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來二戰結束70年,日本的動向令人矚目

政治外交 社會

對日本「歷史修正主義」的憂慮

201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這一值得紀念的年分,預計日本政府和國會將就此發表聲明。在戰後50年的1995年,時任首相村山富市發表談話,指出日本的戰爭是「國家政策的失誤」,對日本的侵略進行了道歉。這個談話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讚揚,之後的日本各屆內閣政府都大體堅持了這一談話的立場。 

1995年的村山談話被視為是日本政府對過去戰爭的最終見解(圖片提供:時事通信社)

與2012年末重新上臺的安倍晉三表示,他將在戰後70年的「終戰紀念日」(8月15日)發表一份新的聲明,以取代村山談話(*1)。安倍首相稱,(學術界和國際上都)未對侵略做出定義(至少是沒有一個能讓他接受的定義),因此對日本是否進行了侵略戰爭抱有疑問。這樣的發言,似乎能讓人對他的新聲明內容略見一斑。

而且,就戰時日本政府是否直接參與了日軍「從軍慰安婦」的招集工作問題,他還多次在答辯中強調稱對此懷有疑問。這一系列言行,令人們將他視為「歷史修正主義者」,在世界上損害了日本的形象,破壞了日本國際信譽。

歐洲對戰爭形成共識

今年春夏,歐洲和東亞將分別迎來終戰紀念,世界媒體對此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但是,目前在歐洲,無論媒體還是政治家,對5月即將來臨的終戰紀念日似乎都未抱有太大的關心。如此「淡然處之」的原因在哪裏呢?當然,歐洲也安排了幾場紀念儀式。但是,歐洲在對二戰的認識上不存在重大爭議,因此,不但不存在試圖改寫戰爭定性的問題,針對將德國軍政首領作為戰犯審判的歐洲國際軍事法庭(紐倫堡審判,1945~1946年)所做出的略顯片面的判決,也沒有出現企圖翻案的動向。

就戰時轟炸德國各城市以及戰後東歐等驅逐德國人的問題,即便有人對其合法性抱有疑問,然而對軸心國日本、德國和義大利犯有發動侵略戰爭罪行這一點,是不存在爭議的。其理由在於,這3個國家或是事先進行軍事挑釁,或是在某些情況下不宣而戰,無端攻擊他國,因而它們負有的戰爭責任是毫無疑問的,這已成為世人的廣泛共識。

而這些軍事攻擊大多數是由德國主導的(對波蘭、丹麥、挪威和蘇聯都是不宣而戰的),義大利(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和日本(中國、英屬馬來亞、美國、荷蘭東印度群島)的參與,則使戰爭升級並擴展到了全球。無論哪個軸心國,都沒有受到過其他國家的單方面攻擊。

歐州從這場戰爭中汲取的最大教訓,就是今後要不惜一切代價來避免這種衝突。為此,歐洲各國政府,即使有個別官員對基本的歷史解釋並不完全贊同,但他們會理所當然地繼承其前任所發表的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聲明。他們認識到,為維護歐洲的和平和穩定,即使犧牲些許個人意見,也應該將更大的利益置於最優先的地位。

安倍「家族」的問題?

然而在東亞,情況就不同了。安倍首相的祖父岸信介(1896~1987年)在東條英機(1884~1948年)的戰時內閣中,從1941年開始至戰爭結束,一直擔任軍需省次官(*2),其後因甲級戰犯嫌疑被關押。這樣的背景促使安倍以不同的視點看待歷史,也就是說,在二戰歷史認識問題上,他無法將自己家族的問題和作為一國之首相的職責加以區別對待。雖然安倍也說過「歷史判斷應該交給歷史學家們去做」,但他對歷史問題拒絕構建共識,往往是根據一些並非歷史學家的外行人的建議,試圖「以視正聽」。

1956年,童年時代的安倍晉三(左)、其兄寬信(右)與祖父岸信介(中)在一起(圖片提供:每日新聞社/Aflo)

由於這樣的家庭背景,安倍從參加自民黨的「歷史商討委員會」(1993~1995年)開始,一直是被視為有歷史修正主義傾向活動的中心人物。2015年,為了東亞的和平和穩定,希望他能將日本整體的利益置於自我狹隘的個人問題之上,同時也由衷祈願不要因為在日本戰時的所做作為問題上的挑釁性談話,再進一步破壞日本在世界上的形象。「和」如果真是日本人之美德的話,那麼在迎來戰後70年的今天,與昔日的敵對國家實現「和解」,理應不是一件多麼艱鉅的工作。

(2015年1月5日,原文英文)

標題圖片:2014年8月15日,天皇皇后兩陛下在全國戰爭死難者追悼儀式上默哀(圖片提供:時事通信社) 

(*1) ^ 參照《產經新聞》2012年12月30日刊登的安倍首相訪談。

(*2) ^ 東條英機內閣成立時(1941年)出任商工大臣,1943年商工省改組併入軍需省後,被任命為軍需省次官兼國務大臣(不管部部長)。

歐洲 德國 薩勒 斯文 第二次世界大戰 戰後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