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震灾诱发日中关系的恶化

政治外交

中国问题研究者川岛真回顾了日中两国在分别发生大地震后的日中关系走向,呼吁应该防止东日本大地震诱发日中关系的恶化。

灾害有时也会成为转变国际关系的契机,但未必一定是好转。

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时,日中关系相当险恶。虽然伴随收回旅大运动而发生的排日运动在7月渐趋平息,但两国间仍然存在着许多外交悬案,中国人的对日感情极端恶化。可是,以大地震为契机,中国民间掀起了一股超党派的援日热潮。日本政府及民间也对这种来自中国的支援表示了谢意。

然而事态却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那是因为在东京和神奈川发生了中国劳工的虐杀事件,同时还发生了残杀欲调查事实真相的留学生的事件,遇难者多达数百人。这助长了中国长期以来对日本抱有的不信任感。

关东大地震85年后的2008年,四川省的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当时,虽然在是否接纳日本自卫队飞机飞往灾区问题上发生龃龉,但日本救援队的行动通过中国媒体得到了高度评价,对日感情趋于好转。可是,在地震之后北京举办奥运会的这一年,日本国内却因所谓的“饺子事件”及其它食品安全问题,对中感情急剧恶化,达到历史最低点。(编辑部注:内阁府的舆论调查中,“不认为日中关系处于良好状态”的回答达到71.9%,创过去最高纪录。)也就是说,地震之时中国对日感情的改善,并未促成日中关系的转换。

忧虑日中两国人民感情的恶化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能够成为日中关系转变的契机吗?灾后的今天,尚不到可以冷静地将两国关系与灾前进行比较的阶段,因仍处于灾难之中而难以评价。不过单从言论上看,此次地震或许会恶化日中关系或两国人民间的相互感情,为此笔者深感忧虑。

地震发生之初,中国虽然促使留学生及游客离开日本,但中国的媒体也不乏有称赞日本人的忍耐和冷静的言论,有了对日感情好转或者说给予深切同情的可能。

可是,因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特别是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水被排放进大海一事发生后,中国媒体的对日谴责之声阵阵高涨。另外,此次地震之际,中国在ODA(政府开发援助)的框架中对日本进行了援助,可是在饮用水支援问题上,中国将日本的应对视为“违反国际惯例”,展开了一场声讨运动。

特别是围绕军方医疗船只的派遣,由于事实上受到日本方面的拒绝,于是对日本的批判愈发严厉,中国媒体中甚至出现了令日本人或受灾者瞠目结舌的内容。

当然,中国派来了救援队,还寄赠了大量捐款。这样的情感,日本方面也必须感谢。此外,如果日方的行为有悖于国际道义和准则,则应该认真道歉,并予以纠正。

不过,围绕核电站问题,将它牵扯进日本过去的侵略战争,感情用事地对日本“民族”进行批判的言论、还有基于流言和传闻描绘日本形象的言论等大量在中国传播,这样的话是十分令人遗憾的。

应该考虑怎样不使大震灾恶化日中两国关系

日本正处于灾后重建待兴时期。虽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但仍要向前迈进。在此特殊时期,两国能否携起手来是极为重要的。最近,来自台湾的巨额支援在日本成为话题,正给日本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很久以来人们就认为,日中关系的最大课题是建立互信。正是在这种非常时期,我们应该努力,尽可能地使此次震灾成为形成两国互信关系的契机;或者说,至少应该考虑到的是,不要因此次震灾而进一步恶化两国的关系。

(2011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