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日式生态环保

来自日本人餐桌上的启示

文化 生活

饮食文化研究家鱼柄仁之助通过著述及讲演等展示了从长年的实践中得出的“不产生浪费的生活本领”, 这种生活方式,是对现代日本过度消费的质疑,向人们提出了何为“真正的富足”这一问题。

怎样毫不浪费地使用食材


鱼柄仁之助
UOTSUKA Jin’nosuke

生于1956年。在大学学习的是农业,毕业后经营了18个月的摩托车店和10年的旧工具店。之后,作为饮食文化研究家积极倡议食材的独特用法和没有浪费的饮食生活。著述有《鱼柄流厨房重组术》、《用冰箱腐烂食品的日本人》、《听听食物的倾诉!》等等。

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后,人们对节约型生活的关心日益提高,同时,储备保存食品以防灾害、制作非常时期食物等也备受瞩目。饮食文化研究家鱼柄仁之助长期以来一直进行着这样的实践。最近的节约倾向及保存食品热潮,在他看来,有一种“事已至此,怎么不早做?”之感。

鱼柄在《鱼柄流厨房重组术》、《用冰箱腐烂食品的日本人》等著述中反复强调的是“如何毫无浪费地使用食材和如何在生活中避免购买多余之物”。 他在大学学习的是农业,之后一边经营旧工具店等,一边写书介绍不产生浪费的饮食生活,深受读者欢迎。与大量消费文化逆道而行的朴素生活方式以及长发浓须的外貌,给人以“现代嬉皮士”和“生态修行者”的印象。不过,他的生活并非是极端禁欲的。

鱼柄笑着说:“并不是强迫自己不合情理地生活。能够长久使用的东西就使用彻底;在便宜的时候多多购买食材,在保存方法上多下功夫,延长保鲜期;尽最大可能不产生浪费。不如说我只是在快乐地实践这种生活方式。”

事实上,鱼柄并非过着犹如隐居深山的仙人般的生活,他的家在东京市中心的住宅区一角。但是,一旦步入家中,看到的是白炽灯、矮脚餐桌、发条钟等,一幅战前民居般的光景。过去的日本人,动了各种各样的脑筋,在生活中互相出主意想办法,以弥补物资的缺乏。此次东日本大地震以后,很多人感受到了大量消费社会的脆弱性,在这种情况下,毫无疑问,鱼柄所实践的朴素却充满智慧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范本。

“我无意向人们说‘你要这样生活’,而是讲述‘我在这样做’。接二连三地购买吃不完的食品,让它们在冰箱中腐烂,这样的生活可以称为富足吗?仅以便宜快捷为由而热衷于快餐食品的生活有利于健康吗?我期望我写的和说的,能成为那些人改变自己饮食生活的契机。”

 

 人以食为本

17年前的畅销作品《鱼柄流厨房重组术》上,有一个“一人每月9000日元”的副标题,成为热门话题。“用9000日元来解决一个月的伙食费”这种事情,给泡沫经济刚刚崩溃后的日本人带来极大的震惊,广为流传,引起极大反响。

鱼柄说:“胡萝卜、南瓜、莲藕、牛蒡、萝卜等根菜类,如果有剩余,就将其切成薄片放在笸箩中,在阳光下晒一周左右,待水分蒸发后装入瓶中保存。这样的话,放上半年是不会有问题的。用水浸泡一晚,作为酱汤等的配料马上就可以使用。”

 既不产生多余的垃圾,又不给身体和经济增加负担。只要不吝啬一小会儿的时间,就可享受丰富的饮食生活,这种方法真可谓是一个范本。

“因为平时就有这样的储备,所以即使一个月关在家里工作也不会为食物发愁。地震以后,保存食品及紧急用食品似乎备受瞩目,实际上在日常饮食生活中采用这样的方法,也就不会因非常时期而感到恐慌。”

早餐有十多种小菜,生鱼片也经常吃,还喝酒,但是不去外面就餐。包括在公司上班的妻子的便当,全都是在家做的。没有空调的房间里,夏天用电风扇或团扇,冬天则在地炉边取暖。鱼柄所说的“不感觉有什么特别的不方便”,决不是那种强撑硬挨的生活。

20多年以来,鱼柄从买来的食材到每天的食谱,全都记录在“饮食日记”中。他说,这样不但可以看出日本物价的变迁,还可以观察自身的饮食倾向。

“从日常的食物中既可看到社会的变迁,还可知道自己食物喜好的变化。也就是说,这是社会及个人变化过程的记录。我14岁时遭遇事故左眼失明,运气再差一点儿也许那时就失去了性命。从那以后,我开始考虑‘怎样生存’这个问题,其根本就在于饮食,吃便意味着生存。同时,每一天的生存也就是在一步步地走向死亡。为了不虚度光阴,为了更好地生存,就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食生活。我认为,日本的大量消费欲望,也到了从无限大向无限小进行转变的时期。”

撰稿:樱井伸
摄影:川本圣哉

食材 鱼柄仁之助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