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atles來了

社會 文化

我與The Beatles初次見面是在東京奧運翌年的1965年6月。平生第1次乘坐飛機前往倫敦,在艾比路錄音室(Abbey Road Studios,EMI錄音室)對樂隊的4位成員做了專訪。1年後,The Beatles赴日,在武道館舉行公演。我與John Lennon同歲,繼1965年的獨家專訪後,直至1970年樂隊解散,我每年都要採訪他們,有幸接觸到這4位同齡人的真實面貌。正值The Beatles赴日公演50週年之際,我將就身為音樂記者的我與The Beatles的交流以及日本當時的情況,在本文中進行一次回顧。

《音樂生活》雜誌封面。刊登了星加Rumi子女士1965年在倫敦的EMI錄音室採訪The Beatles的報道。中間為筆者

25歲就任總編,隨即飛往倫敦

我從短期大學畢業,進入《音樂生活》擔任編輯,積累了幾年工作經驗之後,開始注意到「The Beatles」這個名字。我喜歡美國的搖滾樂、R&B和貓王(Elvis Presley),進音樂出版社工作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起初對The Beatles並不是很感興趣。

從1963年前後開始,美國的業界報紙上經常出現「The Beatles」這個名字。在1964年的北美巡演中,樂隊所到之處,都充斥了成千上萬狂熱追捧的歌迷,這樣的消息也很快傳到日本。同年中期,《音樂生活》編輯部也開始有放學回家的女生來詢問有沒有什麼關於The Beatles的新消息或照片。

我問她們,為什麼知道這麼多對The Beatles的歌曲,她們回答說:「FEN(美軍的遠東廣播)從早到晚都在播放The Beatles的歌曲」,「在深夜廣播裏也經常聽」。

日本首次發行的單曲《I Want to Hold Your Hand》也很暢銷,但對於我這種聽慣了50年代搖滾樂的人而言,The Beatles的聲音非常特別,所以我以為,他們的人氣也就是曇花一現。

雖說如此,The Beatles很受年輕人的歡迎,所以作為音樂雜誌,我還是希望刊登一些相關報道。當時,從通訊社購買一張圖片要花數萬日圓。《音樂生活》的首任總編草野昌一先生一幅若無其事的神情,對我說了句「你親自去倫敦採訪吧」。於是憑著這句話,我充分調動國內外各方面關係,琢磨研究了一套成功見到The Beatles的戰略。當然,我給經紀人Brian Epstein發去了採訪申請函,但得到「Absolutely not」的回覆,說是來自全世界媒體的採訪申請函已在他的辦公桌上堆積如山。

最後,在英國EMI公司熟人的建議下,1965年6月我姑且飛到倫敦。因為6月整整1個月,The Beatles的4名成員都將在倫敦錄製專輯《Help!》,是會面的最佳時機。出發前一週,我還突然接替了草野先生的總編一職。

我雖和Brian Epstein約好了見面,當然尚未得到採訪The Beatles的承諾。我帶給Brian Epstein的禮物是一把日本刀,這在現今是難以想像的。帶一把刀反而引人注目,為謹慎起見,作為隨身攜帶物品,我還買了4件複製品放在紙袋裏帶上飛機。去倫敦之前,我先繞道德國的漢堡(Hamburg)和巴黎採訪,在通關檢查時均未碰到特別的麻煩。

在艾比路錄音室的3小時

即便Brian Epstein不太了解日本,但對日本音樂市場的迅速發展,他是很清楚的;而對於來自世界各地堆積如山的採訪申請函,他從來遵循的原則大概都是一視同仁,絕不厚此薄彼。然而,或許是被我千里迢迢自東方而來的熱情和誠意所打動,或許也是相當中意我的禮物——日本刀(他知道黑澤明的《七武士》這部影片),他安排我見到了The Beatles,讓我終於如願以償。

1965年6月15日,在倫敦的EMI錄音室對The Beatles進行專訪。站在John Lennon(右)和Paul McCartney中間的為筆者

The Beatles成員和製作人George Martin(後排左2)在翻看星加女士帶來的《音樂生活》雜誌

6月15日下午5點多,我前往The Beatles正在錄製專輯的EMI錄音室。音樂製作人George Martin在第2錄音室1樓的混音室接待了我。地下錄音室裏的4位成員對於身著和服的我感到稀奇,他們停止了交談,仰頭望著我;Paul McCartney向我招手示意:那裏有樓梯,下來吧。

他們已聽說有記者要來採訪,卻不曾料到是我這樣一個身材矮小的女子(身高1.5m),身著和服出現在他們眼前。George Harrison衝過來問我,為什麼要綁如此寬大的一條腰帶,衣袖為什麼這麼長。我穿的這身和服,為我們的談話創造了良好的契機。

見我年齡相仿,英語說得只言片語,身材又矮小,顯然對他們無害,讓他們放下心來,氣氛很快變得融洽,我們開始輕鬆隨意地交談起來。事先說好只採訪半個小時,結果我們在一起度過了3個小時。

《音樂生活》向讀者徵集了關於The Beatles4名成員的約10個問題,我將打在紙上的問題遞給Paul McCartney,他看了一眼說,就你這英語,要採訪到明天早上的,說著把對其他成員的提問表拿過去,發給George Harrison、John Lennon和Ringo Starr,大家開始認真地為我們的讀者填寫起答案來。

在4名成員中,最初給人以怕生印象的John Lennon,熟悉後便放鬆了,開始有說有笑,成為4人中最健談的一個。他對日本有些了解,表示如果去日本的話,想見「Sumo wrestler(相撲選手)」,說是美術學校的朋友帶來一本日本寫真集,裏面有「beautiful」的大力士照片。「我會說日語的」,他學著日語的腔調,還為我們表演了「日語模仿秀」。

之後,我從倫敦飛往美國採訪了1個月,回國時,刊登了我採訪The Beatles報道的《音樂生活》已經發行。以往只賣5~7萬本的雜誌,那一期印刷了25萬本,幾乎全部售罄。

在倫敦接受專訪1年後赴日公演

1966年新年伊始,我獲悉The Beatles要來日本演出。與協同企劃(現Kyodo Tokyo)的永島達司先生見面閒談時,他曾問過我對The Beatles成員的印象,我說他們很友善,但經紀人Brian Epstein不好對付。The Beatles赴日公演確定下來,是此後不久的事情。

The Beatles赴日公演由協同企劃、讀賣新聞和中部日本放送聯合主辦。6月30日到7月2日5場演出的入場券只能通過抽籤獲得,有以下幾種方式可以獲得應徵資格:寄往返明信片給《讀賣新聞》應徵、參加獅王牙膏或東芝音樂工業(The Beatles唱片發行商)等贊助企業的懸賞活動、購買日本航空的往返機票。為獲得入場券,很多年輕人參加了上述所有活動。

與年輕人的狂熱形成對照的,是不少成年人對The Beatles,包括其髮型在內表現出反感之情。他們所能接受的是像美國老牌民謠樂隊之一「The Brothers Four」那樣,頭髮三七分,演唱校園民歌的樂隊。

6月29日凌晨,The Beatles來到日本。原計劃28日抵達,因受颱風影響而推遲了1天。當天下午召開了記者會,4名成員並排坐在臺上,事先商定好只能由3名記者代表提問。當坐在記者席上的我看到記者代表斯文地打開寫好了問題的紙捲開始提問時,不由得笑了:「這是幹什麼?」The Beatles4名成員恐怕也沒想到記者會形式如此刻板,但他們的回答詼諧機智,妙趣橫生。

John Lennon怪異的「乾杯」

7月2日中午見到了他們4人。我是他們在入住的東京希爾頓飯店10樓總統套房裏正式招待的唯一一名記者。但房間裏人員出入頻繁,完全不具備以一問一答的形式進行採訪的氛圍。因為他們4人不允許外出,所以閒暇時間只能受歌迷會之託畫幾張畫,或是聽聽主辦方贈送的民謠之類的唱片。我進入房間時,賣相機的,推銷和服和腰帶的土產商正攤開貨品。4位對相機特別感興趣,向與我同行的攝影師長谷部宏詢問那一臺相機好。

1966年7月2日於東京希爾頓飯店。因為John Lennon問「日本的孩子中流行什麼?」,星加女士便向其傳授了《小松君》的招牌姿勢。John Lennon立即模仿,Ringo Starr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後來也擺出這個姿勢,卻沒有留下紀念照

John Lennon在房間進進出出,突然,他高高舉起桌子上倒有果汁的玻璃杯,大聲喊叫著什麼。我聽到他似乎在說「The Beatles will fade out」。大家都當作玩笑而報以一笑,旁邊的Ringo Starr指著Brian Epstein說:「Brian,我們賺了這麼多錢,卻1步也不能離開飯店。這錢該花在哪裏呢?」

然後,Brian Epstein輕輕走到我身邊,把手指放到唇邊對我耳語道:「John Lennon剛才說的話不能寫進報道啊!」他是認真的。

The Beatles的訪日演唱會我聽了兩場,第1天的首場和7月2日晚上的最後1場。在他們演唱時,年輕女觀眾的嬌柔之聲迭起,但歌聲還是能聽得很清楚。記得在演唱「Yesterday」時,女孩子們相互提醒:「噓——,安靜一點」,場內頓時變得鴉雀無聲。

有幸目睹John Lennon和Paul McCartney的合作現場

The Beatles赴日演出,徹底改變了日本社會對他們的認識。赴日前曾有抗議活動,反對英國的長發搖滾歌手使用武道「聖地」武道館,右翼還出動了街頭宣傳車,反對The Beatles赴日。

然而短短不足5天的訪問,令日本輿論出現了巨大變化,人們意識到,他們必須接受The Beatles。從此,The Beatles唱片銷量成倍成長;慣於說長道短的媒體,論調也轉向善意。對The Beatles毫無興趣的成年人也逐漸感到,他們的音樂聽起來還是滿不錯。繼The Beatles之後,在武道館舉辦大型演唱會成為常規,感覺各方面給年輕人的壓力都在減小。

赴日公演半個世紀後,日本人對The Beatles的熱情並未消退。多次採訪The Beatles的星加女士成為訪談活動爭相邀請的對象

赴日公演後,1966年8月,我又受邀隨行採訪The Beatles的北美巡演,這是他們「最後的巡迴演唱會」。此後,直至1970年樂隊解散,我每年都與The Beatles見面,見證了The Beatles樂隊珍貴的歷史場景和歷史時刻。記得1966年北美巡演,在芝加哥演唱會開幕彩排的間歇,淋浴後的John Lennon一絲不掛地出現在我面前,板著臉喊道:「Rumi,把搭在椅子上的毛巾丟給我!」顯然他是想跟我開玩笑。

1967年9月,在EMI錄音室,我目睹了Paul McCartney和John Lennon完成「The Fool On The Hill」的歌詞創作,並由4人共同錄製歌曲的場景。順帶提及,當時坐在錄音室角落裏的日本女性,就是當年年底嫁給John Lennon的小野洋子。

1969年1月,我碰巧親臨了如今已成為傳奇的「屋頂演唱會(The Beatles' rooftop concert)」。我因為工作關係來到倫敦,不過與The Beatles毫不相關。他們成立的蘋果公司的工作人員邀請我參加The Beatles在屋頂舉辦的演唱會,於是我欣然前往。當時我認為,4人好久沒聚在一起,這不過是The Beatles心血來潮,一時興起而已。但後來唱片《Let It Be》發行,同名電影公映,讓我吃驚非小。

The Beatles的記憶珍藏在日本人心底

1970年,The Beatles解散的消息傳來,我雖然感到遺憾,卻並不驚訝。從1968年前後開始,蘋果公司發展不順,4名成員除了「屋頂演唱會」之外,幾乎沒去過公司。雖然John Lennon和Paul McCartney攜手共同創作了「The Fool On The Hill」的歌詞,但從1968年的《The Beatles(White Album)》中可以聽出,2人的方向性大相徑庭,一直覺得,他們最終會走上不同的道路。

我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是,在The Beatles赴日50年之後的今天,大家還在談論他們。當然,他們的歌曲具有普遍性,無論在哪個時代,在哪個國家,都能觸動人心。不過,卻只有日本,動輒以赴日幾10週年等為由,舉辦與The Beatles相關的大規模活動。心底裏永遠珍藏著The Beatles記憶的歌迷,也許在日本尤為眾多吧。

(根據2016年6月25日的採訪,由nippon.com編輯部編寫)

標題圖片:1966年6月30日,The Beatles在日本武道館的演唱會上(圖片提供:時事社)

正文圖片提供:Shinko Music

文化 The Beatles 流行音樂