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與日本文化

社會 文化

在談及某個國家時,我們往往會先從該國的人口、GDP(包括總量和人均)、國土面積方面展開話題。因為它們都可以用客觀數字表示,容易和其它國家進行比較或者在世界中為其排名定位。

對「生活品質」的國際比較

但是,這些數據無法提供給我們有關該國生活品質的滿意回答。於是,近來出現了通過各種指標展開的國際比較。UNDP(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HDI(人類發展指數)結合人均GDP、平均壽命、教育這三項指標來衡量一個國家的人類生活發展水準;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幸福指數(Better life Index)則綜合11個項目的數據,評測各個國家居民幸福(Well being)程度。同時,也有各種民間調查,例如《新聞周刊(Newsweek)》雜誌的「2010年,世界100個最好國家(World’s Best Countries, 2010)」、《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的「2012年,人均綜合財富(Inclusive wealth per person, 2012(依據IMF、聯合國、世界銀行等發行之資料製作))」等。

此外,還有從人們的意趣角度所作的調查,比如那個國家的國民有怎樣的特點、想不想去走訪一下那個國家等等,這種調查雖然略帶有主觀色彩,卻也很有意義。這類調查,受其特性所限,往往採取民意調查的形式。雖然缺乏科學性,但這種榜單反而能很好地反映出大眾的興趣關心之所在。例如《讀者文摘》雜誌的「最適宜居住的城市(Most Livable Cities)」、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各國在世界的影響(View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nfluence)」、賽門•安霍爾特(Simon Anholt)的「國家品牌指數(Nation Brand Index)」等即屬於此類調查。

軟實力獲得肯定

以上無論哪一種排名,都不能100%反映出某一個國家的價值,或者完全滿足某一個人的趣向所好。但是,如果把幾種指標綜合起來,那麼在某種程度上還是不難得出結論的。從這一觀點出發,試將以下7種榜單中日本的排名,與經濟總量高於日本的美國和中國做一比較(部分統計未將中國列為對象)。

指標日本美國中國
人類發展指數(2009) 10 13
幸福指數(2012) 21 3
世界100個最好國家(2010) 9 11 59
人均綜合財富(2012) 1 2
最適宜居住的城市(2005-06) 12 23 84
各國在世界的(正面)影響(2009) 2 7 8
國家品牌指數(2009) 5 1 22

根據這些資料可以推斷,較之於在數字上反映出來的經濟指標或是傳媒渲染的形象(政治停滯不前、社會問題嚴峻等),日本在安全、清潔、社會團結一致、體諒關懷、教育、技能等人力資源、文化的創造性等軟實力方面得分很高,國際口碑頗佳。

獲得這些肯定的一個因素,一般認為是日本人的「國民性」。對此,筆者將在下文中試做若干考察,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獨特的自然觀孕育的日本文化

日本人思想觀念的特徵之一在於自然觀。歐美人認為,人因為有理性而尊貴,而且,對理性的肯定產生了二元論的概念,其文明的基礎是建立在人類可以征服沒有自我意志(不過是機械性存在)的自然這種觀點上的。但是日本人認為,人類歸根到底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征服自然實屬妄尊自大,應該與自然同生共處,融為一體。

歐美的方式產生了科學技術,為文明做出了貢獻。但過於相信科學和人類的狂妄自大,使人類始終抱有遭遇災難的風險。誰都無法保證人類可以完全控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全球暖化。資源的濫採濫用可能破壞生態平衡,而一旦遭受破壞,則依靠人力是無法挽回的。善惡二元論正導致國家間和民族間永無止境的憎惡連鎖。聖經中傾訴人類狂妄自大之危險的巴別塔,也是對人類現實社會的警示。

與之形成對照的是,日本人畏懼自然,這就對用科學技術征服自然的行為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自然界存在著以複雜的生態系統為代表的規律,日本人認為它們是人類無論如何無法理解掌握的,這就成為在科技進步方面落後於歐美的原因,同時也領悟到人類自身能力的局限,即便科學已如此發達,也並不能自製出細胞。茫然的科學實驗,只會產生出弗蘭肯斯坦這樣的科學怪人。日本人的這種認識都是來源於他們內心裏對自然的敬畏。

眾所周知,日本人對自然,特別是季節的變化非常敏感,與自然融為一體並從中享受快樂。書信的開頭必定會寫上一兩句與季節相應的詞句。同樣表達下雨,會因季節不同名稱各異。老百姓對司空見慣的魚的叫法,也隨季節而不同。比如,五月雨、初鰹(一年中最早上市的鰹魚)是指5月,名殘鱧(秋、冬季節的海鰻)則是9月,從名稱上就可以判斷出是什麼季節。日餐在裝盤盛碟時也必定會配上應季的枝葉或花瓣。

日本人自古以來不僅相信動植物,有時甚至還相信無機物都有靈魂,對它們十分珍重。動物化身為人報答悉心照料之恩這類故事出現在許多傳說和童話中。動物和人一樣知恩有情,日本人感到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有的地方還有供針的習俗,把折斷、彎曲、生鏽的縫紉用針拿到神社供奉。這些都不是原始宗教的泛神論,而是日本人至今依然具備的一種世界觀。

敬畏自然,認為自己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這種謙虛的態度,使得人們能夠對他人也保持謙虛,為了整體而努力克制自己。這樣一來,整體得以改善,自己也得益其中;相反,如果一個人私慾先行,那麼眾人效之,就會引起混亂,結果導致大家都蒙受損失。日本人深知這個道理,並從「3.11」大地震後東北災民的行動中很好地表現了出來。對不堪忍受的大自然的肆虐,人們將其認為是「無可奈何」之事而不去無益地怨憤。這決不意味著「宿命論」,而是一種極其現實的智慧的表現,他們不在非建設性的事物上耗費無用的力氣,而是和家人、朋友攜起手來,等待自然賦予的新的恩澤。

海外創作人員的短期學習交流項目

外國藝術家研習會 照片提供:ARCUS項目執行委員會(茨城縣守谷市)

相繼不斷的自然災害和每一季節的山珍海錯——大概就是這樣的歷史使日本人產生了這種哲學觀。地球有限的自然,如今已經不能再任憑人類無盡的慾望繼續破壞下去;同時善惡二元論導致的反恐和報復的惡性循環愈演愈烈。在這種情勢下,不妨將日本人的價值觀為世界所共有。而且,正因為很多人隱隱約約有所感悟,所以今天蘊藏了這種理念的日本文化才會博得世人的喜愛。

日本的許多漫畫和卡通不單純是一種娛樂。猶如迪士尼卡通勸善懲惡,詮釋和傳播「美國之夢」那樣,日本的卡通有意無意暫且不論,其中都蘊含了日本式觀念,宮崎駿的卡通就是一個典型。尊重自然,懲戒人類的傲慢,它通過感性而非語言傳達給了世界各國的動漫愛好者。如上所述,大概就是因此使日本的形象提高到數字、語言無法表達的高度。

拼命用語言來表述那些無法用語言說明的事情——我的這種努力就到此為止吧。各位讀者,希望你們一定到日本來短期逗留一段時間。日本的文化廳以藝術家、創作人員、研究人員為對象,從2011年開始實施了短期逗留形式的「artist in residence」項目,為他們提供財政援助,支持他們的創作活動。此外,文部科學省和民間組織也有各種招待留學生的項目。希望大家利用這些項目走訪日本,憑藉各自敏銳的感受力來驗證一下我的假說是否正確。

(2013年1月17日)

漫畫 文化 BBC OECD GDP 動漫 社會 UNDP 近藤 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