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日式生态环保

创立“与自然共生”的日本新品牌

社会 文化 生活

日本在世界引以为豪的,是根植于传统的以“与自然共生”为基础的环保努力——原环境事务次官小林光为我们分析了“日本生态学”的渊源。


小林 光
KOBAYASHI Hikaru

庆应大学环境信息系教授。1949年生于东京。1973年进入环境厅(现在的环境省)。曾负责召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COP3)并担任《京都议定书》的国际交涉代表。2009年7月就任环境事务次官。2011年1月退休。主要著述有《生态住宅之我见——建造、居住。可持续生活之家》(SOTOKOTO新书)。
摄影:川本圣哉

东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核电站事故,使日本的“安全”品牌支离破碎。海外来客锐减、日本产食品令人敬而远之、工业制品也成为放射能检查的对象。在世界上恢复信誉是刻不容缓的问题。原环境省的事务次官、现执教于庆应大学的小林光教授认为:“日本应该打出与自然共生的品牌。”

“环境白皮书”在世界发行历史最长的国家——日本

小林说对于日本人来讲,与自然共生意味着“回归原点”。现已成为世界语的“MOTTAINAI”(具有太可惜、需要珍惜、不可暴殄天物等意)就是基于极尽发挥事物之能事的理念。这一心性是与在宇宙万物中都能感受到神灵的“泛灵论”密不可分的。正是因为感受到山川中神灵的存在,才孕育出敬畏自然之心,磨砺出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取之于自然之物的感性。

而且,日本的“环境白皮书”是世界上发行历史最长的国家,还是制定了与自然共生的国际准则,即关于防止地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1997年)、关于遗传资源的利用与分配的名古屋议定书(2010年)——的国家。然而还不能认为,日本迄今与自然共生的传统感性也在世界得到充分传播。

“正是现在,应该向世界提供与自然共生的商品、特色产品以及方法论。不是那种目光短浅的议论,如果不在更高层次上交流,日本将不为国际社会所需要。”

谋求与自然的和谐——日本传统的感性

德国因追求环境性能而树立起环境发达国家的品牌形象,但日本没有必要走同样的道路。相反倒是充分发挥日本式的感性谋求与自然的和谐这一选择才更适合于日本。东北灾区的重建就可能成为这样的象征。

“作为适合21世纪的街区建设,建议采取斜面绿化。用土壤造出斜面,壁面及线条与绿地相结合。虽然建筑物的容积有所减少,但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地下部分不但可以隔音与遮光,而且还有着不易受到温度变化影响的长处。”

小林进一步说道:

“如果建造几代人都可以持续居住的房屋,绿地及街区景观都可以得到维持。由于将来要长久居住,就必须加强抗震性能,不过成本可以分散到几代人身上,一代人的负担就会很轻。用三代人可以居住一百年的房屋来替代建了拆、拆了建的只可供一代人用的住宅,有必要进行这样的理念转换。”

现在,古老民房的再利用以及废旧建材的有效利用也十分引人注目。这不仅是不让材料浪费的“MOTTAINAI”精神的体现,也是对木材在长久岁月中磨砺出的典雅之美的敬意。

■小林的生态住宅

小林作为“官”,推进了日本的环境行政事业,同时作为“民”,又是生态环保型住宅的主人。他位于东京世田谷区的家,采用了太阳能发电和水的再利用等30余项环境对策。结果,在翻修后第9年的2008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成功地削减了50%。据说庭院里还引来了20-30种蝴蝶,向人们展示了生活在都市之中也可以与自然共生的可能性。

与自然融会贯通的生态住宅点击缩略图展开

采访、撰文:林爱子(自然科学撰稿人)

环境 二氧化碳 生态住宅 与自然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