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周刊史:101年历史的《周刊朝日》停刊,谁来负担“知情权”的成本?

深度报道 社会 文化

在媒体行业,有时将报纸称作“正规军”,将周刊杂志称作“游击队”。因为报纸会投入大量记者有组织地展开采访,而周刊则靠少量人员四面八方地收集信息,抢先报导独家消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综合周刊杂志《周刊朝日》已决定于5月末停刊。借此机会,笔者带大家回顾一下周刊杂志的历史,思考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周刊杂志的特点:糙纸、独家爆料、炫目吸睛的“中吊”广告

杂志记者和报纸记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无所不通却泛泛而知之,后者知识精深却欠广博;另外,“杂志记者清楚自己做的东西可带来多少回报,而报社记者即使不会算账,也能做报纸”。

这是曾任《文艺春秋》总编、文艺春秋第三任社长的池岛信平在著书《杂志记者》(1958年,中央公论社)中的表述。虽然是65年前的看法,但可以认为,现在的周刊记者也基本符合这些特点。

由于纸张的质感,日本的综合周刊杂志又被称作“糙纸周刊”。此次确定停刊的《周刊朝日》(最初由朝日新闻社发行,后由朝日新闻出版社发行)和《Sunday每日》(最初由每日新闻社发行,后由每日新闻出版社发行)历史最为悠久,创刊于1922年(大正11年),到今年已有101年历史。“综合周刊”,顾名思义,除了政治、经济外,犯罪、文化、演艺、体育等等,无所不包。

周刊处在所谓正规军的报社和电视台加盟的“记者俱乐部”体系之外。因此就不必害怕被“禁止出入”记者俱乐部。周刊记者写文章也就无需揣度检察官、警察、行政部门、政治家的想法意图,总是以最先获取独家新闻为目标。

周刊杂志的另一个标志性特点是电车里的“中吊广告”(指悬挂在车厢内的位于乘客头顶上方的广告——译注),标题色彩鲜亮抢眼。为削减经费,许多杂志已经放弃了此类广告,而同样的内容在报纸广告中则是以黑白形式登出的。中吊广告可谓是编辑们智慧的结晶,是他们为了尽可能地吸引读者阅读文章,每周绞尽脑汁制作出来的。

上世纪50年代以后,出版社相继推出周刊

据说,综合周刊的雏形,是由1951年到1958年担任《周刊朝日》总编的扇谷正造开创的。绰号“周刊之鬼”的扇谷在二战结束后不久的1947年出任副总编,之后拿到了1948年和作家太宰治一同投水自尽的山崎富荣的日记,并在杂志发表。当期杂志发行后,大约4个小时即告售罄。除了爆料独家新闻外,他还指挥开始在杂志上连载著名作家的小说和随笔,让每期发行量10万册左右的《周刊朝日》在1958年新年第一期一举创下了150万册的发行纪录。扇谷是一位筑就了周刊杂志黄金时代的人物。

以“摆脱周刊朝日”为目标,出版社首开先河发行的周刊杂志,是1956年创刊的《周刊新潮》。之后出现了《周刊Asahi艺能》《周刊女性》《女性自身》《周刊现代》《周刊文春》。1959年4月,当时还是皇太子的上皇成婚,掀起一股“美智子(上皇后美智子)热”,各家杂志的发行量都出现了激增。60年代又出现了《女性7》和《周刊Post》。

不久后,相对于报社出版的《周刊朝日》等报社周刊,出版社出版的周刊,势头愈发强劲。80年代中后期,《周刊文春》逐渐转向了追踪爆料丑闻的路线。

周刊杂志热潮(1987年11月,千代田区内幸町之丸善,时事社)
周刊杂志热潮(1987年11月,千代田区内幸町之丸善,时事社)

90年代,《周刊现代》和《周刊Post》在图片页上刊登全裸写真,销量大大超过100万册。但是,综合周刊的发行量在发生奥姆真理教制造的一系列事件和阪神淡路大地震的1995年达到顶峰之后,便一路走低。

报纸也要追随其后,周刊杂志的存在意义

《周刊朝日》自黄金时期以后发行量大幅减少,1995年跌破50万册,早已被出版社周刊杂志超越了好几个身位。一位《朝日新闻》老员工这样解释其中的原因。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周刊朝日》在地方上的知名度比《朝日新闻》高,收益上也更胜一筹。然而,既然是朝日新闻社发行的刊物,《周刊朝日》就必须保持一定的品位。既不能写不雅的丑闻、八卦消息、色情内容,也不能刊登全裸照片。在发行量上也就竞争不过手段繁多的出版社周刊杂志。”

2000年前后,综合周刊开始遭遇逆流。因侵犯名誉等问题而被要求支付高额赔偿金的诉讼增多也是原因之一。不可靠的信息和未经证实的报道等,被人抓住把柄,以致周刊杂志不得不变得谨慎起来。

另一点就是互联网的崛起。网络新闻出现后,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信息是免费的”这种感觉,导致报纸和杂志的销量持续下降。几乎所有周刊杂志都开设了自己的网站,试图采用纸媒和网络并行的办法来确保收益,但大多都达不到过去纸质杂志畅销时的水平。

即便如此,仍然存在《周刊文春》那样不断爆出猛料,始终保持着巨大影响力的杂志。它将政治家和权力人物作为目标,揭露出的丑闻和社会问题,往往能轰动社会,引领舆论,因而还有了“文春炮”之称,让报纸和电视台也紧追其后跟进报道,并且还迫使多位政治家丢掉了大臣或所属政党内的重要职务。由此可见,正因为周刊杂志从不看人脸色,所以它具有可以继续发挥其作用的存在价值。

网络新闻崛起之后,谁来负担“知情权”的成本?

不过,某综合周刊杂志的原总编对媒体的现状做了以下分析。

“今后可能还会有许多周刊杂志陆续停刊。最后,网络新闻大部分都会变成仅仅是去转载或挪用报纸和杂志等媒体的采访报道,以及基于这些报道的评论等。杂志会写报纸不去写、不能写的素材,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在网络新闻蓬勃兴起的背景下被忽视的一个问题,是没有可以替代杂志的新媒体成长起来。”

确实,现在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信息。但其中也混入了许多没有向当事人求证的不可靠信息、没有经过采访,完全是揣测出来的虚假新闻。但凡是这些年比较靠谱的综合周刊杂志,调查求证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当然,各家杂志和各自报道的口碑可能参差不齐,但只要杂志减少一本,就意味着失去相应数量的信息。前面提到的那位原总编还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谁来负担‘知情权’的成本。互联网得到普及,让许多人认为信息是免费的,而给网络新闻提供信息的报纸和杂志等媒体,在采访时却是付出了巨大成本的。因此,如果今后报纸和杂志的经营情况恶化,发生停刊、采访不到位等情况,那么本来读者应该知晓的信息可能就会减少。最终导致民众的利益受到侵害。”

他是在发出这样的警告:“信息免费”的观念会导致媒体采访力下降,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信息荒漠”的窘境。同时,这对作为民主社会支撑基础的“知情权”,也将是沉重的打击。

《周刊朝日》为何被迫停刊

《周刊朝日》最近的实际销量已经跌破5万册,虽说是“停刊”,但实际上是“废刊(永久停止发行)”。

尽管其他周刊杂志也面临纸媒共同的结构性问题,但《周刊朝日》还有其特殊情况。针对停刊的原因,许多相关人士都会列举一点,那就是该刊曾于2012年10月刊载了关于(时任)大阪市长桥下彻出身问题的歧视性报道。人权意识的欠缺引发轩然大波,当时的总编被撤换,朝日新闻出版社的社长也为此引咎辞职。

朝日新闻出版社高层向时任大阪市长的桥下彻(左)递交针对《周刊朝日》相关文章的调查报告,并鞠躬致歉(2012年11月12日,大阪市北区,时事社)
朝日新闻出版社高层向时任大阪市长的桥下彻(左)递交针对《周刊朝日》相关文章的调查报告,并鞠躬致歉(2012年11月12日,大阪市北区,时事社)

一位《周刊朝日》相关人士称,“原本是一个自由开放、态度积极的编辑部,自从那件事以后,受制于‘总之不要出问题’的氛围,一下子迷失了方向。几乎做不了任何周刊杂志该做的东西,最终走到了停刊的地步”。

实际上,据说同一时期,朝日新闻出版社正在台面下研究“某种设想”。当时担任高层的一位人士透露,“那会儿试图摆脱朝日新闻社全资子公司的身份。考虑过寻找新的出资方,并在将来摆脱报社的影响力。本来就被《朝日新闻》低看一等,报道内容也经常受到干涉,‘独立’曾是一个夙愿。如果当年实现了这个设想,可能后来就像出版社周刊杂志那样,能把内容搞得有声有色了。”

然而,关于桥下彻的那篇文章让这种设想化为泡影,最终未能摆脱《朝日新闻》的束缚。如果当年《周刊朝日》实现了“独立”,那它现今会变成为怎样的一本杂志了呢?

采访/撰文:藤崎谅吾
标题图片:共同Images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

日本 独家爆料 文艺春秋 免费 周刊朝日 停刊 知情权 媒体行业 周刊杂志 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