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禅宗的世界

脑科学最前沿巡礼——飞速发展的冥想研究

文化

为什么坐禅和冥想被认为有益人们身心健康?飞速发展的脑科学逐渐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

她身着紧身衣快速走动,一一纠正那些头晕脑胀的女士们的轻微手部动作、芭蕾舞鞋的摆放方式。她名叫村野KOZUE(化名,27岁),在东京都内一家训练馆指导芭蕾训练。学员们谁都不会想到,身形小巧的她,曾经是一名声名狼藉的问题少女,曾因精神崩溃而患上了暴食症。

冥想就是酷刑?

去京都参加了一次为期十天的冥想集训,成为她人生的转机。她是在母亲的朋友推荐下去参加的,集训虽然采用的是当初促使佛陀顿悟的冥想法,但冥想集训并不涉及佛教。基本功就是“沉默的修行”。智能手机自然被禁止使用,参加者之间的交谈和对望也被禁止。每天早上四点起床,中午十二点以后禁止进食,一直到晚上九点,每天大约打坐十个小时。一开始她觉得这不就是酷刑吗。

“但和少年鉴别所(*1)的单间相比,大家一起修行,在精神上很轻松”。于是她不断延续参加十天课程,打坐、清扫,还加入为大家做饭的志愿者队伍。“起初我觉得周围的人都在假扮好人,但后来发现大家真的就是好人,很吃惊。”有一天她突然才发现,不知不觉间自己已经以正常饮食的状态生活了好几个月了。

用冥想来抑制压力激素

证实坐禅和冥想对于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有疗效,这还是最近的事情。其中,麻省大学医学院(沃斯特)分子生物学家卡巴金(Jon Kabat-Zinn)居功至伟。卡巴金同时也是一名虔诚的冥想实践者,他把冥想技术从佛教理论中单独剥离出来,改造成为一套为期8周的课程,命名为“正念减压疗法(MBSR)”。1979年该课程开始应用于慢性疼痛病和精神压力大的患者。到2011年,共有1.9万多位患者完成了该课程的训练,其疗效获得认可。这一事实引起全世界关注。这十年来,把冥想作为脑科学前沿舞台开展的研究取得了飞跃式发展。

通过正念训练或坐禅提高注意力,大脑会变得更加活跃。这样一来,右脑的背外侧前额叶机能也会活跃起来。这将使人的心理变得强大,免疫力得到提高,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记忆力和工作效率。据说,抑郁症患者的大脑这部分机能很不活跃。相反地,如果人处于抑郁状态,负责情绪的杏仁核就会活跃起来,容易分泌出被称为皮质醇的压力激素。而冥想,也有使杏仁核缩小的作用。

在坐禅大国日本,以京都大学和早稻田大学为中心,也涌现出一些年轻研究人员,他们探索试图解开坐禅和冥想与大脑之间的关系。

即便长大成人大脑也还会变化

藤野正宽

我们拜访了藤野正宽先生(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他现正在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深造,是走在日本冥想脑科学研究最前沿的人。

“大学毕业之后,我在医药公司工作了7年。但我开始感到,如果自己都不健康,那就谈不上为世人的健康做出什么贡献了。”

正好那时,藤野参加了一个为期十天的冥想集训,亲身体验到冥想是有益于自身健康的,而且注意到自己的感受和社会对冥想的印象之间存在差距。于是,他觉得“现在该做的事情不是上班”,便向公司提交了辞呈,重新回到京都大学,开始真正开展冥想脑科学研究。

“冥想研究飞速发展,其背景是‘神经可塑性’的观点已经形成。也就是说,即使长大成人,大脑仍保持会变化的特性。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认为长大成人后大脑就丧失了变化的特性而固化了,这在脑科学的世界里是个定论。但是,随着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新技术来测评大脑机能的研究不断进步,人们逐渐发现成年人的大脑仍然保持着变化的特性。2004年,有‘冥想脑科学研究第一人’之称的Richard J. Davidson证实,通过冥想成年人的大脑也会发生变化。”

(*1) ^ 少年鉴别所,在日本指将家庭法院送来的少年收容后,根据医学和心理学等专门知识对其身心状况及性格进行鉴别的国家设施。

大脑过度待机会产生担忧

此处的关键词是“默认模式神经网络(DMN)”。当人类进行感知或活动的时候,大脑的不同区域之间会形成神经网络协同运作。默认模式神经网络,是指在人什么也不做的时候发挥作用的神经网络,比如在人们发呆的时候,在回忆过去、想象未来的时候。也就是说,大脑处于待机状态。但也正因为这种待机状态,使我们可以梳理过去,预测未来。不过,最近的研究表明,如果待机状态过度的话,人就会变得郁郁不乐,被不安情绪所笼罩。

藤野和京都大学“心的未来研究中心“的上田祥行特定助教一起,使用该中心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设备,致力于实证不同冥想类型的疗效差异。到目前为止的研究中,他们了解到,如果进行“对身体的细微感觉不作反应和判断,只是保持观察的冥想”(内观冥想),就会出现和情绪、记忆相关的大脑区域与默认模式神经网络之间联系减弱的倾向。

抑郁症和广泛性焦虑神经症,是对过去不好的经历或对未来感到不安的过度反应。但如果和情绪、记忆相关的大脑区域与默认模式神经网络之间的关联性能够减弱的话,大脑就不那么容易对不好的经历起反应,有可能从那些不良体验所投射出来的对未来的不安之中解脱出来。藤野认为,这个结果有可能关系到“小确幸”的产生,正在准备将研究成果投寄到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

通过“正念减压疗法”等方式经过8周冥想训练,大脑所发生的变化 A=纵切面图 B=横切面图 C=上下切面 D=俯视图 蓝色=前额叶,与免疫力和心理耐受性相关 黄色=海马体,与记忆相关 红色上部=带状沟,与情绪和冲动的控制以及处理心理纠葛等相关 红色左右=岛叶,负责躯体和内脏的感觉 绿色=杏仁核,分泌负责情绪的压力激素 通过冥想训练,蓝色、黄色、红色区域的活动变得活跃,绿色区域活跃度降低。 ※引自Gotink et al.(2016)

α波占优势也不意味着“正念”状态

高桥彻

同样地,早稻田大学则从脑电波领域来探索默认模式神经网络的状况和冥想效果。

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在脑电波研究领域,α波被广泛推崇。就以紧张和放松的情绪为例,研究者认为放松时就是α波占优势,α波被认为有助于促进健康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而正在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人类科学研究科就读的高桥彻(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先生,他所研究的则与此完全相反。根据高桥的假说,α波越强,就越难注意到身体的细微感受,就会变得没法做好内观冥想。反过来,据说在正念状态下,“α波会减弱,人的感觉会磨练得更加明澈,就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联”。

“竞技状态”也能通过训练获得

在体育界,为了提高竞技水平,引入正念训练的动向越来越明显了。高桥通过生理信号和脑电波实时反馈监测做正念训练和冥想时的大脑状态,以此探索构建有助于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和支持冥想实践的“脑电生物反馈”系统。运动员和竞赛者经常挂在嘴边上的“竞技状态”也能简单地人为创造出来的时代,说不定很快就要到来。

野村理朗

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副教授野村理朗,支持藤野开展相关研究。他说,“冥想和一般的放松是不同的。放松并不见得能使大脑消除疲劳。甚至可以说,通过冥想使大脑从默认模式神经网络的过度待机状态中安静下来,这是很重要的。冥想,既不是紧张,也不是放松,而是第三种心理状态”。

脑科学已经飞速进化发展到这种程度了。什么也不做只是在发呆,看上去像是在放松,但对于心理健康来说好像并不一定是好事。正念训练,乍看上去很容易被当作只是一种流行热潮而已。但是,实际上,人们也许已经开始从心底里注意到,禅的意境、冥想、正念训练等这些第三种心理状态的重要性了。

引用文献

Gotink, R. A., Meijboom, R., Vernooij, M. W., Smits, M., & Hunink, M. M. (2016). 8-week 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 induces brain changes similar to traditional long-term meditation practice–a systematic review. Brain and Cognition, 108, 32-41.

采访、撰文:小山哲哉
标题图片:PIXTA

科学 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