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首相在美國國會演講中展示的歷史認識與日本的選擇

政治外交

對於受到美國歐巴馬總統國賓級規格接待的安倍晉三首相而言,此次訪美可謂享盡了破例的待遇。首先,喜歡公事公辦的歐巴馬總統這次居然奉送了一份意外驚喜,親自陪同安倍首相參觀林肯紀念堂(Lincoln Memorial),他還說了不少日語,比如將晚宴上吟誦的俳句中的一節(harmonious feeling )翻譯成「和やかに(和睦久存——譯註)」,讓會場的氣氛輕鬆起來,在聯合記者會上,他用日語「お互いのために(為了彼此——譯註)」直截了當地表述了加強日美同盟關係的目的。然後,作為告別,他在推特上說「近いうちに(近期再會——譯註)」,約定要在6月的G7峰會上再度聚首。另一方面,美國國會也首次邀請了日本首相參加兩院聯席會議,並多次以長時間起立鼓掌方式回應了安倍的演講。

兩年前的訪美之行,安倍首相考慮到外祖父岸信介當年在舉行首腦會談之前先與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總統打了高爾夫球,於是贈送了球桿,但歐巴馬總統反應平淡,後來甚至沒有舉行聯合記者會,兩相對比,態度的落差真是顯而易見。美方對此次安倍訪美的熱情態度意味著什麼?首先,我想從這個角度加以思考。

外祖父岸信介表明決心 

「今天,有幸在這個民主主義的殿堂上發言,我感到無比光榮。當迎著這個頗具歷史淵源的殿堂,來到國會山(Capitol Hill)時,我的心中感慨萬千。」

1957年6月20日,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首相分別在美國眾參兩院發表演講,開篇就用這樣的言辭表達了對美國式民主主義的敬意和憧憬,以及日本將在戰後緊盯美國的背影,作為民主國家重新邁出步伐的「決心」。

當時美國擔心參加了亞非(萬隆)會議(1955年),並獲准加入聯合國(1956年)的日本今後是否會走上「中立主義」的道路,為了掌握對日政策調整的主導權,美方安排了岸信介訪美。

在推進亞太戰略方面,日本對美國而言具有無可替代的戰略價值。因此,美國制定了促使「穩健保守政權」在日本紮根、將日本日漸強大的民族主義拉攏入「日美同盟的主線」之中的戰略目標(對日政策的根本NSC5516/1,1955年4月決定)。

在這種背景下實現的岸信介國會演講,是日本首相直接面向作為美國國民代表的聯邦議員傾訴的機會,成為了一次極為重要的政治活動。石橋內閣短命而終,接任的岸信介在訪美之前遍訪了東南亞6國(1957年5月,訪美後又訪問了9個國家)。他彷彿是作為「亞洲的代表」一般到訪了華盛頓。

在演講中,岸信介要求與往日的敵對國美國成為更加對等的夥伴,表明了將「作為自由世界的忠誠一員」與國際國產主義鬥爭的決心。演講的核心是明確表達了日本希望加入以美國為中心的西方自由主義陣營。會場數次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通過此次訪美,岸信介為3年後修改安保條約的提案獲批鋪平了道路。

安倍國會演講的歷史意義 

時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俄羅斯以武力吞併了烏克蘭,中國試圖在東支那海(東海——譯註)和南支那海(南海——譯註)「通過強力單方面改變現狀」(日美兩國首腦),在這種新的歷史轉折時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岸信介的外孫,現任首相安倍晉三受邀來到國會山國會大廈,站上了相同的講臺。這距離他在印尼參加萬隆會議60週年首腦會談並發表演講僅僅過去了一週時間。這也讓人聯想到他與遍訪東南亞國家後立刻訪美的岸信介首相之間的緣分。

安倍演講的題目是「邁向希望的同盟(toward an alliance of hope)」,從草稿到最終完成至少修改了10稿以上。首先是了解安倍首相想法和心態的谷口智彥(內閣參事、慶應義塾大學研究所教授)負責撰寫初稿。在此基礎上,首相、谷口等人反覆磋商,針對講話的結構和順序、表達方式、關鍵詞的使用方式和英語譯法的準確性等,從各種角度進行了仔細的推敲。其間還向谷內正太郎(國家安全保障會議事務局長)、佐佐江賢一郎(駐美大使)和齋木昭隆(外務事務次官)徵求了意見。由於「remorce(反省)」這個關鍵詞會出現兩次,為了表現對於眾多「美國年輕人」喪命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段「無可挽回的、慘烈的」歷史的反思和懺悔之意,所以將其中一個改成了更具宗教意義的「repentance(悔悟)」。定稿方案直到4月26日才在飛往美國的專機上被交到了首相手中,完成稿的最終出爐可謂經過了細緻入微的反覆推敲與琢磨。

4月29日,首相的聲音在美國國會大廈響起。英語演講全長約45分鐘,分為「開篇」「美國與我」「美國民主主義與日本」「第二次大戰紀念」「往昔的敵人,今日的朋友」「美國與戰後日本」「跨太平洋經濟合作協議」「只有改革才能變成強大的日本」「戰後世界的和平與日本的選擇」「區域同盟的使命」「日本高舉的新旗幟」「對未來的希望」等部分。雖然兩國的士兵曾經彼此傷害,但經過真正的和解後,如今已經建立起擁有共同價值觀、由深厚互信和友情情誼連接起來的國家關係。安倍首相在演講中講述了戰後70年間力求成為「希望的同盟」的日美關係的成功故事。

在歷史認識方面的對美融合

對決、和解,然後建立起友情情誼的「朋友」為度過危機而向未來發起挑戰,這完全是美國人喜歡的故事情節。「曾經激戰的敵人成為了交心的朋友」——在提及日美激烈戰鬥過的硫磺島時,安倍首相加入了一個小插曲,他指著聽眾席,介紹了曾率領一個中隊登陸硫磺島的美國海軍大尉(當時)與指揮日本軍隊實施防禦戰的栗林忠道大將之孫新藤義孝已經握手言和的事情,安倍的演講給美國國會議員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除了廣島、長崎遭原子彈轟炸等問題外,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個方面(日美戰爭)的了斷(處理方法),演講展示了雙方的「乾脆痛快」。安倍首相用這種形式來證明兩國基本上在戰時和戰後的歷史認識上取得了共識,換句話說,這是最近不再公然提出「擺脫戰後體制」、事實上已經將此封印的首相在歷史認識方面尋求「對美融合」的表達。

綜合以上情況,議員們對將最大重心放在了「對未來的希望」這個章節的安倍演講給予的稱讚聲中恐怕帶有以下的含義。

日本的首相向作為美國國民代表的議員承諾,高舉基於國際協調主義的「積極和平主義」旗幟的日本與擁有共同價值觀的美國之間具有情感情誼,日本將通過這種情誼在國際社會上發揮作用。

若將安倍首相的這種表態與日美首腦會談上的成果——「昔日的敵對國成為如今的堅定同盟國」,作為「展現出和解力量的典範」是「並非僅憑國境加以定義的」「擁有全球射程的同盟」(日美聯合聲明願景聲明)——綜合起來加以思考,那麼意味著日本已經宣誓:在目前這個世界史的分岔路口,自己將堅決站在美國一方。

這就是立於歷史分岔路口的首相,在追憶58年前岸信介演講的同時向國內外展示出的決斷。

已經寫好的「戰後70年談話的序章」 

在戰後70年的今年,從參拜伊勢神宮後的年初記者會開始,經過在聯合國創立70週年紀念論壇、萬隆會議60週年首腦會議等活動中的演講,安倍首相圍繞安倍談話的思想和歷史認識的對外宣傳工作通過美國國會演講跨越了一座高峰。今後,人們的關注目光會轉移到,基於戰後70年談話相關有識之士懇談會報告,首相將會在8月15日(終戰紀念日)發表怎樣的談話這個問題上,儘管其內容依然會堅持面向未來的基調,但除了戰後的評價外,恐怕也不可能不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另一個側面,即針對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亞洲地區的戰爭的歷史認識。雖然安倍的國會演講給美國國會議員以及華盛頓的日本問題專家留下了良好印象,但真正的評價或許必須結合8月15日安倍談話才能整體給出。

標題圖片:安倍晉三首相(右)與歐巴馬總統走出林肯紀念堂(圖片提供:AP/Aflo)

安倍晉三 日美同盟 歐巴馬 訪美 谷口智彥 岸信介 安倍首相 日美首腦會談 戰後70年談話 國會演講 美國國會 硫磺島 戰後體制 日美聯合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