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內閣分權改革,“道州制”的動向成為焦點

政治外交

自民黨在眾議院選舉中取得壓倒性的勝利,奪回了政權,這也將導致在分權改革路線問題上出現相當大的變化。

相對於擴大現有都道府縣及市町村的權限,可能會將中心轉向重新探討地方制度上。因而安倍內閣是否引進道州制,提交把都道府縣重新劃分為若干大區的基本法案,尤其成為當前的一大看點。

重新探討地方制度,重點有所改變?

就在野田佳彥前首相解散眾議院的前一天,內閣在11月15日匆忙決定了一項法案。內容是將地方自治體特定廣域聯合(*1)作為接納機構,以區域為單位使國土交通省地方整備局等中央政府的地方派出機構得以實現移交。不過,這一法案最終未能提交國會,結果是不了了之。

雖然重新探討中央政府的地方派出機構曾是地域主權改革的主要議題,但遭到了中央官廳的強烈阻撓,地方政府也因此步調混亂而不斷退縮。雖然終於走到了內閣決議階段,總算有了一個體面的交待,但自民黨則在政權公約(施政綱領)中明確寫入了反對民主黨推行的派出機構改革的方針。為此,一般認為派出機構的改革事實上將被“束之高閣”。

重要的是基本法案的提出日期

另一方面受到注目的,是道州制的動向,即如何把47個都道府縣重新劃分為若干大區並賦予廣泛的權限。自民黨在公約中提出的目標,是為引進道州制而儘早制定基本法,之後爭取在5年之內付諸實施。

第二次安倍內閣起用了初次入閣的新藤義孝總務相負責有關道州制的事宜。新藤稱,“從大方向來說是必要的”,對道州制的引進表示了積極的姿態。

安倍晉三首相本人也是道州制的積極論者,在初次擔任首相時,曾設立了以行政改革相渡邊喜美為首的有識之士會議。雖然在民主黨執政時期因為與制度論劃界而沉靜下來,但以“大阪都構想”的法制化為契機,再度引發了人們對地方制度改革的關心。

另外,此間還牽涉到與日本維新會、大家的黨等所謂第三極勢力進行部分聯合的考慮。安倍政權在下次參議院選舉中的目標,是爭取改變眾參兩院的扭曲狀態。“推進道州制”問題不僅是執政的自民黨和公明黨、也是與維新會、大家的黨可以統一步調的為數不多的議題。作為參議院選舉後“自民、公明”與第三極的黏合劑,在政治上值得注目。

自民黨所研究的基本法案,實質上等同於《道州制國民會議》的設置法案。2012年9月總結歸納的主旨大綱,對於“道州”的內容僅停留在表明極力限制國家的作用等基本理念與方向上。

設置以首相為本部長的道州制推進本部,由國會議員和有識之士組成的首相諮詢機構負責具體的制度設計工作,要求在3年內提交答覆報告。一般認為,之所以不要求法案具體觸及各種論點,是出於希望優先通過法案的目的。

需要從長計議地探討

但是,即便是基本法案,實際上提交國會的門檻很高。新藤總務相對基本法案的提交日期,也措辭慎重地表示“必須進行深入的討論”。

正因為道州制直接關係到府縣的存否問題,以知事為首的地方行政長官多持慎重或反對態度。日本47個都道府縣的結構在長達120多年的時間裏基本上沒有變化,各自的社會、文化因素已深深地札下了根,因此實現道州制改革需要極其強大的政治能量。在參議院仍為第一大黨的民主黨對道州制基本上持慎重態度;在參議院選舉之前,安倍內閣會以經濟對策為中心,首先確保“安全駕駛”,在1月份召開國會常會時,也就缺少急於提交法案的動機。為此,目前由第30屆地方制度調查會主持的大城市制度討論,將會成為地方制度改革的主力。

此外,還要看自民黨到底有幾分決心實行道州制改革。一方面說要實施道州制,另一方面又反對把中央政府派出機構移交給地方,這種姿態從分權角度來看是自相矛盾的。

自民黨的基本法規定,道州制下的國家事務“必須做到真正立足於全國”,故而留有相當寬泛的解釋餘地;事實上,它還令人們疑慮,是否會選擇合併現有府縣這類做法。

對於道州制,政界有人單純認為,這是削減行政成本的手段;同時也有人提出與原本實行道州制的目的正相背馳的觀點,認為較之現行的都道府縣,可藉道州制更進一步地加大中央政府的干預力度。正因為如此,起步時的準備工作十分重要。今後以大都市圈為中心,日本社會將受到超老齡化的洗禮,不久即將進入人口減少的社會。無論執政黨還是在野黨,都需要對國家、廣域自治體、基礎自治體(市町村)所要承擔的作用以及對居民的行政服務,從長計議進行認真的探討研究。

(*1) ^ 廣域聯合,指數個地方政府之間組成的共同進行某些行政事務的組織,目的是起到加強地方自治的作用——譯註

道州制 選舉 人羅格 野田 眾議院選舉 分權 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