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專訪:新書《TAIWANESE 故郷喪失者的故事》中,我重新探問了戰後的日本和臺灣——野島剛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戰前從臺灣遷移到日本的臺灣人,至戰後留在日本發展定居,抑或往來於日臺之間,在日本的文學、演藝、商場、甚至政治等各領活躍的在日臺灣人,在長久異常的國際關係中,緊緊維繫著日臺雙方深厚的情誼。這些失去故鄉的人們,擁有堅韌樂觀的特質,令人佩服,也值得借鑑。

野島剛 NOJIMA Tsuyoshi

nippon.com資深編輯。新聞工作者。大東文化大學社會學系教授。1968年生。上智大學新聞學專業畢業。在讀期間,曾赴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留學。1992年進入朝日新聞社。後留學於中國廈門大學。曾任新加坡分社長、臺北分社長、國際編輯部副部長。「朝日新聞中文網」創辦人兼總編。2016年4月開始成為自由媒體人。不僅擅長現代中華圈的政治文化報導,還以徹底的歷史問題採訪而聞名。著書有《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聯經出版)、《銀幕上的新臺灣:新世紀臺灣電影裏的臺灣新形象》(聯經出版)。《故宮90話:文化的政治力,從理解故宮開始》(典藏藝術家庭)、『何謂臺灣』(築摩新書)、『臺灣為何能防備新型冠狀病毒』(扶桑社新書)、『新中國論 臺灣香港以及習近平體制』(平凡社新書)等。官網:野嶋剛

明年3月,臺灣的游擊文化將出版《TAIWANESE 故郷喪失者的故事》(暫譯,日文原題為「タイワニーズ 故郷喪失者の物語」,小學館出版)。一般來說,日文版上市到譯本完成,最少需要1年到1年半的時間,這次預計9個月就出版的速度,可以說是翻譯出版的特例。這些出身臺灣的人在日本社會中持續奮鬥,臺灣人會如何看待這些故事?野島剛先生的諸多著作如《兩個故宮的離合》《最後的帝國軍人 蔣介石與白團》《台灣十年大變局》都曾在臺灣出版,他也提到:「臺灣有『臺灣之光』這句話,出現在這本書中的人物都非常適合稱作『臺灣之光』。但是他們的故事,不只是日本,在臺灣也未曾被充分介紹。我很期盼聽到臺灣社會對這本書的感想。」

敬佩臺灣人的堅強韌性

手嶋  在本書中,出現非常多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如政治家蓮舫、作家東山彰良、經濟學家辜朝明、歌手翁倩玉等等,書名「タイワニーズ」(譯註:作者以日文片假名標注英文Taiwanese),有何特殊意涵?

野島  書中出現的人,有的父母皆出身臺灣,卻在臺灣無處容身,為求生存只好移居日本;有人變更過好幾次國籍;也有人是臺日混血,他們都是無法以所謂「臺灣人」「中華民國人」「日本人」「日本國民」等等固有觀念的框架來說明的人。

一般而言,這樣的稱呼很容易牽扯上如何定義國家和國民等等政治問題,但我在本書中想強調的是,臺灣人因為自身的流動性和無國籍性而獲得的「堅強韌性」,因此才以日文片假名拼寫「タイワニーズ」,試圖模糊界線,花費許多心思讓讀者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在副標題的地方則明確地定義他們為「失去故鄉的人」。

本書一以貫之的是,對於臺灣人的尊重與敬佩。臺灣人就算失去了國家,失去了故鄉,仍然保有一股強韌的生命力,這是日本人所欠缺的,而且臺灣人非常開朗,並未失去樂天的個性。坦白說,我覺得這樣的臺灣人非常令人佩服。

日本、臺灣、中國近代史層層交織下的臺灣家族故事

手嶋  這本書中描繪的大多是知名人士,其中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演員余貴美子。她和客家之間的關係居然如此深厚,實在很新鮮。

野島  這也是我採訪時感到驚奇之處,她在日本的演藝事業中,並未刻意展現自己的臺灣、客家出身。從「余」這個並非日本人的特殊姓氏來看,誰都知道她是外國人,但除此之外,幾乎沒有聽過足以連結她和臺灣之間的資訊。

余貴美子的祖父出生於臺北近郊的桃園,她在幾年前開始和當地的客家人往來,心中逐漸升起作為客家人的身份認同,聽說是當地的余姓居民找到她們家族譜系的關係,客家人裡面同姓特別團結,余貴美子雖然不會說中文和客家話,但現在仍保有中國民國籍。

她曾強烈地表示:「與其說我是日本人或臺灣人,不如說我是客家人。」筆者認為這樣的自我認識,就是臺灣人的特質。我採訪的臺灣人裡面,有不少人提到自己的自我認同「不是日本人,也不是臺灣人」,或是「兩者皆是」,我想這便是喪失故鄉者的感受性,這並非負面批評,也許反而可以說,就是因為沒有故鄉,所以更加強韌。

手嶋  中國的鄧小平和新加坡的李光耀等等,成為了世界級領袖,他們都是客家人。

野島  中國革命之父孫文也是客家人,臺灣的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和現任總統蔡英文也有客家血統。客家族群是漢族之中的「少數民族」,被稱作「流浪民」,背負著艱辛困苦的歷史,因此擁有刻苦耐勞的價值觀。我特別關心的是客家的「硬頸」精神,取義於「脖子硬不低頭」,引申為「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演員余貴美子的演技非常有厚度,堅定踏實,有種大地氣息的感覺,就算是簡短的台詞,亦能展現力量和存在感,因此三度榮獲日本電影學院獎的最佳女配角獎。採訪余貴美子後,經過多方思索,對於她的演技力量,我認為在她背後支撐的即是這個客家的「硬頸」特質。

手嶋  同樣是演藝人員,翁倩玉家族可以說是華麗的一族,體現了中國、臺灣和日本的近代史。

野島  她的家族也有讓日本人感到驚訝的故事。ジュディ・オング的中文名為翁倩玉,她的祖父是翁俊明,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擔任醫生,可說是當時的菁英,同時也是愛國主義者,信奉孫文;他曾為了暗殺袁世凱――袁排除孫文後,意圖獨佔全部的革命成果――而化身刺客,手握霍亂弧菌潛入北京。他自己也在中日戰爭中遭到毒殺。當時和翁俊明一同策劃暗殺的是臺灣的毒物專家杜聰明。他的兒子杜祖健之後也成為毒物專家,任教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獲頒該校的名譽教授;奧姆真理教造成的地下鐵沙林毒氣事件爆發時,他曾指導日本警視廳如何檢測沙林毒氣,拯救了許多日本人的生命。東亞歷史讓人實際感受到何謂跨越時空的相互連結。

從人們的生命故事重新思考日本和臺灣的關係

手嶋  我認為野嶋先生試圖透過臺灣相關的著作,重新探問「日本戰後」這個問題。在這層意義上,這個名為「タイワニーズ」(Taiwanese)的書中所論及的各個人物,也都是成就「日本戰後」的人們。

野島  戰後日本,所謂臺灣問題很容易就被掩蓋在中國問題、朝鮮半島問題的陰影之下,但日本的近代開啟於中日甲午戰爭,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起點就是領有臺灣。日本的臺灣統治史比朝鮮半島還要長15年,但一談到殖民地問題時,提到臺灣的次數卻比朝鮮半島少太多。若從「殖民地=日本的歷史責任」這樣的觀點來看,有不少臺灣的相關史料卻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向,所以在此框架之下,臺灣比較難以討論。

但若要談論日本的近代,不可能避談臺灣。臺灣人如何接受日本統治這件事,對於如何評價戰前的日本,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當然,那絕非漾著玫瑰色彩的美好年代,而是誠實地面對歷史事實,客觀地評價每個問題的功過對錯,這是每個日本人都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此外,中日建交後,長年以來臺灣都隱沒在「中日友好」的強烈陰影之下,支撐著日本和臺灣之間如此不正常關係的人,就是本書中我稱作「タイワニーズ」(Taiwanese)的諸位登場人物。我在前一本書『台灣十年大變局:野島剛觀察的日中台新框架』裡面,從政治、歷史的層面結構性地分析了戰後日本社會遺忘臺灣的種種原因。而這次的新書則仔細地描繪每位人物的生命故事,從鮮活的真實之中重新探問日本和臺灣之間的關係。

TAIWANESE 故郷喪失者的故事

野島 剛(著)
發行 小學館
四六版 320頁
定價 日幣1500元+税
他們的存在,緊緊維持著雙方深厚的情誼

戰前曾是「日本」的臺灣,戰後又變成「中國」的臺灣,1990年代邁向民主化後希望自立的臺灣。歷經戰爭、統治、冷戰,日本和臺灣的關係,時常在風雨飄搖之間擺盪,卻仍舊構築起深厚的相互連結。其中緣由為何?正因為有許多出身臺灣的人,往來於臺日之間,扮演著「接點」的角色之故――引自前言

來自臺灣而生活在日本社會的在日臺灣人=タイワニーズ(Taiwanese)。作者為朝日新聞的前臺北支局長,藉由描繪出這些臺灣人的面貌身影,追尋他們的過往歷史,同時也揭露戰後日本歷史中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臺灣 華僑 書・書籍 作者專訪 戰後史 客家 台湾 華僑 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