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相依相随的日本机器人

活跃在福岛核电站的“Quince”

科学 技术 社会 生活

灾害处理机器人“Quince”作为日本国产机器人首次投放使用于核电站。经改良后的机器人,在高辐射量环境中的代人作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

2011年3月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其善后处理工作受到全世界关注。尽管大家都想尽早开展废炉工作,但是核反应堆厂房内辐射量极高,人类很难在里面长时间作业。于是引进了“灾害处理机器人”,它在人类无法接近的地方开展了温度湿度的数据测量、视频拍摄等工作。

日本国产机器人,首次在福岛第一核电站作业

具备世界最强废墟穿越性能的灾害处理机器人“Quince”

活跃在现场的机器人当中,有一个名曰“Quince”,是由日本千叶工业大学、国际救助系统研究机构、日本东北大学等联合开发的。此机器人原本就是为了应对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引发的灾害,因此在台阶或条件恶劣的道路上,具有出色的行进性能。

为了能在核反应堆厂房内使用,研究人员对其耐辐射性进行了仔细测试,并作了部分改良。2011年6月投入使用的Quince1号,实施了厂房内粉尘的取样作业、2号核反应堆厂房5楼的拍摄和辐射量测量等。但由于无线信号中途中断,目前没有使用。经过改良的Quince2号和3号由日本千叶工业大学从2012年2月开始投放到现场。

根据用户的需要,让机器人不断升级

开发Quince的日本东北大学田所谕教授称在这次严峻的考验中有了新的发现。

“用户不知道机器人有何作用,研究人员也不清楚现场需求什么,因此双方的沟通交流必不可缺。就像用户会根据自己的使用方法不断升级智能手机那样,机器人也应该在用户使用过程中,随时添加所需功能,使其不断升级。”

田所教授很久以来一直在和消防、防灾的专家们以及灾害处理机器人的用户共同进行研究开发。然而开展个别交流的草根式活动已走到尽头。田所教授呼吁,为应对类似这次的紧急灾害,有必要成立能够让多领域成员共同开展活动的研究开发基地。

让机器人造福于人类

田所研究室开发的“Active scope camera”(下面一张是摄像头部分的放大照片)。该摄像头具备纤毛振动驱动机构,在遍布瓦砾的灾区也能发挥出色的行进性能

该基地制造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呢?田所教授心中的理想机器人又是怎样的呢?

“用户需要的是能够提高人类灾害处理能力的方便工具,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满足这个需求。对机器人是否应该是人形、是否应该是自控型等讨论,用户是没有兴趣的。如果硬是要给机器人下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融合了机械、电子(传感器、电路等)、信息处理、人机界面四要素,并且有效发挥功能的物体’。我想制造的是有助于人类的物品,名字叫不叫机器人都无所谓。”

对机器人一词的理解因人而异。不过正是因为存在多种思路,机器人领域才蕴藏着以各种形式发展的可能性。而下定义则容易限制机器人的发展。

Quince代替人类在危险区域作业,在降低作业人员遭受辐射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即使它不在人们身边,但也总是与人同在,相依相伴。

采访、撰文:林爱子
摄影:大久保惠造

福岛第一核电站 机器人 林爱子 Quince 日本东北大学 田所谕 建筑 灾害处理机器人 日本千叶工业大学 国际救助系统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