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高也暢銷”的日本模式面臨挑戰

財經

2011年度決算,索尼、松下、夏寶這樣的日本大型家電生產廠家,預計無一例外都將淪為赤字。日本製造業的商業模式正遭遇未曾有過的阻力和難關。

2月1日,索尼公司發佈人事變動公告,會長兼首席執行官(CEO)兼總經理霍華德•斯金格將於3月卸任;翌日又公佈,2011年度決算,稅後赤字將達2,200億日圓,大幅超出原來估算的900億日元。索尼的赤字決算已經持續3年,如果僅限於其主要成因的電視產業,則是連續8年的赤字決算。

“現場力”產生高品質產品的極限

說到索尼的電視,曾引以自豪的是其獨自研發的高畫質單槍三束顯像管彩色電視,與眾多廠家所採用美國RCA的遮屏式電視一爭高下,匹敵抗衡。與其他公司相比,雖然售價高卻依然暢銷於市。

價高也暢銷的商品支撐著日本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尤其是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在急速攀高的日圓升值進程中,日本企業以生產面向已開發國家中產階層的高品質商品維繫著其國際競爭能力。

人們一直認為日本企業的強勁底力源於生產現場。比如,豐田汽車通過在生產現場推行永無止境的“改善”,有效地生產出高品質產品;索尼具有個性的產品則是從研發第一線誕生的。

那麼,是不是這種現場的力量減弱了呢?這樣的質疑幾年前就已有所聞。索尼公司也很久沒有推出具有索尼特色的暢銷商品了。

但更為嚴峻的是,有跡象表明,現場的力量誕生出高品質商品這一商業模式正遭遇阻力和障蔽。

2004年至2005年前後平板數位電視進入普及階段時的售價大致是1英寸1萬日圓。而如今,1英寸1千日圓的商品也上市了。在數位化的浪潮中,商品價格下跌的速度之迅猛絕非類比時代可比。

再反觀蘋果公司,他們卻通過組配各企業生產的零部件,推出了便攜式音樂播放器、高性能手機等暢銷商品,由此不難看出,注重現場磨合來追求高品質的模式,難以適用於數位產品的生產。

不能應對價格跌落的衝擊,找不到用武之地的日本企業,在海外市場上甘拜韓國三星等企業的下風,招致業績不斷惡化。

而且,在已開發國家經済停滯不前的今天,市場高速增長的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雖說中產階層正迅速擴大,卻尚不具備已開發國家那樣的購買力。包括家電產品在內,以“價高也暢銷商品”為武器的日本企業,面臨著戰略調整和方向轉變。

以索尼公司的業績低於預測為契機,日經平均指數跌破7,600日圓大關,被人們稱為“索尼衝擊”,這是2003年4月的事情,它和數位化浪潮的興起以及新興市場的急速擴大時期相重合,此後9個年頭過去了,日本企業的苦戰惡鬥仍在繼續。

蘋果 索尼 丸山康之 日圓升值 電視 夏寶 松下 霍華德·斯金格 電氣產品 日本企業 豐田汽車 現場力 廣場協議 數位化 家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