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漢字的困惑

文化 生活

日語也有簡化字

原來以為日本人像港台一樣,都是用繁體字,後來發現其實不然。

最早是看見60年代日本安保鬥爭時的照片,左派學生高舉著「毛沢東万才」的標語牌。雖知道是「毛澤東萬歲」,卻好奇日本漢字怎麼有點怪。

後來學習日語後知道了,「沢」和「才」都是日語漢字的簡化字,日本人稱之「略字」。「才」是代用字,正式出版物還是要用「歳」。而「沢」則是正經八百的簡化字,從小學開始老師就這樣教,許多日本年輕人都不會寫它的繁體。

日本的簡化字,一些跟中國的完全一樣,一些則有細微的差別,如,辺(邊)、図(圖)、浅(淺)等。

還有一些就大相徑庭了,輕易是猜不出來的。比如,広(廣)、売(賣)、伝(傳)、価(價)、仏(佛)、円(圓)、竜(龍)之類。

國字----和製漢字

日本還有一種和製漢字,他們叫它「國字」。這是日本人根據六書的「會意」創造的。有的統計說國字數量上千,不過我的看法,最常用的也就那麼幾十個。這裏舉幾個例,從中可以一窺日本人的思維方式。

」「」:兩個字都讀音(hatake),意為「旱田」,常用於人名。

」(tsuji):十字路口。也是常見姓氏。

」(touge):指山路爬坡結束將轉為下坡的地方,略等於中文的「山口」。

」(don):蓋飯。

」(nioi):氣味。

」(nagi):日本是個島國,由於陸海溫差,一般白天刮海風,夜間刮陸風。每天會迎來兩次海風和陸風切換時的臨界點,這時處於無風狀態,即「凪」。字由「風」「止」組成。早上陸轉海,叫「朝凪」,晚上海轉陸,叫「夕凪」。

」(shitsuke):小孩的家教、基本禮貌。由「身」「美」組成。

國字帶來的困擾

國字,本來是日本的漢字,跟中國毫無關係。但因為《毛澤東選集》中提到過一個日本人畑俊六,《新華字典》便將「畑」字收錄進去了。

如果說這只是照顧「偉大領袖」的一個孤案,那麼80年代開放後,隨著對日交流日益頻繁,日本國字的處理就成為了新聞報道不可避免的課題。

讓我們看看中國人怎樣應對吧。

拆字----著名遣唐使的「阿倍仲麿」拆字成了「阿部仲麻呂」。

同義替換----日本首相「小渕恵三」寫成「小淵惠三」。

同音替換---日本作料「味醂」改寫成「味淋」或「味琳」。

可能還有其他手法,沒有全面查詢。

像這種能夠轉換為中文漢字的國字還好說,但碰到不能轉換的,讀音就成為了問題。

繼《新華字典》開了先河後,現在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也收錄了幾個日語國字。「畑」「畠」標為tian,「辻」標為shi,這倒不難理解。可如果遇到日本人姓名裏有「峠」「凪」「匂」這些字,我們該怎麼稱呼他們呢。讀音問題不大好解決呀。

中國 日本 漢字 日本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