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事实是,圣德太子这个人物在去世的时候被称为“法皇”。“法皇”在其他文献中多写成“法王”,是常用于圣德太子的尊称。7世纪时期,“皇”和“王”都念作“kimi”或“miko”,在使用中完全相同。“法皇”这个称号,毫无疑问是指佛法造诣颇深的皇子。关于圣德太子,传说他为多部佛典作注并宣讲,创建了多家寺院。但这些说法可信度有多高,很多人是持怀疑态度的。

虽然不能因为铭文中有“法皇”就证明传说是真的,但毫无疑问圣德太子是一位对佛教有着超乎寻常的知识储备和理解的知识分子。将这件事与现在认为是圣德太子著作、以草稿形式流传下来的《法华义疏》的内容及其文物特征结合起来分析,圣德太子的真实形象就呼之欲出了。备受质疑的“宪法十七条”中,在要求谨遵天皇令旨的内容之前,也写有鼓励信仰佛教的条文。所以大致可以认定它就是圣德太子制定的。详细内容请参考拙著《寻找圣德太子的真相》(岩波青少年新书,2017年)。

努力推动实现文明社会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此,一定要先说明的是,圣德太子对于飞鸟时代古代日本的文明开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圣德太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佛教的影响远超普通人想象的时代,使用表示佛教昌盛意思的“法兴”作为年号就是其典型体现,虽然这段时期不长。圣德太子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尽管他本身没有出家,但作为一名皇族政治家,他是希望佛教扎根于日本社会的。

圣德太子从众多佛典中挑选出来宣讲、作注的,除了佛学经典《法华经》之外,还有以俗家弟子或女性王族为主人公的《维摩经》和《胜鬘经》。圣德太子特意从大陆文化中选择佛教加以推广,大概是想以此来整合豪族间争斗不止的国家,推动社会走向文明。研究遗留下来的史料,很难说圣德太子曾经活跃在当时日本政治的第一线。但在推古天皇和苏我马子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个为实现这些政策而竭尽全力的知识分子形象。

最后,圣德太子的相貌如何?中老年日本人熟悉的日元纸币上的圣德太子头像,其原型画也只是奈良时期普通贵族的形象,并非真实画像。人们关注的是前面提到的法隆寺金堂释迦三尊中的释迦如来。这尊雕像是按照圣德太子等身大制作的。当然,面貌已经佛像化了,但从佛像脸上或许可以体会圣德太子的相貌。顺便提一下,根据佛像推算出的圣德太子身高为165cm,这在当时已经算是高个子了。

标题图片:这张画过去曾被认为是圣德太子像,也作为圣德太子头像用在日元纸币上。但现在更有说服力的说法是,这只是奈良时代普通日本贵族的形象,并非圣德太子的真实画像 (时事社)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

佛教 皇族 奈良 圣德太子 法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