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的抗議遊行與全球化

政治外交

世界各地的市民運動風起雲湧。中東“茉莉花革命”引發的“民主化”波瀾、中國的抗議遊行、俄羅斯大選中的市民抗議運動、美國“佔領華爾街”的集會抗議活動……

這些市民運動的背景多種多樣。既有對權威主義政治手法的反抗,也有對政府及政黨高層的腐敗的聲討。另一方面,伴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社會貧富差距愈發擴大,於是出現了要求改正的行動;還有對自由主義經濟原理行之過度的批判之聲。此外,還出現了民主化的發展使宗教廣泛介入政治的逆反現象。再有,像歐洲那樣,在傳統的階級觀念很強的地方,解決貧富差距問題引發反體制運動,導致產生了極左與極右的極端運動。

“對全球化的反抗”只是表面現象

引發如此諸多動蕩的共通原因,是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出現停滯,以及貧富差距的擴大鬱積起民眾的不滿。而在貧富差距存在的同時,許多國家社會流動性呈減少跡象,它直接影響到教育機會的不平等,這才是問題所在。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或者說為什麼問題愈發嚴重了呢?

不言而喻,其基本原因之一在於全球化的進展。市場原理的普及和民主主義的擴大,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都導致了自由競爭的強化,不可否認,競爭失敗者的不滿為此日益積壓膨脹。但是,如果把現在的世界現象視為只是對全球化過程中貧富差距擴大的不滿,那麼可以認為這種觀點略顯膚淺了。

本來,全球化是一個世界規模的同化和融合過程,同時又是一個不可避免地伴隨著排斥和異化的過程。如果不排除乃至摒棄不適合市場原理和民主化的事物,同化與融合就不可能實現。違背市場原理的事物與其說是敗退出市場,更多的實際上是被市場所排除。失業者中,雖然存在著雇用市場競爭中的失敗者,但由於種種原因(比如低學歷、外國國籍等)而被市場排斥在外的人,也應該不在少數。可以說在政治上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說,民主化必須與世俗同流之處,宗教與政治緊密結合的運動,事實上有著被“民主的”政治進程所排除的傾向。

從根本上解決“排斥與異化”

這樣看來,現在世界上此起彼伏的相當大部分市民運動的原因,與其說在於反抗全球化或是意欲矯正其缺陷,不如說全球化本來存在著問題,即全球化原本既是加深依存、相互融合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排斥與異化”的過程,可以說這才是真正的導火線。

雖說如此,我們也不應持有反對全球化或是救濟競爭中失敗者的想法,重要的是要致力於從根本上解決全球化特有的“排斥與異化”這一機制本身。

(2012年2月9日)

政治 民主化 全球化 抗議運動 小倉和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