飒然而至 倏然而归

政治外交 历史

国际交流基金的小仓和夫理事长通过法国外交官兼诗人保罗-克洛岱尔的感受,回忆了1923年关东大地震。当时美国在应对灾害上的采取的慎重姿态,给克洛岱尔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大地震救灾中,美国依旧贯彻了这种姿态。

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从受灾规模来看,惨重程度大大地超过了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由于关东大地震发生在首都圈,众多外国人成为直接受害者,部分使馆建筑物及设施也遭受了损害。法国等多个国家的领事遇难,众多大使馆工作人员逃离了被熊熊烈火围困的东京。

克洛岱尔眼中的关东大地震

在逃往停泊于横滨港的船上避难的人群中,有当时的法国驻日大使、著名诗人保罗·克洛岱尔。他虽然乘车好容易到了川崎,但未能抵达横滨,不得不在铁路沿线旁边的河堤上露宿。克洛岱尔描写了当时的情形,以一个诗人沉稳的口吻表现了全身的痛苦,因而更加打动人心。克洛岱尔望着远方蔓延的火焰度过了一夜,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时刻,他仍然为夜空中无暇的明月,为它无可言喻的美丽而感动。

在登上法国 “安德烈-卢邦号” 轮船避难后,克洛岱尔出于他作为法国大使的立场,对各国支援日本复兴重建活动进行了细心的观察。他亲眼看到各国对日本和日本人民寄予的关切、援助和友情;同时,也注意到在善意中夹杂着的各国的国家利益。克洛岱尔在寄往巴黎的书简的最后明确写道,友情是友情,国家利益是国家利益。

迅速而不声张的对应

身为诗人的这位法国大使,似乎对美国在日本开展的救援活动方式留有特别深刻的印象。他略带羡慕地引用了据称是美国代表的见解。那就是“我们做了两件好事,即火速应急和神速收兵。”

暂不论克洛岱尔看待美国对应措施的真意和想法,这种“火速应急,神速收兵”的原则,似乎一如既往地贯穿在东日本大地震后美军的救援活动中。援助自卫队的美军特种部队震后迅速抵达仙台机场,完成清除瓦砾工作后,立即无声无息地收兵撤退了。一名被派遣来的美军士兵在接受采访时回答说:“我们的目的,是希望甚至没有人察觉我们曾经来过这里。”

虽然这种回答,在谦虚之中隐约充满了自负,但美军的作战及其贡献是为大多数日本人所知的。日本人在敬佩美军救援活动之高效率的同时,还为其谦虚的态度所感动。两国的友好关系,不仅因为美国深度参与复兴重建,还因为他们的明智行动和深思熟虑的姿态而得到进一步加强。

(2011年4月18日,原文为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