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发育障碍”不断增多,在职场引发各种问题

社会 生活

当你跟某人说,这工作“虽然不着急,但你把它做了吧”,可一直就没看到他着手去做……这时,你通常会生气,觉得他在“偷懒”。但是,那个人或许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偷懒。这样的人,有可能就是近年来不断增多的所谓“成年人发育障碍者”。

理解不了“虽然不着急……”的真实含义

比如说“虽然不着急,但你把它做了吧”,言外之意是“你要在正常时间内完成”。但有发育障碍的人,有时无法理解这层含意,他只是直接按表面意思去理解“这事不着急”,因而觉得没必要现在就开始动手去干。也就是说,他本人既无意偷懒,也完全没有恶意。

有很多“发育障碍”,在成年后才被诊断出来

日本文部科学省前段时间公布了2020年度以日本全国中小学普通班级中有发育障碍学生为对象实施的一项调查结果。其数据显示,根据发育障碍情况的不同,每周会有几次在其他课堂接受特殊指导的学生人数为164693人,这是调查开始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次。

另一方面,长大之后才发现患有发育障碍的情况也在增多。实际上,很多人都是在成年之后才被诊断出患有发育障碍。日本厚生劳动省社会援护局残障保健福利部公布的2018年度有关发育障碍和诊断年龄的调查显示,0至19岁约有22.5万人,20岁之后约有24.3万人。

然而,发育障碍的症状,不会在长大之后才开始表现出来。婴幼儿到3岁前后必定会有相关症状出现。那么,为什么成年后才被诊断了出来呢?

有的成绩优秀,甚至考上了超级名校

发育障碍分为以下三类。

  • 自闭症(ASD)…不擅长语言交流沟通。对特定的事物极其关注和执着
  • 注意力缺陷及多动症(ADHD)…与发育年龄不相称,烦躁不安、没有耐心(多动 冲动),注意力难以持久,容易出错(粗心大意)
  • 学习障碍症(LD)…智力发育没有问题,但在阅读、书写、计算等方面存在困难

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及多动症和学习障碍症之间多有重叠之处
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及多动症和学习障碍症之间多有重叠之处

虽然种类不同,但发育障碍多种多样,也可能相互重叠。患有自闭症的人,也可能同时具备注意力缺陷及多动症的特性。

发育障碍在3岁之前一定能被发现,但如果当事人没有智障,虽然会被人认为“有点奇怪”,但很多还是能够正常长大成年人的。而且,他们中有些人因为具有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过度集中”的特性,因此在学校成绩优秀,甚至考上了超级名校。如果属于这类情况,那么当事人自己及其周围的人,就很可能意识不到发育障碍这个问题。

大脑的工作方式存在“天生差异”

但是,当发育障碍者走上社会之后,本文开头所说的“认识和常识的偏差”情况就会频繁出现。“搞不懂现场气氛”“不擅长沟通交流”“经常迟到或遗忘东西”“冲动行事”……这些行为虽说谁都会经历一两次,但对于发育障碍者来说,却不是“偶尔”,而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并给日常生活带来影响。这就会让当事人感到无法适应社会或生活很痛苦,于是去诊所就诊并被告知患有“发育障碍”。像这样长大成年人之后才诊断出来的情况越来越多。

以前有不少人将发育障碍的表现误解为是“父母管教”或“养育方式”出了问题。但实际上发育障碍没有后天一说,它不是出生之后才会出现的心理疾病。其原因,主要是先天性的大脑功能障碍,与正常发育的人相比,其大脑的工作方式天生就存在差异。

因为发育障碍是与生俱来的“大脑特性”,所以也就不存在根治之说。

成年人要注意“二次障碍”

如果在职场中不断出现因“发育障碍”的症状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当事人可能还会遭到上司或周围人的严厉斥责。

成年人的发育障碍可能引发“二次障碍”
成年人的发育障碍可能引发“二次障碍”

这种发育障碍者中,有不少人觉得不管怎么被人提醒,自己都无法改进,为此而烦恼焦虑,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进而又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等。如此,抑郁症、焦虑症等就成为了“成年人发育障碍”的“二次障碍”。

“二次障碍”,让那些因“成年人发育障碍”而身陷麻烦的当事人,变得更加痛苦不堪。有很多人,是因为“二次障碍”而去接受心理治疗,然后被诊断出发育障碍的。虽然发育障碍无法根治,但可以使用对症疗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生活治疗两大类。就注意力缺陷及多动症,几年前就出现了适合于成年人使用的治疗药物。针对抑郁症等“二次障碍”,药物治疗也很常见。对于患有发育障碍的精神病患者,一般认为即使服用少量药物很多时候也会有效果。

至于生活治疗,则主要是以加深对发育障碍的理解为目的而开展的心理教育辅导。

(小林晶子 医学博士 神经内科医生)

(FNN Prime Online 11月24日刊载。日文原文

https://www.fnn.jp/

[© Fuji News Network,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Fuji News Network 课堂 成年人 职场 自闭症 偷懒 发育障碍 冲动 根治 AD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