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复合灾害—地震、海啸、核电站事故—

社会

中国问题研究者、东京大学副教授川岛真,地震后收到了100多封电子慰问邮件,并且在台北、北京、上海等所到之处听到各种鼓励和支援之声。对此,他既有感谢之情,又有困惑之念。

2011年3月11日地震发生时,笔者在大学图书馆的最高层。书籍从书架上散落下来,女学生们的惊叫声响遍整个大楼。笔者退避到图书馆外,随后,踏上了回家的路途。当然,电车已经停驶了。成为“归宅(回家)难民”的笔者,兼用尚可利用的交通工具,花费近5个小时,好不容易走到了家。

从那天算起,三个星期即将过去。此次的灾害,是地震、海啸、核电站事故三重复合灾害。其特点之一是三者空间不同、当事者各异。震度(日本独自的测算标准,用于表示地震时摇动程度的大小)5以上的强震分布区域广泛,而造成众多遇难者的海啸则集中于沿海地区,进而受到核电站事故严重危害的,基本上是局限于以福岛第一核电站为中心的半径30公里以内的地区。最大的受害者,是集这三重灾难于一身的人们。

这三个星期,因工作关系,笔者访问了台北、北京、上海等地。地震后,笔者收到了100多封寄自海外的电子慰问邮件,所到之处,笔者还听到种种鼓励和支援之声。这些都令笔者感激,也对许多外国人的遇难感到痛心。

然而,同时笔者也有一些困惑。首先,是人们认为这次灾难发生在同一空间,对地震、海啸、核电站事故在空间上的复合性没有充分把握。其次,是围绕支援行为的方法和感情。地震、海啸、核电站事故这三重灾难,因其复合重叠程度的不同,受灾状况和所需的援助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情形。汉语圈中,“援助”这个词也用于赈灾的场合,为使理应感谢的“援助”切实发挥出高效且卓有成效的作用,必须确切把握各灾区的不同实情,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准确和迅速的判断。

笔者是这样向海外友人表述的:“受灾者在感谢之词下面,往往压抑着自己的真实感受。今后不仅仅是通过电视画面,还必须根据当地人的多样化需求,通过细致周到的信息收集以及和灾区的密切联系,做出切合时宜、因人而异、细致入微的援助。”

(2011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