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原子能的未来

政治外交 社会 技术

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裁军与核不扩散促进中心主任、原联合国副秘书长阿部信泰,就日本的复兴,在原子能方面敦促国家改变姿态的同时,认为还必须从安全和核不扩散这两个方面重新考虑原子能的未来。

超越想象的凶猛海啸

里氏9级地震发生时,我正在出席一个展望2030年日本前景的研讨会。大地震震动了整个会场。由于地震、海啸和随后发生的核电站事故的打击,毫无疑问改变了日本的未来图景。但是会如何改变尚不得而知,到现在也还没能把握受灾的全貌,死亡人数及物资财产的受害规模也没有完全掌握。更令人担忧的是,依然不能确定福岛核电站的危机到何时才能解决。

在地震多发的日本,建筑物都采用了防震结构,大部分的建筑物在此次巨大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丧失了如此之多生命的原因在于地震后袭来的海啸。虽然在地震后发出了海啸警报,但部分地区高达14米的凶猛海啸超越了人们的想象。

核电站的状况

核电站当然也是抗震构造的设计,没有一座核反应堆因震动而损坏,自动停止装置也按照设计要求启动。没有预想到的是为福岛第一核电站提供电力的电路系统出现了故障。地震后,备用柴油发电机开始发电并启动了核反应堆冷却系统,可是这个备用系统由于海啸的浸水,很快就失灵了。接下来发生了氢气爆炸,含有放射性物质的蒸气扩散出来后,开始向核反应堆及乏燃料池喷注海水。

东京电力与政府一道,为恢复冷却系统和控制放射能污染艰苦奋战,期间体现出的协作与自我牺牲精神值得注目。日本人比较冷静沉着地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灾祸,得到海外各国的极大关心。遭受地震和海啸袭击的灾区,表现出的这种日本精神确实难能可贵。同时,来自全世界的同情与支援,也给人们增添了无穷的勇气。

我坚信日本人定会顽强努力,战胜灾害,复苏经济。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对特别是以核电站问题为中心的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事故的原因何在?应该如何应对?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了如此严重的事故,而在其以南10公里处的福岛第二核电站以及离震中更近的女川核电站为什么却平安无事?是设计上的缺欠,还是东京电力的对策有过失?是危机管理机关没能正确应对,还是只能说是大自然的力量超越了人类的智慧?

墨菲定律指出“凡是可能出错的事,就必定会出错”。如果人类本来就是与过失相伴的话,那么为了防止同类事故的再发,应该怎样做呢?已经有了诸多技术性改善的建议,包括建筑更高的防洪堤、将备用发电机转移到远离海岸的高地上、配电缆线施以防水加工、乏燃料池与核反应堆容器隔离、完善大型移动式发电机以及蓄水船只、梯子、水泵、水管等,加强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从长而计,应加紧研究开发能够对应放射能及高温的机器人,做好能够代替技术人员及施工人员进行危险作业的准备;进而还要建立更加优秀的在国内及国际性的队伍以应对紧急事态发生等等。

还有一部分大胆主张采用像高温气冷式反应堆一样的、被设计得更为安全的核反应堆的意见。这真的安全可靠吗?

在对策制度上又是如何呢?在日本,有原子能安全委员会、原子能安全保安院等原子能安全管理机关。这些机关预见到危险了吗?对东京电力这样的巨型企业,这两家机关拥有警告并令其付诸实施的权限吗?应该如何对这些机关进行改革并强化各电力公司的原子能安全措施呢?是否应该强化财政方面的惩罚规则?被称为美国的原子能产业补偿法(Price-Anderson Act)日本版的原子能赔偿损失法是否应该予以修改呢?还有,如果说民营企业不适于经营管理核电站,是否应该考虑将其全部国有化呢?

长期的威胁

最后,必须要指出的是,恐怖组织很有可能对此次事故抱有极大关心。核电站会成为恐怖组织攻击目标的危险性一直是人们考虑之中的问题。不过也有一些意见认为,核反应堆由坚固的合金制造,又有钢筋混凝土的外墙包围,在构造上是极其牢固的,难以破坏。可是此次事故表明,即使不破坏核反应堆,也会引起极大的混乱。只要破坏电力供给装置或冷却系统,就可以坐等由于核反应堆过热而引起的堆心熔毁。

核武器扩散的可能性也是更为令人担忧的重要要素,一些科学家建议设计核扩散防止型核反应堆。可是,那样就可以阻止核分裂性物质进入武器市场了吗?更为重要的是,其安全性是否会优于既有的轻水反应堆呢?新型核反应堆的设计必须实现安全和防止核扩散这两大目标。

我没能对这些问题全部做出回答。核电站所在地区的居民、自治体理不得不继续提出各种疑问。如果得不到满意的回答,现存的核电站就难以继续运行,新建也就更不可能。

我坚信日本定会同60年前一样,从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不过,在重建的路途上,制定更为严格的原子能安全标准、开发建设更为安全的核电站是不可或缺的。

(2011年3月31日,原文为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