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為什麼感覺不到成效?

政治外交

「通過IT創造競爭優勢」、「通過IT實現革新」,日本的IT界一直在高呼這樣的雄壯口號,過去20年如此,現今依然如故。

「真是這樣嗎?」「具有現實性嗎?」

非IT行業人士不禁會發出這樣的疑問,置身IT的我也不例外。

感覺不出成效的IT

如做若干辯白,那麼毫無疑問IT是取得了一定成果的。你可以回憶一下10年前的工作情形:每月的結算工作,要做到第二個月月中,季度決算等的處理工作,總是處於延誤狀態。

ERP(企業資源計劃)等資訊處理系統的高速化,以及對分別構建和運行的各種業務和部門系統的綜合統一,無疑為提高工作效率和節省勞力做出了貢獻。例如,營業額管理系統中輸入的營業額訊息,作為賒欠款數據自動登記反映在會計系統中。但是,即便將這些成果和貢獻考慮在內,一定仍有很多人會提出「是否有效果」的疑問。

完整正確的質疑是這樣的:「花費了那麼多IT預算,是否出現了與之相當的效果呢?」

意外地不為人知的IT市場…預算花到哪裏去了?

你了解日本的IT市場規模嗎?這是一個足有約14兆日圓的龐大市場。其中不包括電子商務(EC)的交易額、線上遊戲(Online Game)業的銷售額。附帶提一下,在世界市場上,美國居首,約為日本的2倍。其次是EU、中國、日本,規模幾乎相同。以國別而論,依次為美國、中國和日本。

在如此巨大的市場中,儘管企業消費了巨額預算,然而要問是否出現了相應的效果,或者是否實現了「創造競爭優勢,加快革新進程」,則似乎沒有實際感受。

為什麼會這樣呢?

「阻止競爭劣勢」,而非「創造競爭優勢」

日常工作沒有IT無法運轉。問題在於直接支持業務的系統。現在,會計系統、接單管理系統、庫存管理系統、生產管理系統等,資訊處理系統似已覆蓋了企業的整個價值鏈(Value chain)。沒有資訊系統,無法完成任何顧客的訂貨。換言之,資訊系統已被深深併入了各項業務之中。

為了極其普通的業務,必須要置備高額的資訊處理系統,最大的問題正在於此。

資訊處理系統確實在業務高效化、防止錯誤等方面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但距創造競爭優勢和革新,則相去甚遠,這就是實情。

但是,如今再回到人工作業也很荒唐。從訂貨到發送一天就能處理的事情,人工作業需花費3天,難以為人接受。 1天來處理業務算不上競爭優勢,人工作業則明顯落入競爭劣勢。換言之,企業為了「阻止競爭劣勢」而在資訊處理系統上花費了大量預算,可以說這就是目前的真實狀況。

未在新的嘗試上投入預算

日本企業的IT預算,各行業間存在差距,但一般為營業額的1%至3%。巨額預算用在了「阻止競爭劣勢」上,或許讓人難以理解。但是,預算的近7成都消費在了現存系統的維修管理上,而且,這樣的預算難以削減,常常被人形容為「積雪」(意即只要繼續使用該系統,每年必須投入預算用於維修管理)。

也就是說,用在新業務工作上的預算是3成左右(當然未必因為是新工作,就肯定有助於「創造競爭優勢」)。這一事實顯示,IT預算以「阻止競爭劣勢」為中心消費的可能性是極高的。

三個根深蒂固的問題

為什麼維修管理成本難以降低呢?其理由有以下三點。

第1是「黑盒子」,即不了解系統內部的結構。陳舊的系統沒有留下設計圖的情況也不罕見,即使有設計圖,很多情況下它與系統並不完全一致,因為在改造過程中,很多都沒有相應地對設計圖進行更新。也就是說,作為維修工作的一個部分,在改造時也必須一一對現有系統進行分析作業,而且這種分析作業需要相當的人手。

第2是「複雜化」。企業的資訊處理系統成為眾多「部分優化」系統的一個集合體,需要相互進行數據的協調聯合。(稱之為系統間的接口,將所需系統組合起來)。這就進一步加深了複雜化的程度。即使只想改造一個系統,還存在著其它許多必須同時改造的系統。

第3是「人才固定化」,即只有特定的人才懂得系統內部結構,設計圖只存在於特定技術人員腦中的狀態。人才固定化促使技術人員的工作固定化,它雖有確保僱用的一面,但可以說,同時也剝奪了他們積累職業經驗,挑戰新技術的機會。

難以實現的「可視化」

我想就以上三個問題所產生的高成本及其對策,重新做一個講解。不過,可能會有不少人抱有這樣一個單純的疑問:「將系統「可視化」不是就行了嗎?」但實際情況卻是,長年以來「可視化」一直無從著手。

於是就產生了另一個問題:

「CIO(首席資訊長)都做了些什麼?」「真的需要CIO嗎?」

對這個敏感的問題,我想留在下次探討。

IT ERP C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