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中的传统美“Cool Traditions”

加藤卓男:为复原虹彩陶器奉献一生的陶艺家

社会 文化

岐阜县多治见市不仅是闻名于世的“美浓烧”陶瓷产地,也是早在三个世纪以前就已销声匿迹的传统陶艺“古波斯虹彩陶器(Lusterware)”的重生之地。陶艺家加藤卓男历经近20年的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再现了长期以来始终是一个谜团的虹彩陶器制作技法。现在,加藤卓男之子加藤幸兵卫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正与伊朗方面有关人士密切合作,致力于推动虹彩陶器重归故里,落叶生根。

丝绸之路,一条贯穿中亚的古代东西方交通要道。借助这条通道,各种文物实现了往来,其中许多物品也经由中国传入了日本。300年前销声匿迹的古波斯陶艺技法在现代日本得到再现,或许也源于西亚与日本之间的这种缘分。被誉为梦幻陶器的虹彩陶器,在陶艺家加藤卓男(1917~2005年)手中重放异彩,不禁使人感到这简直是一种奇迹。

“人间国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陶艺家加藤卓男(岐阜县多治见市,摄于1995年4月,时事社)

卓男花费20年时间不断尝试,最终成就了这一壮举。他找到了复原虹彩陶器的突破口,而这一研究成果,由其子加藤幸兵卫继承了下来。

古代的辉煌

传统的虹彩陶器诞生于九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整个西亚地区遍地开花,并达到了这一地区陶瓷器艺术的巅峰。要创造出虹彩陶器独有的神秘光彩、彷如镀金一般的质感,以及精致的图案,需要具备超乎想象的毅力和技术,那无与伦比之美令人为之倾倒。

虹彩陶器历史上也曾在埃及烧制过,而进入12世纪以后,拉伊(Rayy)和卡尚(Kashan)等现在伊朗高原的中部地区成为了主产地。后来历经多个王朝和帝国,始终兴盛不衰,但到了18世纪前后却突然销声匿迹。

虹彩陶器。鸡首水壶(左)和蓝花瓶

陶艺家加藤卓男家族的陶窑位于多治见市,他是第六代当家,1995年被认定为“人间国宝”,他与波斯陶器的邂逅源于年轻时看到的一本图册。卓男在自传《沙漠之邀》中提到了虹彩陶器与自己专长的“美浓烧”陶瓷器,它们的对比极为鲜明,独特风格与历史烘托出的虹彩之美是何等地吸引自己、何等地感动自己。

1961年,作为交换生在芬兰留学的卓男首次踏上后来多次造访的伊朗国土,获得了近距离接触传统陶器的机会。在伊朗国家博物馆,他如痴如醉地欣赏着青釉、三彩等古代作品。卓男亲眼见到波斯陶器,对它们简直是“一见钟情”。

其中让令他印象最深的便是虹彩陶器。然而,当他得知这种散发着美艳光彩的陶器的制作技法已经失传数百年时,感到十分震惊。能否让它再现光彩?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加藤决定挑战虹彩之谜。但没有想到的是,之后竟然付出了长达20年的时间和巨大的精力。

浪迹沙漠

复原虹彩陶器绝非易事。因为釉药的成分和制作技法等基本信息已经荡然无存。为了尽可能地寻找线索,卓男涉猎各种典籍,详细调查了博物馆内收藏的作品和陶器碎片,但却是一无所获。

他所掌握的有关日本和中国陶器的专业知识派不上用场,流传于欧洲和其他地区的虹彩技法也存在差异,无法为他提供参考。即便如此,卓南依然没有气馁。他定期前往伊朗收集样本,向陶器专家讨教,并遍访古代窑址,展开了细致的调查。他付出大量时间,甚至在当地经常一待就是好几个月,收集了数量庞大的陶器碎片。

经过近十年的反复试验,卓男向其子,也是其继承人的幸兵卫提出希望他在日本协助自己工作。幸兵卫遵照父亲从世界各地寄来的信件指示,尝试调配釉药,研究各种作品的样式,还在多治见市老家的作坊里建造了用于烧制虹彩陶器的陶窑。但即便得到了儿子的协助,他依然未能破解虹彩陶器的秘密。

加藤卓男之子、衣钵继承人加藤幸兵卫。身后是位于多治见市的家传陶窑

经历无数次碰壁,几近放弃之际,命运女神向卓男投来了微笑。1968年造访德黑兰巴列维大学(现在的设拉子大学)时,他听说了波斯陶器研究领域第一人、该校已故教授阿瑟・厄珀姆・波普生前开展的研究情况。波普教授留下的海量资料中,详细记录了釉药化学成分配比、烧制温度和陶窑设计图等关于虹彩陶器制作技法的信息。

彻底查阅这些资料后,卓男这才发现自己迄今的做法完全不对头。原来,波斯陶器使用的黏土与中国及日本的陶器所使用的材料不同,釉药里也含有铅、锡和钠等东亚传统陶艺中不会使用的成分。此外,烧制虹彩陶器的窑很小,一次只能放入几个生坯,而且要用低温烧制。

加藤幸兵卫也像父亲一样,制作从原创到传统样式的各种作品

烧制前的虹彩碗盘

传统的重生

借助波普教授留下的资料,卓南稳步推进研究工作,仅用了短短数年,就成功做出了虹彩复原陶器。1976年,卓南向德黑兰伊朗考古学研究中心所长展示了数件作品,所长非常感动,提出要帮助他在伊朗国立博物馆举办展会。

让虹彩陶器重现于世的卓南不久后却遭到了命运的捉弄。1979年,就在展会筹备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的时候,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了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皇帝,之后的社会动荡打碎了虹彩陶器重归故里的希望。

1980年,原定要在巴格达举办的展会,又因两伊战争爆发而不得不再次放弃。1986年,作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艺术节的一部分,卓南终于成功举办了个展,但仍然未能实现让虹彩陶器重归故里这个终极目标,这令他深感失望。因为他一直渴望从事修复工作,复原那些在他走访过的古代清真寺内看到的缺损瓷砖和用于装饰的虹彩陶器等。

后来,卓南继续致力于创作虹彩陶器,并用日本及海外传统技法制作波斯陶器,但却未能再访伊朗,于2005年离世,享年87岁。

儿子接过父亲重任

卓南去世后,第七代传人幸兵卫从父亲手中接过重任,决心守护重获新生的虹彩传统。幸兵卫认为,要想推广虹彩陶器制作技法,日本与伊朗两国之间的各类人员交流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幸兵卫在虹彩陶罐上精巧地绘制图案

而拉近了两国关系的一个关键人物,便是伊朗的赛义德・阿巴斯・阿拉克奇先生。他最初向幸兵卫伸出援手是在担任伊朗驻日大使期间(2008~2011年)。在升任伊朗外交部副部长以后,他仍与幸兵卫保持交往。在阿拉克奇先生的强烈推荐下,幸兵卫于2011年初次造访伊朗,并以此为契机,首次在虹彩陶器的故乡举办了名为“大虹彩陶器展~从古代到现代~”的展览会。

2017年8月,伊朗外交部副部长赛义德・阿巴斯・阿拉克奇在访问多治见市时,捧起卓南制作的虹彩陶碗

实现了父亲夙愿的幸兵卫,如今正在与伊朗的文化界人士一道,致力于将虹彩陶器的制作技法和知识传授给伊朗的陶艺家,使其能够留传后世。幸兵卫参与设立的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东海伊朗友好协会,还邀请了两名伊朗陶艺家到多治见市研修。

2016年,伊朗陶艺协会的贝弗扎德・阿竺达力会长和卡尚大学的阿巴斯・阿克巴力教授接受了幸兵卫为期三个月的指导。他们积极学习了很多东西,幸兵卫也为两人技艺的突飞猛进感到惊讶。但他仍然表示,要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虹彩陶器的制作技法是非常困难的。

“两人要想完全掌握,还必须再修炼五年。这条道路虽然艰辛,但我坚信,虹彩陶器的传统一定会在伊朗落地生根,再次迎来兴盛的时代。”

幸兵卫与阿拉克奇副部长、伊朗驻日本大使那扎尔阿哈力(左后方)一同欣赏阿巴斯・阿克巴力先生创作的虹彩陶盆

今年8月,阿拉克奇副部长应笹川和平财团邀请访日,期间重访了幸兵卫设在多治见市的陶窑,并在那里表达了谢意,称“伊朗人对包括虹彩陶器在内的文化传统引以为傲,我对加藤父子成就的伟业怀有深深的敬意”。

备受鼓舞的幸兵卫表示:“过去,父亲为促成虹彩陶器重归故里殚精竭虑,遭遇了各种障碍,而现在我感到,那些障碍已经在友好的氛围中逐渐被清除。”

采访、撰文:nippon.com日本网 编辑部 詹姆斯・辛格尔顿(James Singleton)
摄影:长坂芳树
(原文英文)

标题图片:加藤幸兵卫在虹彩小碗上描绘图案

陶艺 人间国宝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