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并非日本独有!
文化-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在日本‘Manga(漫画的日语读音——译注)’过于强势,从而实现了独立发展。因此日本人只要一提起连环画就只会想到日本的‘Manga’,却忘了在海外也有相同类型的文化。”——说出这段话的是,在2012年11月18日于日本东京国际展览中心(Tokyo Big Sight)举办的“世界漫画节”中担任执行委员长的弗雷德里克·图尔玛多(34岁)。
以法国和比利时为中心诞生的漫画在法语中被称为“Bande Dessinée”(BD)(*1)。图尔玛多怀着将BD在日本进一步推广的一腔热情,在2008年创立了专门性杂志《Euromanga》。“世界漫画节”便是在那之后开始酝酿的一项计划,而“通过漫画进行国际交流”的观念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共鸣,对此表示赞同的人群不断壮大。
这次首次举办的“世界漫画节”与仅限原创作品参展的同人漫画书刊展销会“Comitia”同时召开。欧洲、北美、亚洲的出版社和大使馆在漫画节中也摆出展台,一时精彩纷呈。漫画节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寻找日本市场上未销售海外漫画的大好机会,同时也是各国连环画作家通过签名会等形式与读者进行交流的场所。其中的压轴戏是现场访谈活动,由从法国和比利时邀请来的BD著名作家与日本的大友克洋、浦泽直树进行现场对话。
“了解海外优秀作品对整个日本漫画界必定大有好处。读者的感受性也会因此变得更加丰富。而我恰巧就处于能对BD、American Comic、Manga这三种形式连环画均等阅读的环境中。这对于我自己的人生也极有好处。”图尔玛多说道。
遗憾!梦想的同台表演未能实现
图尔玛多在高中时期非常喜爱连环画,一心想当个漫画家。尤其让他震撼的作品是大友克洋的《AKIRA 阿基拉》,BD作品方面则是Régis Loisel的《追寻时间鸟》(原著:Serge Le Tendre)。
“日文版在11月9日刚刚发售。这部作品让我欢呼雀跃,不禁惊叹道原来BD也能描绘出精彩的幻想世界,在娱乐性上一点都不亚于American Comic和Manga。”
图尔玛多为“世界漫画节”曾邀请Loisel来日本,并安排其与大友参加现场访谈活动。
“对我来说,两位‘大神’能站在同一舞台,这原本是梦想般的计划,但是Loisel却因家人身体状况而无法访日。这真是太遗憾了。我本来还想把完成不久的《追寻时间鸟》日文版亲手交给他本人呢。他不仅是我喜欢的作家,也是名留在BD史册的伟大作家。”
说起BD界的泰山北斗,就不得不提一提今年3月过世的Moebius。他是大友、浦泽等日本大作家们公开表示受到其影响的作家。
“能和Moebius相比的就只有Loisel了。受到Moebius影响的下一代,尤其是80年代后开始看BD的那一代漫画家们,毫无疑问基本都受到了Loisel的影响。对于我这种三十多岁的读者来说,再也没有哪部BD作品能够像《追寻时间鸟》那样立刻抓紧我的内心。不论是情节展开,还是人物性格塑造,都非常新颖。真不愧是一部改变时代的作品。即便说英雄式幻想就起源于这部作品也不为过。”
欧洲连环画的改革家是Manga一代
代替Loisel来到日本的是Bastien Vivès。
“他是一位年轻作家,如今在法国深受欢迎。虽然只有28岁,却已经发表了大约20部作品。其作品主题丰富多彩,包括冒险、家庭、校园、芭蕾、爱情等。如此年轻就能灵活掌控这么多类型的题材,俨然已经跻身一流作家的行列。将来也肯定是一位流传后世的作家。”
虽然泰斗Loisel访日未能成行有些令人遗憾,但是这个时候能够认识Vivès,对日本读者来说也许是种‘侥幸’。Vivès从日本Manga中受到不少影响,对创作的思考方式也很新颖,“与过去的BD作家完全不同”。
原本BD作家除了按照作画和剧本进行分工之外,不怎么会和其他人进行联合作业。然而Vivès却不拘泥于这些,他对在自己原稿上留下其他人的印记并不反感。
“Vivès能与伙伴一起合作创作,并且主要使用数码方式创作漫画,可以说他是技术方面的改革家。另外他还在博客上发表作品,通过网络转帖增加粉丝,并最终实现文字出版。这种方法也是新一代作家所独有的。”
据说他最近正在参考《食梦者》(*2)创作日本风格的格斗漫画,又有传言说他在使用日本漫画界特有的产品制造式(分工式)方法,以保证每周20页的速度画出作品。
漫画中的“作家主义”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崭露头角的Emmanuel Lepage。他独自承担原著和作画的两项工作,非常强调作家的个人风格。《Muchacho-革命之路》(日文版,飞鸟新社)以革命为题材,而最新作品《Un printemps à Tchernobyl》(日文版尚未出版)则着眼于核电站问题。
“这是根据2008年4月他本人在切尔诺贝利村滞留两周的实际体验所画。既可以说这是一篇采访报道,也可以说是一篇包含个人所遇所想的随笔。他一边走在切尔诺贝利的旅途,一边不断地询问自己为何要来。原本是打算来确认‘死亡国度’的,但结果在那儿看到的却是生命,生龙活虎的居民以及生机勃勃的自然。他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并不是类似反对或赞成核电站这种层次的东西,而是作为一个目击者的现场证言。”
看过漫画后觉得“日本可以居住”
“这是根据2008年4月他本人在切尔诺贝利村滞留两周的实际体验所画。既可以说这是一篇采访报道,也可以说是一篇包含个人所遇所想的随笔。他一边走在切尔诺贝利的旅途,一边不断地询问自己为何要来。原本是打算来确认‘死亡国度’的,但结果在那儿看到的却是生命,生龙活虎的居民以及生机勃勃的自然。他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并不是类似反对或赞成核电站这种层次的东西,而是作为一个目击者的现场证言。”
还有一位BD泰斗也不能忘了,那就是比利时人François Schuiten。他的作品兼具工匠气质和艺术创造性,以城市建筑作为背景的构图十分出色,一条条细线勾勒出梦幻世界。他与身为Manga一代、数码一代的Vivès不同,据说有时候一页作品需要花一周时间。图尔玛多对其代表作品《黑暗城市》称赞道:“这简直就是将艺术和文学完美融合的BD史上的名作。”
负责《黑暗城市》剧本的是Benoît Peeters。图尔玛多对这位作家带有一些“个人”迷恋。Peeters与在日本居住超过10年的漫画家Frédéric Boilet合作,于1998年创作了Tokyo est mon jardin(日文版,光琳社出版)。
“为我创造出访日契机的就是这部作品。我虽然是日语专业,但是在大学二年级时,对日本还不是很了解,曾经有段时间甚至还犹豫过是否要辍学。此时我找到了这部漫画,看过后不禁开始觉得‘这么看来似乎我也可以在日本居住’。在那之前我心中对日本的印象是“奇怪的另一个世界”,认为东京过于城市化,怎么会是能住人的地方,在这种地方日常生活一定十分辛苦。但是这部作品中描绘的东京却很‘和平’。我觉得这里会有适合我的人际关系,于是就想一定要亲眼看看,这就是我来日本最初的理由。所以说如果没有Peeters,也许就不会有世界漫画节了(笑)。”
邂逅一本好书,从而改变了人生,这种事情确实存在。世界漫画节也一定会成为规模更加宏大,并且活力四射的邂逅场所。
(2012年11月9日)
流行文化 漫画 欧洲 法国 核电站 活动 bande dessinée Manga 浦泽直树 Comic BD 海外漫画节 比利时 大友克洋 Moebius Emmanuel Lepage Régis Loisel Bastien Vivès François Schuiten Benoît Peeters 大使馆 国际交流 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