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再次重展实力的时刻到了!

社会 文化

文化厅长官近藤诚一认为,由日本的自然和文化形成的日本人的特点,将是今后重建、复兴家园的关键。

日本人往往不擅长处理缓缓袭来的危机(creeping crisis),但对突发性重大危机,总是举国一致,勇于面对并取得成功,这已为历史所证明。

日本在19世纪尽管已察觉到近代化程度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却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直到“黑船事件”(指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的事件)之后,才果断做出了重大政策转变。日本在二战时期的列强对峙中,自掘坟墓;但由于这次战败,却应运而生了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

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明知石油对中东的过度依赖极具危险性,但对此又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然而却出色地克服了石油危机并且成为世界上能源效率最好的国家。再有,日本社会、企业一时曾对工业废弃物的随意排放抱着听之任之,佯装不知的态度,因而导致“水俣病”等公害的蔓延。然而这种冲击推动了环保对策的进步,如今日本实施的环保标准是世界上最为严格的。

但是,针对今天我们正面临的泡沫经济崩溃、出生率降低人口老龄化和气候变化问题这类缓缓逼近的危机,却拿不出有效的对策。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的冲击,都未能形成这类问题的突破口。这次灾害将会如何呢?

在无常文化和审美观中培育出的日本人的特点,能否成为重建的动力?

每个国家的人们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就好比硬币的正反两面。日本人将佛教的无常文化和日本特色的审美观融为一体,造就出了对事物不执着、不计较的性格。而交替变换的四季和丰富的大自然则是这种特征形成的根基。

鸭长明《方丈记》的“川流不息,然其水非原水。浮沫漂于积水,此消彼起,未可久存。”一文,表明日本人在中世纪已具备了这种观念,欧洲则没有继承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转”的思想。

日本人这种不拘泥于事物的淡泊性格,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中往往成为弱点。但在应对日本东北地区灾民面临的苦难时,由来于这种性格的超然和达观(由于这是大自然所为,谴责什么人也没用。)发挥出了巨大力量。

备受世人赞赏的灾区的“温情”

日本人另一个性格为“温情”,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处于相互扶助的关系之中,因此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竞争。然而,这种观念在争锋相对的国际谈判或在国际组织的协议制定过程中,往往使日本趋于守势。

但世人赞赏的灾民之间的怜恤和秩序却是从这里产生的。在这里没有发生抢劫、打乱队列等暴力事件,这不是因为那样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而是有悖于他们的思想、观念。许多发展中国家向灾区伸出了支援之手,也是因为日本在提供援助时,总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不施加过于苛刻的贷款条件,从而赢得了受援国的信赖。

日本人在今后的重建、复兴家园的过程中,能否充分认识并发挥这些优点,对21世纪的世界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我参加的几个非正式学习班,都认为这是日本能够克服危机,重建家园的关键。

(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