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隐形涨价”?企业的理由和消费者的真实声音

财经 生活

或许大家在买东西的时候,都产生过“变小了?变少了?”之类的感觉。即使价格和外观相同,内容量却减少了……。

其实这是被称作“缩水式通胀(Shrinkflation)”的一种经济现象。通过减少容量或重量,达到实质性涨价的目的,这种变相涨价,在日本又称“隐形涨价”。消费者如何看待这种隐形涨价呢?开展顾客满意度调查业务的“MS&Consulting”公司实施的一份调查显示,消费者对此存在着不同的反应。

大约八成消费者感觉家庭开支负担增加

本次调查以线上调查形式实施于2022年7月1日至4日期间,对象为全国1032名注册了MS&Consulting公司卧底调查服务的普通消费者(20到59岁)。

调查首先询问了受访者对涨价现象本身的看法。受访者从1到10的10个分值中选出一个分值,分值越低表示对家庭开支的负担感越小,分值越高表示负担感越大。1分表示完全没有负担,5分表示负担不大不小,10分表示负担很大。

结果显示,79.7%的受访者感觉“有负担(6分以上)”,其中,感觉“负担很大(9分以上)”的受访者比例高达39.9%。

许多民众感觉商品涨价对家庭开支造成负担(MS&Consulting《消费者对商品涨价的意识调查》)
许多民众感觉商品涨价对家庭开支造成负担(MS&Consulting《消费者对商品涨价的意识调查》)

不过,从近期的情况看,针对企业“不涨价”的做法,38.4%的受访者持肯定态度,认为这些企业“站在消费者的一边,非常好”“相对来说是好事”,26.3%持否定态度,认为“应该适当涨价”“总体来说不是好事”,35.4%保持中立,表示“不好说”。

也有部分民众表示接受这种涨价(MS&Consulting《消费者对商品涨价的意识调查》)
也有部分民众表示接受这种涨价(MS&Consulting《消费者对商品涨价的意识调查》)

似乎有部分民众虽然感觉给家庭开支造成了负担,但在各种制造成本上升的背景下,还是接受了商品涨价的做法。

对隐形涨价的反应各异

那么,大家又是如何看待隐形涨价问题的呢?调查设定5个选项,受访者选择最接近自己印象的一项。结果显示,20.5%的受访者“希望保持内容量,在明面上涨价”,27.9%表示“相对来说希望保持内容量,在明面上涨价”。

不过,表示“更乐于接受隐形涨价”(5.3%)和“相对来说更乐于接受隐形涨价”(19.9%)的受访者比例占到了20%以上,还有26.4%表示“不好说”。

总体来说大家对隐形涨价印象不佳(MS&Consulting《消费者对商品涨价的意识调查》)
总体来说大家对隐形涨价印象不佳(MS&Consulting《消费者对商品涨价的意识调查》)

受访者从各自不同的立场,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保持内容量,在明面上涨价”派】

  • 大家很容易注意到价格变化,但不太注意内容量的变化,所以最好是明面涨价。(40多岁的女性)
  • 没发现的时候就算了,发现之后会很沮丧。这样会加剧负面影响,所以如果要涨价的话,希望还是明着来。(30多岁的男性)

【“不好说”派】

  • 就算价格不变,内容量减少了也会觉得失望,但如果明着涨价了,也会不舒服,所以这事儿感觉不好说。(50多岁的女性)

【“更乐于隐形涨价”派】

  • 花的钱没变化,又更容易全部吃掉买来的食物,可以减少食物浪费。(40多岁的女性)
  • 虽然没有好印象,但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略微减少容量,应该对生活的直接影响较小。(20多岁的男性)

评论栏内还有一些尖锐的意见(MS&Consulting《消费者对商品涨价的意识调查》)
评论栏内还有一些尖锐的意见(MS&Consulting《消费者对商品涨价的意识调查》)

担心涨价后的反应,只能减少“内容量”

尽管消费者对涨价行为本身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但如果发现是隐形涨价,似乎还是会感到沮丧或失望。针对背景原因,我们采访了专业从事消费者行为研究的NLI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久我尚子女士。

——为什么会出现减少内容量的涨价行为?请谈一谈其中的原因。

现在原材料价格、物流费用和人工费等成本都在增加,光靠企业自身努力,并不能完全消化。但如果单纯上调价格,那么消费者可能就会减少购买,或者转而购买其他产品。恐怕就是这个原因催生了“减量不加价”的现象。

——您认为企业减少内容量是出于什么目的?

我认为并不意味着企业试图欺骗消费者。在当今社会,由于可能会在社交媒体上被人们传播扩散,所以企业很难下手去做一些存在风险的事情。可以认为,多数情况是在进行了有利于消费者的调整后减少容量的。比如,考虑到牛奶包装盒的放置便利性而改变了设计。我想,企业都希望尽可能获得消费者的理解。

为了避免被视作隐形涨价,企业有必要广而告之

——民间的调查显示,消费者对隐形涨价的态度褒贬不一。

希望以同样价格购买相同商品的人应该会喜欢实质性的涨价,而讨厌减量的人想必会觉得不舒服。从调查结果来看,企业要以便于消费者看懂的形式(内容量的变化情况)广而告之,恐怕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避免被视为隐形涨价,可能最好利用社交媒体等手段详细地告知消费者。

——日本的社会风气和思维,似乎对企业的涨价方式产生了影响?

我认为是有关系的。日本长年处于通缩状态,消费者已经形成了固有的价值观,认为“便宜又好的商品和服务比比皆是”。因为工资没涨,所以大家都有很强的节约意识。企业之间也存在着把“咬牙顶住不涨价”视作美德的风气。

因为工资不涨,所以人们的节约意识都很强(示意图)
因为工资不涨,所以人们的节约意识都很强(示意图)

——面对物价上涨,消费者能做些什么?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买无用的东西,但现在涨价的多是电力和食品等生活必需品,难以抑制支出。如果仅仅是从价格角度出发,把平时总是购买的食品等换成便宜货,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凄惨。另一方面,旅行、娱乐、时装等需求,可以通过月度付费制、二手市场等服务得以缓解,在这方面可以多多开动脑筋,有效利用。

——针对实质性涨价,您有没有什么建议?

如果企业只是致力于削减成本,新产品开发意愿淡薄,那么就可能无法扩大业务,导致竞争力下降。而且,削减成本早晚是会遇到瓶颈的,最后或有可能造成整体生产率的下降。所以我认为,重要的是思考如今的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创造出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和服务。从宏观的角度而言,我认为理想状态是建立起一种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适当进行价格转嫁,以利于从业人员涨薪。

对各种涨价理由的看法各异(MS&Consulting《消费者对商品涨价的意识调查》)
对各种涨价理由的看法各异(MS&Consulting《消费者对商品涨价的意识调查》)

顺便提一句,本次调查还询问了消费者对各种涨价理由的印象,针对人工费的增加、改善品质等理由,持负面印象的受访者比例有所上升。或许涨价的具体理由也会影响大消费者的看法。

尽管我不认为隐形涨价是一种欺骗手法,但从企业方来说,重要的看来是就容量减少的做法予以清晰易懂的说明,以避免消费者产生变相涨价的想法。

(FNN Prime Online 10月14日刊载。日文原文

https://www.fnn.jp/

[© Fuji News Network,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 物价 Fuji News Network 涨价 家庭开支 消费者 隐形涨价 买东西 内容量 Shrinkf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