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相依相随的日本机器人

“学天则”——第一个东洋机器人

科学 技术 社会 生活

学天则是大阪每日新闻社社论委员西村真琴于1928年制造的“人造人”,被称为第一个东洋机器人。在它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人形机器人的“根”。

象征宇宙万物的造型

真品学天则。左边人物为西村真琴 照片提供:松尾宏

被誉为首个日本造机器人的“学天则”,是能够书写文字并改变表情的“人造人”。据称它于1928年在大礼纪念京都大博览会上公开亮相后,曾在多个博览会上展出,但是后来却在德国下落不明。目前在大阪市立科学馆展出的是2008年复原的仿制品。

学天则意为向自然法则学习。它的制造者、每日新闻社论委员西村真琴,同时也是位生物学家,对自然有着宽阔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担任复原工作的大阪市立科学馆研究员长谷川能三先生讲解说:“学天则的外形融入了西村先生的思想,其造型体现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生物间的共存。”

学天则高约3m,右手执笔,左手持灯,面朝几案。几案正面雕刻着太阳、流水、动物等浮雕。有着一双大眼睛奇妙脸庞,融合了全世界民族的特征,其设计灵感源自于民族间没有优劣之分的思想。头顶的叶冠,表示一切食物来自绿叶之意,胸别意寓宇宙的波斯菊。学天则的这身造型象征着宇宙万物。

大阪市立科学馆展示的复制品“学天则”。在融合了世界各民族特征的脸上,寻找出与自己的共通点,或许也是一大乐趣

学天则脸部由橡胶制成,眼睑、眼睛、脸颊、嘴角、甚至是脖子和手腕都可以活动。雄鸡鸣晓,学天则便会闭目冥思。不多会儿好主意浮现,于是睁开眼睛,左手的灵感灯闪亮发光。此时它会微微一笑,拿起表示人类创造力的镝箭形笔记下这个想法。其行云流水般的大幅度动作,是凭借压缩空气和橡胶管组合完成的。真品学天则会像八音盒那样转动滚筒,通过挤压橡胶管调节空气压力;而现在复原的学天则,则由电脑控制。

追求“类人”度的创作人

学天则的动作构造模型

“机器人”一词诞生于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恰配克的科幻剧作《罗素姆万能机器人》,是为了称呼代替人类劳动的人形机器人而采用的新词。1950年在俄罗斯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我,机器人》中,机器人一词创出了“对人有用的机械”这一层概念。

1960年手臂型工业机器人问世,机器人给人的印象从人形机器人转变成代替人类作业的机械。机器人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20世纪80年代,在组装、焊接等规定的重复性操作领域,工业机器人得到实际应用。

“从世界机器人史的角度观察,会发现学天则是少数派,然而它应该最接近恰配克机器人的思想吧。”长谷川先生说道,“西村先生大概认为机器人不是人类的替代品,而是应更接近人类。因此学天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劳动造型,而是人类进行创造的造型。”也就是说,创作人西村要制造的,是超越了诞生于欧洲的机器人概念之上的物体。他决意使用空气驱动学天则而非当时已经存在的电机,就是因为他想获得更加接近生物的动作。通过西村以橡胶管重现血管,以空气进出模拟呼吸等手法,可以看出他对机器人“类人度”的执著追求。

二战后,铁臂阿童木横空出世再次掀起机器人热潮;而近年,类似本田技研工业ASIMO这样的双足步行机器人也广受人们欢迎。日本人一直在寻求作为人类好友良伴的人形机器人,而在学天则身上,就已经能够看到它的“根”了。

采访、撰文:佐藤成美

卡雷尔·恰佩克 学天则 大阪每日新闻社 社论委员 西村真琴 京都博览会 大阪市立科学馆 长谷川能三 艾萨克·阿西莫夫 铁臂阿童木 ASIMO 双足步行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