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的身体不适,或因“温差疲劳”?!

生活 健康与医疗

天气一天凉似一天。入秋后,身体不适的人增多,其实可能是“温差疲劳”问题。那么,该如何面对“温差疲劳”呢?我们就此进行了采访。

好冷!10月19日日本各地迎来入秋后最冷天气

奈良公园的树木开始变色,连公园里的鹿呼出的气也变成了白色。10月19日早晨,奈良最低气温9.5度,是入秋后最冷的一天。大阪市内气温12.2度,与往年11月上旬近似,刷新了这个时节的最低气温记录。

从10月6日至19日这两周的最高气温来看,最高的一天为28.5度,最低的一天为18.3度,气温忽高忽低,波动幅度很大。10月19日这天,清晨和白天的温差达到了10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街头受访的人们纷纷表示“温差太大,老人可受不了”“身体发僵,好长时间肌肉才放松下来”。

入秋后的身体疲劳,可能是“温差疲劳”

针对“温差疲劳”的症状和应对方法,气象预报员片平敦解释说,入秋后气温的一大特点,就是一旦放晴,温差变大。白天阳光充足可能还会感到热;而在天朗气清的早上,地面的热量源源不断地散发到空气中,会变得很冷。这就是气象学上所说的“辐射冷却”。而温差大则容易使人出现身体倦怠、肩膀酸痛、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即所谓的“温差疲劳”。

熟悉“温差疲劳”问题的明治国际医疗大学教授伊藤和宪表示,应特别注意5至7度的温差,达到7度以上的话就很危险了。温差过大,调节体温的自律神经功能就会出现紊乱,这是导致身体不适的原因。夏天不怎么流汗的人,这种自律神经有可能变弱,需要特别注意。

气象预报员片平敦表示,温差在“7度以上”的日子还是很常见的,尤其在内陆地区,温差可能达到15至20度,很不好受,特别需要注意身体。

“温差”与“自律神经”的关系

为什么温差大就会出现不适呢?人体的自律神经起着调节控制阀的作用,天气热的时候,为了降低体温,会通过扩张血管、放松肌肉来散热。而天冷的时候,为了升高体温,血管收缩,肌肉变硬,以此防止热量流失。如果温差太大,起调节作用的自律神经就要超负荷工作,这样就容易导致身体疲劳。

那么,怎样才能防止自律神经超负荷工作呢?伊藤教授表示,重要的是锻炼自律神经。他传授了三个大家可以马上做起来的方法。

  • 通过适度运动出汗
  • 泡澡出汗
  • 避免过度使用暖气,适应寒冷

通过慢跑、短跑等适度运动或泡澡来出出汗,激发降低体温的功能,以此锻炼自律神经。另外,过度使用暖气将室内保持在一定的温度,会导致自律神经的衰弱。也就是说,最好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适当地使自律神经发挥其作用。

片平敦也表示说,初夏时是“顺应暑热”, 也就是让身体逐渐适应炎热。同理,现在应该启动冬天版本。要适应寒冷,最好不要过度使用暖气。当然,这里说的是不要“过度”使用,真冷的时候,还是不能省,否则引起感冒,那就本末倒置了。

另外,比起提高空调温度,多穿一件外套对身体可能更好。在温差较大的时节,请在可控范围之内,好好锻炼一下自律神经吧。

(FNN Prime Online 10月23日刊载。日文原文

https://www.fnn.jp/

[© Fuji News Network,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老人 感冒 失眠 Fuji News Network 奈良公园 倦怠感 疲劳 身体不适 温差 自律神经 顺应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