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能为世界做些什么?
文化-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2012年3月,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开始举办“全球连环画作家眼中的3.11- Magnitude ZERO-”展(至5月6日),展出了当月在日本发售的插画集《Magnitude ZERO》(Mindcreators/朝日新闻出版社)中收录的约120幅作品。
3月3日,“Magnitude ZERO”展开幕的,法国的连环画(bande dessinée(*1))原作者Jean - David Morvan先生与漫画家Shiriagari寿先生应邀来到现场,举行了题为“漫画能为这个世界做的事情”的谈话活动。让我们沿着东日本大地震后漫画界的轨迹,一同来追寻通常被视为“娱乐”的漫画业界的那些从业人们的足迹,看看他们是如何面对前所未有的大灾难,又是如何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的吧。
源于法国的呼吁激发了全世界的声援
大地震让日本人重新切实感受到了连带感的可贵和强大,尽管个人的力量非常弱小,但只要将之凝聚起来,就会形成巨大的力量。来自全世界的支援和鼓励让我们认识到,这种连带感不仅限于日本国民之间,它还超越国界广泛联系着世界。
可以说,“Magnitude ZERO”正是这种思想的结晶之一。地震发生半年后的2011年9月,支援地震重建的插画集《Magnitude9》在法国开始发售,它促成了本次主题作品的出版和相关展览活动的举办。
本次的“Magnitude ZERO”展览作品由海外插画作家向《Magnitude9》投稿的作品和日本插画作家新创作的作品共同构成。除了向参与《Magnitude9》的各国创作者表示感谢外,展览还显示了日本将不负众望,“决心从头再来”的意志。
3月11日大地震当天,《Magnitude9》的策划者Morvan先生身处东京吉祥寺。经历了剧烈的晃动后,又在电视上看到了海啸造成的悲惨景象,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马上开始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并与同在东京的同行谢尔凡・伦贝尔先生以及总部设在法国的插画专业社区网站“CFSL”取得了联系,启动了在博客上征集声援灾民的插画的活动项目。这一活动得到许多人的响应,3周之内,共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700幅作品。最终,活动组织者选取了其中的250幅制成《Magnitude9》出版。
为何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反响,Morvan先生解释说:“世界各地的插画作家都受到过日本漫画的影响,大家都很喜欢日本。”“与电影相比,漫画和插画的创作成本要低廉得多,时间也更短。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正如他所言,得益于大家的迅速行动,日本在第一时间就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鼓励。
海外的创作者们是如何表现前所未有的灾难的呢?包括流着血泪的女性图画在内,不少投稿中都出现了在日本会被认为太刺激的形象。对此,我们当然也可以说是由于这些创作者具有不同于日本人的美感,具有更高的表现自由度,但确实他们与遭受实际打击的日本之间存在着一种难以跨越的“距离”。
因此,在选定刊登作品时,Morvan先生也十分谨慎。“在推进项目进展时,我们给予了相应的关注。尤其是尽量避免了涉及核电站。由于核电站在法国也是一个重大问题,所以有可能大家的关注点会集中到这个方面。我们希望保持最初的宗旨,那就是要向灾民表达心意”。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种温馨的关怀,这与在核事故问题上偏好进行过度的、煽动性报道的外国媒体的举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地震后迅速行动起来的日本漫画界
对此,日本漫画界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他们的反应极其迅速。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的伊藤游研究员称,地震刚发生后不久,漫画家、出版社和书店就积极行动起来了。
以《灌篮高手》和《浪客行》而知名的井上雄彦先生,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就展开了行动。他创作了一个以人们的笑容为主题,名为“smile”的插画系列,并不断上传到Twitter上。
在三宅乱丈先生的倡议下,由多位著名漫画家参与的名为“地震这个混蛋!!作战”的策划项目,该项目也是诞生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面对前所未有的悲惨事件,尽管深刻体会到了“作为娱乐界从业者的无力”,“但仍要努力做一些漫画力所能及之事”,大家怀着这种决心,不断释放出鼓励灾民的插画讯息。
出版社也对人们对于地震和核电站事故的关注做出了敏锐的反应。
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刻画了一位在大地震中生存下来的少年形象的漫画《Survival》(Saitou Takawo作,LEED社)得以复刊,并被摆放到了便利店中,这距离地震发生还不到2个月时间。销售所得的一部分被作为支援重建的善款捐给了有关方面。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的1988年,山岸凉子女士推出了考问核电站功过的《Phaethon》(潮出版社),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不到两周的时间内,这部作品也被放到了网上免费公开,许多人都阅读了该作品。(Phaethon)
回忆起大家反应迅速时,参与了“地震这个混蛋!!作战”的Shiriagari寿先生说:“(除了山岸凉子这样的例外)过去,漫画家很少会发出社会性的言论。即使是9.11事件时,漫画界也几乎没有什么动作。不过,此次还出现了核泄漏问题,因此大家都感到问题迫在眉睫。由于Twitter和博客的存在,漫画家们不再需要通过出版社就可以直接表达个人的情绪了,这也是一大变化。”
“那一天”之后,漫画将何去何从
自2002年4月以来,Shiriagari寿先生就在朝日新闻晚报上连载四联漫画《地球防卫家》,地震发生后,他一直在通过这个连载来刻画日本所面对的情况。他表示:“一直以来,我都是抱着一种描绘日常实际感受的态度,所以不可能对地震视而不见。不过,我注意到大家都有各自的观点,如果说核能是安全的,有些人会不满,而如果说那是危险的,又有另一些人会不满。此外,如果要让人发笑,必定会存在被取笑的对象。无论取笑谁,他都会受到伤害,我不想这样做,所以采用了取笑主人公的形式。”
Shiriagari寿先生在地震后描绘的漫画被整理形成单行本《那一天之后的漫画》(ENTERBRAIN),于2011年7月出版发售。其中收录的《海边的小村》是月刊COMIC BEAM刊登过的作品。作品选择了地震刚发生后不久这一时机(该期刊物于2011月4月12日发售),刻画了大地震发生50年后,已实现能源转型并抛弃了物质富裕的人类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每当我思考漫画家可以做些什么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科学家们向人们解释核电站事故影响的情形。尽管科学家会拿出各种数值,但有的人会接受这些数字,有的人会否定,有的人会无动于衷。这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我想表现这种时代的氛围。我觉得漫画必须描绘这些数字代表的未来。即使现在都是些不好的事情,但如果想到50年后,或许就能看到希望。怀着这种想法,我创作了《海边的小村》。”
通向数字的未来,科学的彼岸
如果说政治的作用在于解决现实课题,媒体的作用在于提出问题,科学的作用在于分析情况、寻找解决方法,那么,漫画则拥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够完成它们无法完成的事情。那就是向灾民表达关怀,即使是幻想,也要描绘出对于未来的希望。
在充满不安、不满和悲伤的日子里,漫画为人们带来了点滴欢笑和快乐。让人们对核电站及核辐射等难题展开了思考。此外,它还超越了语言的局限,将世界人民的感情联系在了一起。今后,“漫画能为这个世界做的事情”还将变得更多更多。
采访、撰文:矢田明美子
摄影:伊藤信
协助: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
插画图片提供:Mindcreators/法国驻日本大使馆
(*1) ^ bande dessinée在法语中用于表示广义的漫画,同时,也指代在法国和比利时发展起来的一个漫画领域,与美国的“COMIC”和日本的“MANGA”相区别时也采用这一说法。在这种情况下,经常摘取首字母,称作“BD”。多为全彩的大开本画册。
东日本大地震 漫画 法国 核电站事故 重建支援 插画 Magnitude ZERO 京都漫画博物馆 Shiriagari寿 井上雄彦 Twitter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