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辦2020年奧運──東京為何勝出

社會

申辦戰略,三維立體分析

9月7日,國際奧委會(IOC)大會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經投票,東京擊敗馬德里和伊斯坦堡這兩個競爭對手,成功當選2020年奧運會及帕運會主辦城市。

關於東京勝出的原因,除了東京申奧活動自身的成功之外,我們還必須考慮到對手城市戰略和作戰的失敗這一反面因素。此外,還能列舉的理由就是,國際形勢和各國國內的政治經濟形勢方面的因素均有利於東京。這個因素甚至比三個申奧城市各自意圖、謀略與活動更重要。

換言之,或許可以說東京的勝出原因可以解析為構成立體的三條軸線,一是東京的戰略,二是對手城市的戰略,三是各申辦城市均無法掌控的本國政治經濟情況。本文僅針對第一點試做出一些粗略的分析。

東京的克服弱點戰略正是獲勝關鍵

簡單地來說,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東京的戰略之所以成功恰恰在於東京自身的弱點,正是力圖克服這些弱點的戰略和努力成為了東京的得分。

曾作為東京的弱點廣受詬病的首要問題是東京都民和日本國民對申奧的支持度較低。2012年時,民眾支持率一度跌破了50%。

為了提高支持率,申奧工作者採取了發放奧運徽章、製作各種宣傳冊、策劃組織後援會和聲援活動、在網上採訪各界領袖等措施。此外,商工會議所和扶輪社(Rotary Club)等經濟界會議的支持申奧的活動,以及國會、都議會、區議會的決議和都議會議員到地方尋求支持等行動,雖然進展緩慢,但各種宣傳活動確實提高了民眾的支持率。

藉著倫敦奧運會之勢,上述活動進一步受到了社會的關注,尤其是倫敦奧運會獲獎選手凱旋後的巡遊活動,更是將全國的申奧熱情推向了高潮。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此番支持率緩慢上升的過程,恰恰成為了促使日本人愈發堅定團結的催化劑,這在最後階段的票選戰中轉化為了日本團隊合作的精彩表現。換言之,最初支持率的低迷反而推動了相關人士熱心的宣傳行動,激發了國民各階層的熱情,這又反過來促進了申奧活動直接參與者的團結與合作,最終將我們引向了勝利。

(左)3月5日,IOC評估委員到東京實地考察,孩子們在國技館門前夾道歡迎
(右)寫滿運動員、相關人士簽名的申奧旗幟(圖片提供:東京2020年奧運會及帕運會申辦委員會)

中韓兩國未進行公開妨礙

東京的第二個弱點在於亞洲尤其是中國和韓國這兩個鄰國未表示支持東京。特別是在國際社會上,也有許多人將日本與中韓之間的緊張關係視為東京的不利之處。當然,在針對個別IOC委員方面,東京申奧人員也曾採用各種形式在私底下暗暗努力,試圖獲得中韓兩國奧運相關人士的指點。但日本政府和體育界領袖卻幾乎從未採用公開形式正面向中國和韓國的領導人尋求過支持。

上述做法所依據的戰略是:間接向中韓兩國灌輸不應在奧運相關事項中加入政治色彩的觀念將比開展顯眼的政治活動更有效果。事實上,直到最後,中韓兩國的政治領導人始終對東京申奧抱以「事不關己」的態度,兩國的IOC委員也沒有做出積極向第三方呼籲支持日本的任何舉動。而反過來說,這又讓中韓雙方難以將支持東京申奧與某些政治問題掛起鉤來展開交易。如此一來,反倒是成功將申奧問題和日本與中韓兩國的緊張關係進行了隔離。最終,中韓兩國雖未對東京申奧表示明確贊同,但也沒有採取公開的妨礙行動。

至於更廣泛意義上的亞洲團結,IOC的6名下屆委員長候選人中恰巧有兩名來自亞洲,如果讓亞洲國家舉辦2020年奧運會,反過來就可能導致亞洲人難以當選委員長,這是一個兩難的命題,最終,亞洲候選人未能當選。然而,可以說這反倒使得我們方便開口提出日本的主張——應在亞洲這樣一個朝氣蓬勃的大經濟圈內舉辦奧運會。


綜上所述,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在本次票選戰中,「亞洲」這一要素微妙地忽隱忽現,反倒為東京的獲勝創造了有利條件。

東日本大地震災後重建是一條重要的「大義名分」

東京的第三個弱點在於申奧的大義名分(名正言順的理由——譯註)不夠充分。馬德里和伊斯坦堡都宣傳自己是首次舉辦,並分別介紹了各自作為「繁華的國際級旅遊城市」的成績與魅力。與此相對,東京當時並未過多地執著於大義名分。充其量只是介紹了東京安全、安心的城市環境,還有日本的效率和組織能力等樸實無華的幾個特點。然而,莫如說這在申奧大戰的最後階段形成了日本的優勢。

這是因為東京有別於其他城市,採用了宣傳「如何舉辦」比「為何舉辦」更加重要、交給東京即可安心無憂的作戰策略。

同時,東京也逐漸謹慎地提出了申奧的大義名分。那就是日本實現了東日本大地震災後重建與奧運會的結合。並著重向國際社會表明日本在災後重建過程中有效借用了體育運動的力量。這種做法可謂是將計就計,利用那些至今仍對災害和輻射影響有所忌憚的人們的觀點,提出了一個命題——是否支持全力投入災後重建的日本,這正是對體育人和運動員挑戰精神的一次考驗。

如上所述,倘若說東京之所以贏得勝利其實是因為東京在面對自身各種弱點的情況下採取了化逆境為優勢的戰略,那麼勝利女神恐怕也會苦笑吧。

(2013年9月13日)

東日本大地震 小倉 和夫 奧運會 奧運 社會 IOC 殘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