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的「微粒子化」和惝恍迷離的抗議活動

政治外交

激烈的市民抗議活動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它們既不是對獨裁政治體制的革命運動,也不是對觸犯人們感情無視人權行為的抗議活動,而且這些抗議行為始於自然發生,瞬間蔓延至整個社會,其速度令人瞠目結舌。

由「微不足道」之事發展成暴亂

雖然像印度的集體強奸案及其後的遊行那樣,並非不存在因群情激憤而引發的抗議活動,但同時也有像埃及的反政府遊行那樣的事例。即因有可能威脅到國家的安全保障,市民遊行受到軍事鎮壓,而這種解決方式本身又引發出連鎖性的抗議活動。

但是,最近在若干新興國家發生的激烈的市民抗議活動,不是以動搖國家根基的事例為契機,並且其發端初看也並非是那種能一氣引爆市民感情的事情。例如讓我們來看看土耳其、印尼、巴西的例子。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是因為反對拆除公園而發生了市民抗議活動,印尼是為反對汽油漲價舉行的遊行示威,巴西則是因為聖保羅的公車票提價引發了騷亂。它們都是從「微不足道」的事情發展到全國規模的抗議遊行。這些國家的共同之處,都是經濟發展順利,而且處於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政府的統治之下。

 個人面對政治的局面

在印尼,為抗議政府提高汽油價格,工人、學生等舉行了遊行(照片:AP/Aflo)

在民主政治體制大體確立的社會,為什麼市民不利用議會或言論,而是會為一件乍看無關緊要的事情,紛紛湧上街頭,展開激烈的抗議活動,甚至引發流血騷亂呢?

而且,這種現象為什麼會出現在近年來經濟發展迅猛並且國際地位也日益提升的新興國家呢?

其答案就在於市民的微粒子化上。

以往維繫政治家和市民的組織,例如政黨、工會、各種利益集團等緩衝性組織,因經濟的發展、政治的民主化以及全球化,其影響力大大減弱,漸漸形成市民個人面對政治的狀況。

在這種狀況下,微粒子化的市民往往會以某事為契機,通過網際網路等聯合起來,一舉參與到「恍然迷離的集體行動」中去。這是因為,「中產階級」這一經濟發展和民主化的產物,被夾在大多安於宗教價值觀的貧困民眾和獲益於全球化的富裕階層之間,他們面對著的,是自我社會認同的不穩定性。

統治的​​正當性依據

從另一個角度觀察這種現象,可以說在民主社會中統治的正當性如今變得相當複雜。

第一,在選舉中正當選出的政府,已不能僅憑這一點作為正當統治的依據了。第二,實施的政策若不能收到預期效果,那麼在下一屆選舉中即會敗北。從這層意義上看,考驗政策有效性的民主政治的尺度,也變得略微陳舊。也就是說,僅憑選舉結果、忠實地執行政策,已不能充分維護政權正統性的基礎了。

微粒子化的市民,正因為是一顆顆微粒,才會關心「微不足道」之事。同時,微粒子化的市民通過網際網路,結成輪廓不清目的不明的一時性的迷茫徬徨的集團。而這種迷茫徬徨的集團存在著或再度微粒子化或被其他成員組成的集團操控的危險。

政府要防止這樣的惡性循環,至少必須不斷發展經濟,並將其成果以具體可見的形式展示給民眾。否則,市民將於貧困大眾一起,將宗教價值觀滲透於政治,或依賴於軍事、政治的「獨裁」者,或自行傾心於國家主義思想,與倡導反全球化的勢力結為一體。這裏,發展經濟和民主主義政治之間的關係這個既老又新的主題,就在以往從未有過的另一層次上出現了。

對全球化的反叛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印尼、土耳其、巴西這些國家,都是宗教勢力深深植根於社會和政治兩個層面的國家。駐巴西的外國使節團團長(所謂外交團長),決定由天主教的大本營梵蒂岡的大使擔任,這無非就是公認了巴西是天主教國家。

印尼是世界上擁有伊斯蘭教徒最多的國家;近代的土耳其雖然自建國以來主張伊斯蘭與政治分離,是世俗主義國家,但圍繞其具體形態的政治爭論非常激烈。

就這樣,宗教在民眾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社會,經濟發展的浪潮和全球化的浪潮同時洶湧而至。全球化使各個國家、政府單純地以國內的理論來推進經濟社會政策變得困難重重,同時在經濟上社會差距擴大,而這個過程中政治上的「緩衝組織」遭到摧毀,作為其反作用,一方面出現了宗教思想的重新抬頭,另一方面催生了對全球化價值觀的反叛。

所以也可以說,「市民的微粒子化」是全球化的產物,「惝恍迷離的群體行動」是反叛全球化的一種形式。要確切應對這種局面,不可停留在各個國家的層次上,必須在世界範圍,從全球的角度去考察市民的微粒子化和惝恍迷離的群體行動。

(2013年7月15日)

政治 小倉 和夫 全球化 印尼 巴西 土耳其 市民 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