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纸的世界 用美浓纸制作的“和伞”
文化-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竹木伞骨加美浓和纸
雨呀、雨呀,下吧下吧 妈妈撑着蛇眼伞来接我 好高兴呀
(北原白秋作词)
“蛇眼”一词出现在这首代代相传的童谣《下雨》中。它意指蛇的眼睛,此处特指竹木与和纸制成的蛇眼伞。直至昭和时代初期,蛇眼伞一直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中晴雨两用的美丽和伞。
伞柄纤细的晴雨两用蛇眼伞。伞骨上的五颜六色的装饰彩线不仅增添了美感,还起到了加固伞骨的作用
虽然给漂亮的伞起名“蛇眼”有些不般配,但也可谓是别具匠心。红色、蓝色或紫色的鲜艳伞面上有一条白色线条,看上去就像一颗大眼珠,因此得名“蛇眼”。但为什么是蛇的眼睛呢?这是由于自古以来,日本人奉蛇为神的使者,认为蛇眼的形状具有驱魔的神力。蛇眼伞不仅可以遮光避雨,还可以驱魔辟邪。虽然名字有点可怕,却是保护撑伞的人道具。
蛇眼伞远望美丽,拿在手中细看,则会让你惊叹其做工之精巧。从伞顶中央呈放射状展开的数十根笔直的竹木伞骨,精细的彩线,柔和透光的和纸,雨滴落在伞面时的细响……。蛇眼伞还具有两段开合设计,在狭路上与人擦肩而过或是大风天时,可以稍微收合伞面以便通过或不至被风吹翻。
探访蛇眼伞产地
岐阜市加纳地区的制伞业始于江户时代中叶。得益于附近优质强韧的美浓和纸产地的地利之便,这里的传统和伞生产一直延续至今。用棉线加固竹木伞骨,用和纸作伞面,涂抹苏子油作防水处理。蛇眼伞制作工艺由百余道细致的手工工序组成。
岐阜城周围城镇的古老街景与蛇眼伞相得益彰。白色线条图纹犹如巨大眼珠, “蛇眼”之名由此由来
制伞大致可分五道工序,即竹木伞骨制作、伞轴制作、部件组合、铺贴伞面和收尾调整。一把把伞经由各工序的专业工匠之手逐渐成形,并最终完成。
加纳町的和伞批发商坂井田永治说:“岐阜加纳的和伞以细长漂亮为特征。伞骨要尽可能细,伞面用的和纸也必须薄而牢。”
“用作伞骨的苦竹柔韧,抗风耐雨,细细地劈开但绝不会折断。据说江户时代还有收购破旧雨伞的商家‘古骨店’,专门回收和再利用这些伞。”
即使是涂抹了苏子油的强韧和纸,用久之后也会破损,用心珍藏也会遭虫咬。此时,如果重新置换伞面的和纸,便可以使旧伞重焕光彩。只要伞骨结实“无恙”,和伞可以用一辈子。
劳心费力的伞骨制作工序
即使在地道的和伞产地岐阜,能制作伞骨的工匠也所剩无几。在飘溢着竹子清香的作坊,笔者参观了八十多岁的伞骨工匠的工作情形。
伞骨制作是给苦竹削皮除节,并一点一点地劈成细条。圆周约27厘米的竹筒可劈割出100根宽3毫米的伞骨,可以制作两把蛇眼伞。与洋伞不同,和伞伞面是向内侧折叠的,合上时仍能恢复原来竹筒模样的伞才是上等货。因此,100根伞骨必须按原来劈割时的顺序排列起来。
伞骨匠的工作情形。削去苦竹的内侧竹节(左);用劈刀将竹子割成宽约3毫米的伞骨,在竹节处开穿线孔(中);削薄伞骨(右)
光听这些繁琐的工序就足以让人感到郁闷泄气了,但似乎有一些制作秘诀。笔者目不转睛地盯着工匠的手观察,发现在劈割竹筒前,要先用钉子在表面划出一圈印记线条。仅此而已。劈下的竹条伞骨,按照能过还原这条划痕的顺序排列的话,收合雨伞时自然就重现竹筒原本的模样。把它们用极细的竹签依次穿起来,就可以送往进行下一道工序的商家了。
劈割竹筒前,用钉子在表面划一圈印痕,劈下的竹条据此划痕来排列出原来的顺序。将一把伞所需的伞骨用细竹签穿起来,晒干后进入下一道制作工序
在这里,主伞骨和支骨将被连接组合成伞形。一把伞上最关键的部位是两个木制伞轴。伞顶的伞轴固定主伞骨,伞柄中央的伞轴固定支骨。用棉线穿起竹伞骨竹节处的小孔,将主伞骨和支骨连为一体。伞轴和竹节的连接处就是伞的“关节”。正因有了这个“关节”,雨伞才可以开合自如。话虽如此,用棉线连接起竹条,制成能让人日常使用的雨伞,也还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雨伞骨架做好后,送往专贴伞面的商家。在保留着传统风貌的作坊里,或许是心理作用,仿佛时光流逝都显得格外缓慢。伞面工匠的动作富于节奏感,和纸一点点贴上伞骨,渐渐地眼前犹如绽放出一大朵一大朵色彩艳丽的鲜花。“上伞面的时候看不出来,但贴得只要有一点偏差,伞就无法漂亮地收合起来。”
上伞面。伞骨悉数撑开,将裁剪好的和纸贴在上面。主伞骨和支骨的连接处以及伞柄伞轴的开合处也要贴上和纸以增加强度
和伞的伞面是向伞骨内侧折叠的,因此要贴得笔直是件难事。笔者向一位因对和伞一见钟情而立志成为工匠年轻人询问道:“一见钟情能够长久吗?”
那个一直在不声不响专心工作的年轻工匠停下手中的工和活儿,抬头微笑说:“十五年过去了,仍有学不完的东西,没有厌倦的闲工夫。”这份笑容,似乎让我感到了蛇眼伞的未来。
立志学习传统工艺的年轻人,在和伞批发商坂井田永吉的作坊里辛勤钻研和伞的制作
采访、撰文:陆田幸枝
摄影:大桥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